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晃侗族自治縣波洲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419200) 楊 輝
牛結節性皮膚病又稱牛結節疹、牛結節性皮膚炎或牛疙瘩皮膚病,是由痘病毒科山羊痘病毒屬牛結節性皮膚病病毒引起的一種牛全身性感染疫病。該病不是人畜共患病,不感染人,但對養牛業危害很大,我國對其暫按二類動物疫病進行管理。
牛結節性皮膚病病毒在干燥病變(結節創口、痂皮)中可存活40天,干燥圈舍內可存活數月。自然感染潛伏周期2~5周,發病率在5%~45%,死亡率低于10%。該病多在6—9月流行,多發生于雨后。臨床發病和潛伏期的病牛為主要傳染源,病毒廣泛存在于感染牛的皮膚、真皮損傷部位及結痂、唾液、鼻腔分泌物、乳汁、精液、肌肉、脾臟、淋巴結等處。主要通過節肢動物進行機械性傳播;還可以通過病牛與健康牛直接接觸傳播;此外,健康牛攝入被感染牛的唾液所污染的飼料和水也會發病。
病牛體溫升高超過40℃,呈稽留熱,并持續7天左右。初期牛主要表現為鼻炎、結膜炎,進而眼和鼻流出新鮮膿性分泌物,可逐漸轉變成角膜炎。感染4~12天后體表出現硬實、圓形、隆起、直徑1~3厘米的結節,觸診有痛感,結節會出現在頭部、頸部、胸部、會陰、乳房和四肢等處,有時遍及全身。結節可能完全壞死、破潰,但硬固的皮膚病變可能存在幾個月甚至幾年。體表淋巴結腫大,尤其以肩前、腹股溝外、股前、后肢和耳下淋巴結最為突出。嚴重時,病牛口腔、皮下和肌肉、氣管和消化道,特別是真胃及肺部發生結節,引起原發性和繼發性肺炎。母牛出現暫時性繁殖障礙、流產和胎兒感染。公牛發生睪丸炎和睪丸萎縮,導致永久性或暫時性不育,并通過精液長期排毒。肉牛生長性能下降。
1.鑒別診斷重癥病例的特征非常明顯:病牛精神沉郁,不吃草料,眼角有分泌物,患有角膜炎,體溫40℃以上,頭部、頸部、胸部等有1~3厘米大小不等的凸出于皮膚之外的硬性疹塊,切開表層壞死的皮膚,里面是容易剝離的白色質脆硬性組織,去除里面的白色塊狀物,部分患部留下內表面為紅色的潰瘍,通過這些臨床癥狀可初步診斷為疑似牛結節性皮膚病。但輕度感染時易與牛皰疹性乳頭炎、牛丘疹性口炎、偽牛痘、牛痘病毒感染和嗜皮菌病等疾病混淆,應做鑒別診斷。
2.實驗室確診牛結節性皮膚病可通過采集全血分離血清利用抗體檢測、病毒中和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等方法進行確診。
1.疫苗免疫是對牛結節性皮膚病最有效的防控手段。每年3月對所有牛只免疫5頭份山羊痘活疫苗,6月、7月再進行一次補免;犢牛出生即可免疫5頭份山羊痘活疫苗;正在發病的養殖場,對未發病牛只,緊急加強免疫10頭份山羊痘活疫苗。
2.養牛場的防控除了免疫接種,對養殖場環境進行定期消毒(1周2次,用不同的消毒劑交替使用)。可以用雙甲脒稀釋后給牛藥浴、噴灑或涂擦驅除體外寄生蟲。場地內要做好殺滅蚊蠅工作,可以用高效氟氯氰菊酯對水噴灑滅殺蚊蠅。糞便可以用強化堆肥快速成熟劑或高熱成熟菌處理。
3.嚴格處理確診疫情疫情確診后,立即撲殺所有發病牛,并進行無害化處理,做好同群牛的臨床監視,對養殖場環境進行徹底清洗、消毒,滅殺蚊蠅等昆蟲媒介。對病牛所在的縣及其相鄰縣的全部牛只進行緊急免疫。撲殺、免疫完成后1個月內,限制同群牛移動,禁止疫情縣的活牛調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