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舉 孔凡國 張昌盛 潘其鵬 喬楊
河南省洛陽正骨醫院(河南省骨科醫院)脊柱微創外二科(介入科),鄭州 450000
骨質疏松是老年常見病,多由體內鈣的過度流失、骨密度降低、骨量減少、骨頭微觀結構破壞等引起,多發于中老年女性[1]。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性骨折作為臨床上較為常見的骨科疾病,是骨質疏松最嚴重的并發癥之一[2]。患者一旦患病,會出現脊椎后凸畸形、丟失高度、頑固性腰背部疼痛等現象,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3]。由于早期大多數患者只出現了腰背部疼痛的癥狀,并無明顯的外傷,導致患者大多不重視,拖延到后期形成陳舊性骨折[4]。近年來微創手術發展迅猛,有研究報道,經皮椎體成形術已是較為成熟的療法,具有創傷小、并發癥少且預后效果好的優點[5]。本研究對經皮彎角椎體成形術法與經皮椎體成形術法進行對比,結果發現經皮彎角椎體成形術總體情況更好,術后恢復更快,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10 月至2019 年10 月河南省洛陽正骨醫院(河南省骨科醫院)收治的68 例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性骨折的患者。納入標準:經影像學檢查后診斷為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性骨折的患者[6];無骨折史的患者;骨密度[7]<-2.5 g/m2;年齡≥55 歲。排除標準:嚴重的精神病患者;嚴重的心、肝、腎功能障礙者;無法接受隨訪者;繼發性骨質疏松;凝血功能障礙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4 例。觀察組男15 例,女19 例,年齡范圍為55~82 歲,年齡(71.34±10.43)歲;癥狀新舊情況:新鮮骨折26 例,陳舊骨折8 例。對照組男14 例,女20 例,年齡范圍為55~82 歲,年齡(68.37±13.28)歲;癥狀新舊情況:新鮮骨折24 例,陳舊骨折10 例。兩組的性別、年齡、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性骨折的新舊程度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本研究經河南省洛陽正骨醫院(河南省骨科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進行心肺功能、血常規、凝血功能等檢查,對患者的藥物過敏史、視覺模擬量表(VAS)評分進行記錄,并對患者進行俯臥位練習訓練直到患者能堅持30 min 為止。術前鋪好消毒墊單,在心電監測的狀態下將患者保持俯臥位。在C 臂下定位脊椎受傷處,在透視下將左側的10 點鐘和右側的2 點鐘方向取為進針點,用1%的利多卡因進行局部麻醉。其中對照組利用直向穿刺針經雙側椎弓根進行穿刺,邊進針邊正位透視,針尖在正位透視到達椎體中線前后處,側位透視到達椎體前1/3區域時停止穿刺,拔出穿刺針內芯。將實心鉆鉆到傷椎前的1/3處,后拔出實心鉆,將骨水泥推桿置入,經過骨水泥推桿推入提前調制成好形狀的骨水泥,當骨水泥彌散接近椎體后壁時停止推入,等骨水泥凝固后拔出穿刺工具。而觀察組使用直向穿刺針經單側椎弓根進行穿刺,邊進針邊正位透視,針尖在正位透視接近椎弓根投影內壁側處,側位透視應到達骨折椎體后壁處,此時調整針的角度,當穿刺針針尖越過椎體后邊緣5 mm 處時停止穿刺,拔出穿刺針內芯。在外套管外置入彎角導向器,將彎角注入器沿套管置入[8]。正位透視下可見彎角注入器越過椎體中線,在接近對側椎弓根時停止,此時側位透視應達到椎體前1/3處。調制骨水泥至牙膏狀,使用螺旋推注器邊退彎管邊將骨水泥低壓注入,當骨水泥彌散接近椎體后壁時停止注入,等骨水泥凝固后拔出穿刺工具。
1.3 觀察指標 ⑴手術整體情況。對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透視次數、骨水泥注入量進行記錄。⑵VAS 評分[9]與Oswestry 功能障礙指數(ODI)[10]。術前及術后1 d對患者的VAS 評分進行記錄,術前及術后1 年對患者進行隨訪,記錄ODI 評分。其中VAS 評分滿分10 分,1~3 分為輕微疼痛;4~6 分為中度疼痛;7~10 分為重度疼痛。ODI 評分滿分為50 分,分數越高表明功能障礙越嚴重。⑶骨水泥滲漏情況[11]及脊柱側彎嚴重程度。術后3 個月及1 年時對患者進行門診隨訪,對患者的骨水泥滲漏率及Cobb 角進行記錄。骨水泥滲透率及Cobb角度越小,則術后效果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用例(%)表示,用χ2檢驗,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手術整體情況比較 觀察組的手術時間比對照組短(P<0.05),術中透視次數及骨水泥注入量均少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性骨折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透視次數及骨水泥注入量比較(± s)

