史蒂夫·特林布爾(華盛頓)
數十架“防御者”無人機搭載長波雷達并組成集群,形成一種空對空持久監視網,每次前出執行任務長達一個月。在未來作戰中,“防御者”無人機保護有人加油機和偵察機,有人機在空中為“防御者”無人機加油。
在美國國防部戰略能力辦公室原主任威爾·羅珀(Will Roper)推動下,通用原子航空系統公司(GA-ASI,下稱通用原子公司)重新明確了中空長航時無人機在未來“高價值空中平臺”(HVAA)保護任務中的作用。
2016年,通用原子公司啟動“防御者”概念無人機研究,希望在未來作戰中保護“高價值空中平臺”。
2020年,通用原子公司發布“防御者”無人機概念圖,但拒絕在公開場合解釋細節。
在美國空軍尋找下一代多用途無人機系統(也稱MQ-下一代)方案的背景下,通用原子公司立時推出了“防御者”概念無人機。最近,該公司高管在接受美國《航空周刊》采訪時首次透露了“防御者”中空長航時無人機的作戰愿景,該無人機將跟隨MQ-9“死神”(下稱MQ-9)無人機一起作戰。
美國空軍2021年3月發布的信息征詢書提及,MQ-9的替代機須具有更強的生存力、更合理的價格,早期任務是保護“高價值空中平臺”。
目前,有人戰斗機用于保護波音公司RC-135“鉚接”(Rivet Joint)偵察機和KC-46“飛馬座”(Pegasus)加油機等“高價值空中平臺”機隊。未來,通用原子公司新型中空長航時“防御者”無人機有能力與有人機協同作戰,遠程監視空中威脅并執行保護任務。這將使有人戰斗機騰出時間,執行進攻性打擊任務,不用再保護那些易遭打擊的支援型飛機。

