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海娜,劉軍,吳瑩瑩,陳功,孫超,王璐,陳超伍,朱海杭,趙仁淹
(蘇北人民醫院1.內鏡中心;2.重癥醫學科,江蘇揚州225001)
結腸黑變病(melanosis colonic,MC)是一種非炎癥性、良性、可逆性的色素沉著性疾病,病理表現為結腸內脂褐素樣物質過度沉積。近年來,由于人口老齡化、人們健康意識提高以及電子結腸鏡普及開展和科普宣傳,MC 檢出率在我國呈逐年上升趨勢,可合并有結腸息肉、結腸癌、結直腸炎等腸道疾病。本文回顧性分析本院檢出的378例MC患者的相關資料?,F報道如下:
回顧性分析2013年1月-2020年10月本院378例行電子結腸鏡檢查并診斷為MC 的患者的臨床資料,包括:性別、年齡、臨床癥狀、合并腸道疾病、合并息肉大小、數量等。其中,男187例,女191例,男女比例為1.00∶1.02,年齡19~90歲,中位年齡61歲。行電子結腸鏡檢查的患者主要分為3類:①有便秘、腹瀉、腹痛、便血等臨床癥狀者;②無癥狀健康體檢者;③有惡性腫瘤病史或息肉切除病史來院復查者。
納入標準:腸道準備充分,單人操作,可順利進鏡至末端回腸10 cm 左右;病變累及一個或幾個腸段,甚至全結腸者。排除標準:因腸道準備不充分或者腸道狹窄等無法完成腸鏡檢查者;行2次或以上腸鏡檢查者。
MC 的診斷標準為:大腸黏膜光滑,色澤呈虎皮花斑樣、斑片狀或網格狀褐色、黑褐色改變,整個腸腔顏色深、暗。
選用SPSS 20.0 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例或百分率(%)表示,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共檢出MC 患者378 例,檢出率為0.61%(378/61 967)。檢出率由0.24%上升至0.74%,呈逐年上升趨勢。近3年檢出率與第1年檢出率比較,有明顯提高,兩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圖1。

圖1 2013年-2020年MC檢出率Fig.1 MC detection rate from 2013 to 2020
根據患者年齡分為5 組,<41 歲組、41~50 歲組、51~60歲組、61~70歲組、71~80歲組和≥81歲組。各組MC 構成比見表1。在80 歲以前,隨著年齡增長,MC 在各年齡段的構成比逐漸增加,但是到了80 歲以后,MC 檢出率明顯下降,僅為6.35%(24/378)。

表1 MC各年齡段檢出情況Table 1 Detection of MC in different age groups
378例MC患者中,男187例,占49.47%,女191例,占50.53%,男女占比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0 歲人群中,女性MC 檢出率高于男性;60歲以上80歲以下人群中,男性與女性MC檢出率均呈上升趨勢,且男性檢出率及上升幅度大于女性;而80 歲以上人群的MC 檢出率明顯下降。見圖2。

圖2 MC檢出率與性別的關系Fig.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C detection rate and gender
根據MC 鏡下分度標準,分為3 度:Ⅰ度腸黏膜呈淺褐色,黏膜下血管紋理隱約可見,多局限在某段結腸;Ⅱ度為暗褐色,血管紋理不清,多見于左半結腸或結腸上某一段;Ⅲ度為深褐色,血管紋理不清,見于全結腸。其中Ⅰ度檢出人數為201例(53.18%),Ⅱ度檢出人數為78例(20.63%),Ⅲ度檢出人數為99例(26.19%)。見表2。

表2 MC鏡下分度情況Table 2 Graduation of MC endoscopy
按照MC累及腸段的部位分為4類:①左半結腸;②右半結腸;③全結腸;④直腸。其中,左半結腸MC檢出人數83例(21.96%),右半結腸MC檢出人數161 例(42.59%),全結腸MC 檢出人數92 例(24.34%),直腸MC檢出人數42例(11.11%),MC累及右半結腸比例最高。見表3。

表3 MC累及腸段鏡下分布情況Table 3 Endoscopic distribution of MC involved intestinal segments
結腸息肉是MC 最常見的合并疾病,占28.31%(107/378)。其中以腺瘤性息肉為主,占71.96%(77/107)。其他合并疾病主要包括:結腸癌(6.32%)、結直腸炎(5.03%) 和炎癥性腸?。?.12%),以及一些少見合并癥:憩室5例,脂肪瘤2例,毛細血管擴張癥2例,闌尾炎、囊腫、缺血性腸病各1例。見圖3。

圖3 MC下合并腸道疾病內鏡檢出情況Fig.3 Endoscopic detection of MC complicated with intestinal diseases
MC合并息肉者以多發為主,有72例,占67.29%(72/107)。將MC合并息肉的大小以0.5、1.0和2.0 cm為界進行統計,檢出息肉大小<0.5 cm 的人數最多,占35.51%(38/107),其次是1.0~2.0 cm 的人數,占34.58%(37/107)。見表4。