表1 兩組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性骨折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透視次數及骨水泥注入量比較(± s)
注:觀察組采取經皮彎角椎體成形術治療,對照組采取傳統的經皮椎體成形術治療
骨水泥注入量(ml)3.84±0.83 4.26±0.76 2.176 0.033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34 34手術時間(min)32.42±8.14 38.12±8.35 2.850 0.006術中透視次數(次)12.24±1.43 15.19±1.52 8.242<0.001
2.2 兩組患者VAS評分與ODI評分的比較 術后1 d,觀察組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術后1年,ODI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性骨折患者術前術后VAS、ODI評分比較(分,± s)

表2 兩組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性骨折患者術前術后VAS、ODI評分比較(分,± s)
注:觀察組采取經皮彎角椎體成形術治療,對照組采取傳統的經皮椎體成形術治療;VAS 為視覺模擬量表,ODI 為Oswestry 功能障礙指數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34 34 VAS評分術前7.57±1.12 7.62±1.23 0.175 0.861 ODI評分術前35.56±7.64 36.42±7.37 0.472 0.638術后1年19.24±7.26 22.83±7.18 2.050 0.044術后1 d 2.14±0.54 2.46±0.69 2.130 0.037
2.3 兩組患者術后的骨水泥滲漏情況及Cobb 角比較 術后3個月及1年時,觀察組患者的骨水泥滲漏率均較對照組低(均P<0.05),Cobb 角度均小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性骨折患者術后3個月、1年時的骨水泥滲漏情況及Cobb角值比較
近年來,隨著國內人口的老齡化日漸嚴重,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性骨折的發病率也逐年增長[12]。由于大多數老年人身上有各種不同的慢性基礎病,一旦患上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性骨折,致使臨床治療的難度進一步增高[13]。
以前臨床上多采用保守法與手術法對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性骨折進行治療。保守治療法的療效不理想,不僅治療周期長,且容易引起繼發性椎體畸形。而傳統手術法創傷大,預后效果不理想[14]。何玉濤和張云[15]通過對比經皮椎體成形術與椎體后凸成形術的臨床療效與安全性,得到了兩種手術法的療效相近、Cobb角恢復效果均良好的結果,這兩種方法在手術總體情況與疼痛緩解情況上各有優劣。而本次研究有意探究經皮彎角椎體成形術治療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性骨折的效果,通過對比經皮彎角椎體成形術與經皮椎體成形術的手術整體情況、VAS 評分、ODI 評分、骨水泥滲漏率及Cobb 角情況,得到了經皮彎角椎體成形術的手術時間更短,術中透視次數與骨水泥注入量更少,術后VAS 評分、ODI評分及骨水泥滲漏率更低,Cobb 角恢復更好的結果。通過結果得出彎角椎體成形術在術中有著更短的手術時間,減少了患者的俯臥時間,能保證手術操作順利完成,同時更少的術中透視次數與骨水泥注入量減少了手術風險與術后骨水泥的滲漏率。在注射過程中,使用“退針法”讓注射在低壓環境中完成,不僅使骨水泥分布更平均,還減少了骨水泥滲漏情況的發生。不僅如此,經皮椎體成形術在單側穿刺就做到了經皮椎體成形術雙側穿刺的效果。
綜上所述,經皮彎角椎體成形術不僅手術過程安全可靠,減少了術后并發癥的發生,還提高了患者術后的生活自理能力,有很好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