圖1 未來,“防御者”無人機(上)將跟隨MQ-9 無人機(下)一起作戰。

圖2 在概念圖中,KC-46 有人加油機在空中為“防御者”無人機加油,而“防御者”無人機對KC-46加油機進行保護。

圖3 “防御者”無人機機載監視系統的設計,借鑒了MQ-1和MQ-9 機隊的實戰經驗。
通用原子公司設想,數十架新型油電混動“防御者”無人機組成集群,在363萬平方千米的中國南海上空飛行,形成一個空對空持久監視網,每次前出執行任務將長達一個月。在飛行中,有人機為集群無人機加油。
通用原子公司也描繪了“防御者”無人機集群另一種作戰愿景:一組“防御者”無人機集群搭載長波雷達,采用無線網格網絡技術,形成一個多基地雷達系統,在西太平洋上空的四分之一空域構建一個穹頂形狀的保護網,使友軍空中加油機和偵察機免遭敵機和導彈襲擊。任何一架敵機只要進入“防御者”無人機集群的廣域監視網,都能被無人機探測和跟蹤,同時“防御者”無人機集群將敵機的定位數據實時傳輸給友軍隱身戰斗機。在作戰中,憑借數量多、作戰能力強等優勢,“防御者”無人機集群能獲得自我防御能力。敵方必須擊毀足夠數量的無人機,才能挫敗無人機集群的任務。
在“防御者”無人機機載監視系統的設計過程中,通用原子公司借鑒了MQ-1無人機和MQ-9無人機機隊數十年來執行地面目標監視任務所積累的經驗。該公司先進項目部高級主管邁克爾·阿特伍德(Michael Atwood)表示,通用原子公司的設計靈感來自MQ-9無人機在中東的實戰經驗。美軍之所以能對塔利班的行動做出快速反應,得益于通用原子公司無人機一直在該地區執行監視任務,無人機的探測直接給敵方帶來了威懾。具體而言,無人機提供了一種持久、廣域監視系統,敵方不敢出動轟炸機,因為一旦轟炸機離開海岸線,美軍馬上能看到并實施快速打擊。在無人機監視系統支撐下,F-35和F-22戰斗機將發揮強大的戰斗力,擁有更重要的作戰價值,因為它們不用再執行非傳統的情報、監視和偵察任務。
“防御者”無人機集群將集成多功能射頻傳感器、自主控制、無線網格網絡、混合動力等一系列新技術。通用原子公司利用內部研發資源為“防御者”無人機設計了富有創意的新機身,這種內部研發資源即將產生重大的新技術。
(1)長波雷達技術
機載火控雷達通常是典型的X波段微波雷達,例如洛克希德-馬丁公司F-22戰斗機機載APG-77有源相控陣雷達(AESA)。這種厘米級波長的微波雷達雖然可以提供高精度目標跟蹤信息,但探測范圍有限。而米級波長的長波超高頻或甚高頻雷達雖然能以更低的功率,獲得更長的探測距離和更大的跟蹤范圍,但跟蹤信息的精度低。
“防御者”無人機作戰概念涉及的核心技術是新型機載射頻傳感器技術。該技術最終將為空對空作戰人員提供高質量態勢感知信息。通用原子公司一直致力于多功能長波雷達的技術研究,取得了一定突破。目前,該公司研制的新型多功能長波雷達已進入最后研制階段。
“防御者”無人機采用新型傳感器的目的是,提供與微波火控雷達相似的跟蹤精度,但探測距離通常與預警雷達的性能有關。
通用原子公司總裁大衛·亞歷山大(David Alexander)表示,新型機載射頻傳感器具有關聯跟蹤目標的能力、空對空精準瞄準能力和超廣域作戰能力。“防御者”無人機集群利用機載傳感器多源融合數據,解決了單一傳感器數據獲取量有限的問題。
(2)自主控制技術
美國國防部正在測試兩種不同的自主控制系統。
一是最具代表性的美國空軍研究實驗室(AFRL)“天空堡”(Skyborg)自主控制系統。美國空軍和防務承包商計劃在2021年夏季開展一系列飛行試驗,測試“天空堡”(Skyborg)自主控制系統的性能,并開始討論“天空堡”無人機的服役時間和作戰樣式。2021年4月,美國空軍研究實驗室啟動“自主可消耗無人機試驗”(AAAX)多項測試,一架克拉托斯公司UTAP-22“灰鯖鯊”無人機集成“天空堡”自主控制系統開展飛行測試;6月24日,美國空軍研究實驗室利用通用原子公司增程型MQ-20“復仇者”無人機測試“天空堡”軟件。
二是另一種獨立的自主控制技術。在“拒止環境中協同作戰”項目支撐下,美國國防預研局(DARPA)牽頭開發了該技術,后來該局將雷神(Raytheon)公司開發的“拒止環境中協同作戰”項目的算法移交給海軍航空系統司令部。在“自主創新開發環境與智庫”(Raider)項目支撐下,海軍航空系統司令部將繼續開發自主控制技術。
盡管“天空堡”項目和“自主創新開發環境和智庫”項目由不同的軍種開發,但是將實現共同的目標,即無人機在通信拒止環境中面臨真實威脅時,能利用算法做出響應,例如自主規避突然出現的防空導彈,而不須要通過人類操控員控制。
自主控制技術取得的新進展是建立“防御者”無人機作戰概念的基礎。雖然自主控制技術歸美國政府所有,通用原子公司不開發該技術。但是,未來“防御者”無人機必須集成這種技術,其機載系統必須接入自主算法,以感知環境并做出響應。同時,自主算法能控制無人機不去執行非必要的不安全飛行。
通用原子公司面臨的挑戰是,在“防御者”無人機飛行計算機中創建“作戰飛行程序”(OFP)軟件接口。該接口既要有兼容性,以供“天空堡”或“自主創新開發環境和智庫”軟件使用,又要有限制性以保證安全。通用原子公司一直在研究“開放式作戰飛行程序”(Open OFP)軟件。總裁亞歷山大將其比喻為一種驗證器,如果“開放式作戰飛行程序”驗證出錯誤指令,無人機操控人員將不會執行。

圖4 通用原子公司設想了一種改進型MQ-9 概念無人機,以期在西歐發揮基地防御作用,抵御俄羅斯的導彈襲擊。
(3)混合動力技術
為適應西太平洋的廣域作戰環境,通用原子公司超長航時概念無人機須采用混合動力推進系統,這項技術可能須要更長的時間才能成熟。該公司表示,取決于資金支撐和興趣,最快可能4年,長則7年。
通用原子公司正在軟件接口的兩側創建開放式任務能力,不久將推出長波傳感器、無線網格網絡和“開放式作戰飛行程序”軟件等組合式技術。通用原子公司計劃近期將這些技術集成于MQ-9無人機,使MQ-9能在西歐陸地的上空執行基地防御任務。例如,MQ-9無人機將使用傳感器和無線網格網絡創建一個空中監視系統,以探測俄羅斯9M729中程陸基巡航導彈等武器。總裁亞歷山大認為,MQ-9具備這種跟蹤能力后,可以攻擊巡航導彈,這是美國空軍目前最容易實現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