表4 MC合并息肉內鏡下分布情況Table 4 Endoscopic distribution of MC with polyps
MC內鏡下合并息肉的男患者有56例、女患者51例。男性與女性不同息肉大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MC合并息肉大小和性別的關系 例Table 5 Relationship between size and sex of MC with polyps n
MC 電子結腸鏡下表現為虎皮花斑紋、檳榔切面樣或斑片樣改變[1]。1829年CRUVEILHIER[2]首次發現并描述了這種病變,1857年VIRCHOW[3]將其命名為大腸黑變病。
本文回顧性分析了本院2013年1月-2020年10月檢出的378 例MC 患者的臨床資料,總檢出率為0.61%(378/61 967),與國內文獻[4]報道的0.06%~5.9%接近,低于國外文獻報道[5]的10%,這可能和地域因素、民族差異、就診時間以及內鏡醫師的臨床診斷能力有一定關系。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改善、生活習慣及飲食結構的改變、電子結腸鏡技術的廣泛開展、網絡科普知識的大力宣傳以及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MC 檢出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從本研究收集的臨床資料也可以看出,無癥狀健康查體的人數有61例,占16.14%。
關于MC 的發病機制尚不清楚。有研究[6-7]表明,MC 可能與長期便秘及應用蒽醌類瀉藥有關。本研究中,因便秘就診的有263 例(占69.58%),其中75.29%的患者曾口服過蒽醌類瀉藥,主要包括大黃、番瀉葉、蘆薈等中成藥。有研究[8]報道,草藥茶和減肥藥品也可導致MC。因個體差異,服用蒽醌類瀉藥導致MC 的時間也不同,最短一個月即可導致MC[9]。蒽醌類瀉藥導致MC的作用機制主要是:可造成黏膜上皮細胞凋亡,成為凋亡小體,被單核巨噬細胞吞噬后轉化為脂褐素,并移動到黏膜固有層內,隨著脂褐素的巨噬細胞不斷聚集,形成MC[10-11]。本研究中,65例(24.71%)便秘患者無長期服用蒽醌類瀉藥史,其出現MC原因可能與糞便長期堆積在腸腔內、色素顆粒被腸道吸收導致色素沉著有關。還有少部分慢性腹瀉、炎癥性腸病患者也發現MC,但相關報道較少,發病機制仍不清楚。
本研究中,筆者探討了性別與MC 檢出率的關系,結果顯示,年齡<60 歲的患者,女性檢出率高于男性,年齡≥60 歲且≤80 歲的患者,男性檢出率較女性上升幅度更大,與國內一多中心大樣本的研究[12]結果一致。原因可能與女性內分泌激素水平下降有關,雌激素對結腸癌有保護作用,女性絕經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其抑癌細胞的作用降低,導致女性結直腸癌發病率增高[13]。此外,還可能與精神壓力、焦慮、失眠等有關,但其與MC的具體發生機制仍不清楚,有待進一步探討。本研究中,筆者還發現當患者年齡大于80歲時,行腸鏡檢查人數明顯減少,MC檢出率也明顯下降,可能與地方經濟水平較低和老年人健康認知不夠普及有關。
結腸息肉是MC最常見的合并疾病,尤其以腺瘤性息肉為主。本研究顯示,MC 結腸息肉檢出率為28.31%,以多發為主,<0.5 cm的息肉最多見,與王雪梅等[13]的研究結果相符。LIU 等[14]研究指出,與無MC患者結腸息肉發生率相比,MC患者結腸息肉發生率和數量明顯增加,包括腺瘤性和炎性息肉。也有學者[15-17]認為,MC 與結腸息肉發生率之間沒有確切關系,表面沒有色素沉著的結腸息肉,在MC患者的暗視野腸鏡檢查中更容易被發現。MC 患者的臨床癥狀主要是便秘、腹瀉、腹痛和便血等,這類人群會更積極主動地行腸鏡檢查,所以檢出率偏高。本研究中,MC 合并結腸息肉大小與性別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由于本研究樣本量小,這一理論還需進一步行大樣本研究來證實。結腸腺瘤是結腸腫瘤的癌前病變,如果在MC中發現息肉,要及早切除,以降低結腸癌發生率。
本研究中,MC 合并結腸癌的患者為6.32%。有文獻[18]通過研究豚鼠MC 模型中結腸組織的原癌基因c-myc、K-ras 和P53 的相對表達量,發現MC 有發展為結腸癌的風險。也有研究[19]認為,MC 與結腸癌無相關性。MC 合并腸道疾病中,還有炎癥性腸病和結直腸炎較為常見,但關于其與MC 關系的報道較少。另少部分MC 患者也可合并結腸憩室,王雯舒等[20]研究提示,結腸憩室與MC有相關性。
目前,MC 的治療方法無特異性,一般是根據病因進行對癥處理。對于服用蒽醌類瀉藥導致的MC,應停止服用;對于便秘排便不暢的MC患者,多向患者普及MC相關知識,囑患者多運動、多喝水、合理改善飲食結構,必要時加用胃腸動力藥物和微生態制劑等,也可以合理使用油性瀉藥。MC 是可逆轉的,但恢復至正常黏膜的時間不確定。本研究隨機隨訪了部分停藥的便秘患者,在行綜合治療后,包括:養成良好排便習慣以及生物療法等,復查腸鏡發現MC程度均較前減輕。但金建軍等[21]對60例MC患者停藥后隨訪2~6年,發現腸鏡下表現無明顯好轉。
綜上所述,MC患者在80歲前,檢出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上升。MC便秘患者應盡早停用蒽醌類瀉藥,正確的綜合治療方法可逆轉MC。MC與結腸息肉關系密切,腸鏡檢查時發現結腸息肉者,建議早期行手術切除,以預防結腸癌的發生,但其發生的分子機制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