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福強 羅有文 吳偉祥 馬從利 唐玲玲
廣東省婦幼保健院檢驗科,廣州 511400
新生兒敗血癥是指病原體由感染部位侵入血液循環大量生長繁殖并產生毒素從而引起的全身性感染,是新生兒時期常見并且病死率較高的疾?。?]。血培養是診斷新生兒敗血癥的金標準,但由于培養時間相對較長,不能早期指導治療。由于不同菌種使用的抗生素不同,早期正確識別感染病原體,合理使用抗生素,可減少細菌耐藥性,降低新生兒敗血癥的病死率。本研究根據血培養不同菌種進行分組,比較幾種炎癥指標在不同菌種的預測價值,旨在為臨床早期選擇抗生素提供依據。
1.1 臨床資料 本文采用回顧性分析,收集2017 年1月至2019年12月廣東省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收治的敗血癥患者資料377例,男182例,女195例,年齡范圍為1~30 d。根據血培養結果,將患者分為革蘭陰性(G-)菌敗血癥組和革蘭陽性(G+)菌敗血癥組,排除非單一細菌感染者。G-菌組130 例,男67 例,女63 例,年齡(17.20±10.46)d;G+菌組271例,男143例,女128例年齡(16.62±9.44)d。另選擇同期收治的局部感染的非敗血癥患者150 例作為對照組,男73例,女77例,年齡(17.50±7.55)d。3組年齡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已經通過廣東省婦幼保健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文號202101232;研究對象或其親屬已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排除標準 符合新生兒敗血癥且血培養陽性,并培養出單一細菌,新生兒敗血癥診斷參照《新生兒敗血癥診斷及治療專家共識(2019年版)》。
1.3 方法 采集3組患兒血培養的同時采集的血清降鈣素原(PCT)、超敏C-反應蛋白(hs-CRP)、血常規白細胞計數(WBC)、中性粒細胞計數(NE)、中性粒細胞比值(NE%)、淋巴細胞(LYM)、淋巴細胞比值(LYM%),采用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ROC)分析有差異的指標對G-菌敗血癥組與G+菌敗血癥組的鑒別診斷效能。血清PCT 采用Roche cobas e601 電化學發光法定量檢測(德國);WBC、NE% 、LYM、LYM% 和hs-CRP 檢 測 采 用 邁 瑞BC-5390血細胞分析儀(中國)。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 統計軟件。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組內比較方差齊采用LSD 檢驗,方差不齊采用Tamhane檢驗。非正態分布以M(P25,P75)表示,組間比較用非參數檢驗。G-菌敗血癥組與G+菌敗血癥組比較有意義的指標為待評價指標,構建ROC,根據曲線下面積(AUC)比較各指標診斷不同病原菌感染所致敗血癥的診斷效能。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病原菌的分布 G-菌敗血癥組以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腸埃希菌為主,分別占54.62%(71/130)和31.54%(41/130),其次為鮑曼不動桿菌3.85%(5/130),銅綠假單胞菌1.54%(2/130),陰溝腸桿菌1.54%(2/130);G+菌敗血癥組以表皮葡萄球菌和無乳鏈球菌為主,分別占19.18(52/271)和18.45%(50/271),其次為溶血葡萄球菌14.39%(39/271),頭狀葡萄球菌14.39%(39/271),糞腸球菌8.48%(23/271),金黃色葡萄球菌7.01%(19/271),屎球菌6.64%(18/271)。
2.2 3 組炎癥指標的比較 3 組PCT、hs-CRP、WBC、NE、NE%、LYM、LYM%水平比較,WBC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G-菌敗血癥組、G+菌敗血癥組的NE、NE%、LYM、LYM%與對照組相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G-菌敗血癥組與G+菌敗血癥組的WBC、NE、NE%、LYM、LYM%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G-菌敗血癥組PCT、hs-CRP 水平均高于G+菌敗血癥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1 3組患兒的血常規指標比較(± s)

表1 3組患兒的血常規指標比較(± s)
注:G-菌敗血癥組為革蘭陰性菌敗血癥患兒,G+菌敗血癥組為革蘭陽性菌敗血癥患兒,對照組為局部感染的非敗血癥患兒;WBC 為血常規白細胞計數,NE為中性粒細胞計數,NE%為粒細胞比值,LYM為淋巴細胞,LYM%為淋巴細胞比值;與對照組比較,aP<0.05
WBC(×109/L)9.06±6.26 10.37±5.07 10.38±4.35 2.592 0.14 NE(×109/L)5.81±4.74a 6.59±4.79a 5.88±3.83 1.494 0.22 LYM(×109/L)2.32±1.70a 2.55±1.69a 3.14±1.28 6.844<0.01 LYM%28.90±13.46a 27.27±15.20a 33.36±15.35 5.862<0.01組別G-菌敗血癥組G+菌敗血癥組對照組F值P值例數130 271 150 NE%61.67±16.21a 60.59±19.79a 53.06±17.54 6.748<0.01

