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鵬超,張星星
(沙河市農業農村局 054100)
雞大腸桿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腸埃希氏桿菌引起的一種傳染病。該病是由不同血清型的致病性大腸桿菌引起雞的急性或慢性傳染性疾病的總稱,在集約化雞場已成為危害雞群的主要疾病之一。主要有大腸桿菌敗血癥、卵黃性腹膜炎等。該病可以單獨發生,也常常是一種繼發感染,與雞白痢、慢性呼吸道病、傳染性支氣管炎、新城疫、熱毒癥等合并發生。現將河北邢臺某規模化蛋種雞場發生該病繼發熱毒癥的診治情況報道如下:
2021年3月,河北邢臺某規模化種雞場存欄20000套。該場采取人工授精作業方式,每天下午授精時會挑出幾只輸卵管感染的傷病雞。195日齡時,開始出現零星死亡,此時雞群產蛋率已達95%,部分病雞主要表現為閉目呆立、過料嚴重、肛門感染。場主使用阿莫西林拌料飼喂后癥狀有所減輕,但停藥后又恢復原狀。連續半月發病雞1000只左右,傷亡500只左右,傷亡率50%。
雞群均按正常免疫程序常規進行,發病前一個月內使用了雞支二聯活疫苗(普萊柯)(La Sota+H120株)2倍量滴鼻點眼免疫,免疫的第3d開始用新支流滅活疫苗(普萊柯)按0.5mL/只進行胸部肌肉注射,同時配合使用頭孢噻呋鈉,每一瓶按500羽份雞計算加入滅活疫苗中。
雞舍大群正常,采食量正常,產蛋稍微下降。病雞體溫升高,精神沉郁,喜歡蹲于籠內,肛門突出外翻,個別雞出現腫臉、腫冠。病情嚴重雞,出現嗉囊積液,羽毛松亂,肌體瘦小,低頭縮脖,翅膀下拉,冠和肉髯發紺,呈昏睡狀態、吃料逐漸減少、共濟失調、站立不穩。
病死雞皮膚干燥、脫水。解剖腹腔腹水呈黃綠色,心包膜增厚;肝臟腫大;有的卵泡破碎、出血,腹腔內充滿卵黃液并引起腹膜炎致使腸粘連;有的卵黃凝固,在輸卵管內形成栓塞;腸壁、腹口咽部蓄積黏液,各段腸管出血、十二指腸前段和直腸黏膜呈條紋狀出血。
5.1 病原鑒定及藥敏試驗:無菌采集病死雞的心血、肝臟、脾臟病料送往沙河市動物醫院獸醫實驗室,實驗室開展病原學檢測,可斷定為大腸桿菌。
5.2 血凝和血凝抑制試驗(HA/HI)結果為新城疫和禽流感抗體滴度均合格。

組別 項目 抗體滴度1 ND 56677778896988776688 1 H7 6677888998989101088787 1 H5-118885777667888910109987 1 H5-12665588779965888109888組別 項目 抗體滴度2 ND 76677788896988777688 2 H7 6677888998989101088787 2 H5-11788677766788891099987 2 H5-1286658877996588 899888

?
根據查看養殖戶防疫檔案,結合流行病學調查、臨床癥狀、剖檢病理變化、及實驗室診斷結果,排除新城疫和禽流感感染可能,可確斷為大腸桿菌病繼發感染熱毒癥。
采取中西醫結合的方式對該雞群進行藥物治療。
6.1 使用硫酸新霉素(山東綠鑫源)100g兌水200kg+芪板青顆粒500g兌水1500斤(山東魯抗),上午集中飲水,連用4d。
6.2 用杜仲葉提取物(大蒜素、杜仲葉、穿心蓮、柿子皮、石榴皮),于每1000g拌料500kg,于早上集中拌料,連用5d。
6.3 用清解合劑(金銀花、玄參、生地黃、連翹、龍膽、板藍根、知母、黃芪)+卡巴匹林鈣,于下午集中飲水用,連用5d。
6.4 加強飼養管理,搞好環境衛生和消毒工作。每天清除一次雞舍糞便,每隔3d對雞舍內外作一次徹底全面消毒,并根據實際情況適時更換消毒藥。雞群從用藥第2d癥狀減輕,到第4d停止傷亡。
7.1 從此次發病及治療情況來看,主要是由于前期雞群感染大腸桿菌病,沒有得到有效控制,造成雞群免疫抗體下降。雞群密度過大、環境污染、氣候因素、飼養管理技術、隔離消毒條件不健全,都易引起細菌性傳染病的發生,這些疾病發生時,雞的抗病能力及接種的應答能力降低,即引起免疫抑制,進而引發熱毒癥。。
7.2 在日常飼養過程中,注意日糧水平的高低和營養均衡,飲用水的水質好壞。制定科學的免疫程序,同時注意雞舍通風,降低氨氣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