表2 3組患兒的PCT和hs-CRP比較[M(P25,P75)]
2.3 hs-CRP、PCT 對G-菌敗血癥組和G+菌敗血癥組的診斷效能 將兩組之間有意義的炎癥指標繪制ROC,通過做ROC 可見,PCT 的AUC 為0.766,P<0.01,最佳診斷閾值為1.56 μg/L,以1.56為診斷閾值時,靈敏度為77%,特異度為73%。hs-CRP 的AUC 為0.730,P<0.01,最佳診斷閾值為19.43 mg/L,以19.43為診斷閾值時,靈敏度為65%,特異度為72%。見圖1。

圖1 PCT、hs-CRP區分G+菌敗血癥和G-菌敗血癥的ROC(377例)
由于新生兒免疫系統發育尚不完全,防御及清除病原菌的能力較弱,分娩時接觸產道及外界環境后容易導致新生兒感染,新生兒細菌感染是新生兒常見疾病之一。新生兒敗血癥的病情變化較快、治療棘手、病死率高,早期診斷并及時治療對新生兒的預后至關重要[2-3]。血培養是敗血癥診斷及治療的重要指標,但是培養時間較長,因此在培養結果明確之前,應用其他實驗室指標指導早期治療對新生兒敗血癥預后有很大幫助。有研究表明,G-菌血流感染和G+菌血流感染引起機體的不同炎癥變化在臨床具有重要意義,如大腸埃希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的血流感染,早期診治的患者病死率明顯低于較晚診治的患者[4]。本文探討炎癥指標在不同類型細菌敗血癥的預測價值,為臨床早期合理應用抗生素提供依據。
本研究中,G-菌敗血癥組主要病原菌是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腸埃希菌,G+菌敗血癥組主要病原菌是表皮葡萄球菌和無乳鏈球菌。比較3 組PCT、hs-CRP、WBC、NE、NE%、LYM、LYM%水平,發現WBC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G-菌敗血癥組、G+菌敗血癥組的NE、NE%、LYM、LYM%與對照組相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G-菌敗血癥組和G+菌敗血癥組的WBC、NE%、LYM、LYM%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血常規作為炎癥輔助診斷最傳統的指標,WBC 和NE%升高對于診斷細菌感染有一定的臨床價值,但對于某些嚴重感染患者,WBC 可以出現降低甚至缺乏的情況;另外由于新生兒的出生后存在白細胞生理性增高,可能會導致3組WBC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因此對于鑒別病原菌類型的診斷效能非常有限。3 組患兒的PCT、hs-CRP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并且G-菌敗血癥組的PCT、hs-CRP 均高于G+菌敗血癥組(均P<0.05)。PCT 是由甲狀腺細胞產生的前肽糖蛋白,細菌感染時可迅速升高,是近年來應用比較廣泛的感染指標。有些研究認為,PCT 在早期鑒別細菌感染類型方面具有較高的靈敏度和特異度[5]。本研究顯示PCT 在診斷G-菌敗血癥的最佳診斷閾值為1.56 μg/L,靈敏度為77%,特異度為73%。AUC 為0.766,P<0.01。這說明PCT 不僅在診斷感染方面有價值,在鑒別診斷G-菌敗血癥和G+菌敗血癥上也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與文獻一致[6]。有研究認為,不同類型病原體的感染誘導PCT產生水平不同,由于G-菌產生內毒素,加上Toll 樣受體激活信號通路不同,G-菌相比G+菌可產生更高水平的PCT 釋放[7]。hs-CRP 是一種急性實相反應蛋白,在細菌感染、急性炎性反應、組織損傷、惡性腫瘤等情況下,hs-CRP 能夠升高。本研究中hs-CRP 診斷G-菌敗血癥的最佳診斷閾值為19.43 mg/L,靈敏度為65%,特異度是72%,ROC 曲線下面積是0.730,P<0.01。說明hs-CRP 在鑒別診斷G-菌敗血癥和G+菌敗血癥上也具有一定的臨床價值。相比PCT,hs-CRP 靈敏度和特異度稍低,這也由于hs-CRP 并非感染的特異性指標,組織損傷、腫瘤等其他情況也會增高。通過查閱文獻發現,對于PCT和hs-CRP診斷G-菌敗血癥和G+菌敗血癥的閾值各不相同,可能原因是選取的人群、地區、納入的標準和檢測方法不同導致的。本文選用的人群是新生兒,由于新生兒生理病理特點與兒童和成人不同,因此參考值也不盡相同。
綜上所述,新生兒敗血癥主要病原菌是腸桿菌科細菌和葡萄球菌屬,早期可通過PCT 和hs-CRP 對細菌感染類型初步判斷,PCT 以1.56 μg/L 為診斷閾值時靈敏度和特異度分別是77%和73%。hs-CRP 以19.43 mg/L 為診斷閾值時靈敏度和特異度分別是65%和72%。
利益沖突:作者已申明文章無相關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