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慶
濟南市濟鋼醫院門診部 250101
骨質疏松是指在多因素影響下患者體內的骨密度和骨質量下降導致骨微結構受到損壞從而增加骨折發生率的全身代謝性骨病[1]。根據病因又分為繼發性和原發性兩類,原發性病因尚未明確,繼發性與激素水平、老齡化等有關[2]。流行病學顯示我國老年人中約有33%患有骨質疏松癥[3]。隨著病情進展會容易誘發骨折、駝背等嚴重癥狀,對其社會功能及心理功能等帶來較大負面影響[4]。目前該疾病的主要治療方法為藥物治療,本文旨在探討將阿侖膦酸鈉和阿法骨化醇聯合用于該疾病的有效性,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80例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濟南市濟鋼醫院收治的骨質疏松癥患者,隨機數字分配原則將其分為兩組,各40 例。對照組男23 例,女17 例;年齡范圍為37~75 歲,年齡(62.19±1.46)歲;體質量范圍為43~83 kg,體質量(62.16±4.29)kg;病程范圍為0.5~2.0 年,病程(1.17±0.38)年。觀察組男22 例,女18 例;年齡范圍為26~77 歲,年齡(62.96±1.93)歲;體質量范圍為42~87 kg,體質量(63.08±4.83)kg;病程范圍為0.5~2.0 年,病程(1.15±0.45)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經X 線骨密度檢測后確診為骨質疏松癥;入選前2 個月內未進行激素藥物治療;患者本人及其家屬知情且同意。排除標準:合并惡性腫瘤;合并凝血功能異常或者精神系統異常;合并心腦血管疾病;對本研究使用藥物過敏。本研究通過濟南市濟鋼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單純阿法骨化醇(重慶藥友制藥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10950134;規格:0.5 μg)治療,用法為餐前溫水送服,0.5 μg/次,1次/d。治療周期為90 d。
觀察組給予阿法骨化醇+阿侖膦酸鈉(北京萬生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58996;規格:70 mg)聯合治療,阿法骨化醇用法用量同上,阿侖膦酸鈉為餐前30 min 溫水送服,10 mg/次,1次/d。治療周期為90 d。
1.3 觀察指標 (1)治療有效性。顯效:癥狀消失且骨密度T 值≥-1.0,有效:癥狀明顯改善且骨密度-2.5<T<-1.0,無效:癥狀無改善或者加重且骨密度T≤-2.5。(2)血清因子:抽取3 ml 血液離心處理后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對血清堿性磷酸酶(ALP)、白細胞介素-6(IL-6)和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進行檢測。(3)骨代謝指標:采用電化學發光法檢測Ⅰ型膠原羧基末端肽(CTx)、Ⅰ型膠原氨基末端肽(NTx)、骨生長蛋白(BGP)。(4)疼痛評分: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進行評估,分值越低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 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治療有效性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χ2=7.921,P=0.001),見表1。

表1 兩組骨質疏松癥患者治療有效性比較[例(%)]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因子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血清因子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后觀察組各指標水平均較對照組低(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骨質疏松癥患者治療前后血清因子比較(± s)

表2 兩組骨質疏松癥患者治療前后血清因子比較(± s)
注:觀察組給予阿法骨化醇+阿侖膦酸鈉治療,對照組給予單純阿法骨化醇治療;ALP為堿性磷酸酶,IL-6為白細胞介素-6,TNF-α為腫瘤壞死因子-α;與同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TNF-α(pg/L)140.53±4.37 115.38±3.17ab 141.26±3.65 134.28±3.18a組別觀察組例數40對照組40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ALP(U/L)69.27±22.15 75.97±16.42ab 70.13±21.43 81.97±21.35a IL-6(pg/L)142.39±10.21 120.38±8.37ab 143.28±10.11 135.42±9.17a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骨代謝指標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骨代謝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后觀察組各指標水平均優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骨質疏松癥患者治療前后骨代謝水平比較(± s)

表3 兩組骨質疏松癥患者治療前后骨代謝水平比較(± s)
注:觀察組給予阿法骨化醇+阿侖膦酸鈉治療,對照組給予單純阿法骨化醇治療;CTx 為Ⅰ型膠原羧基末端肽,NTx 為膠原氨基末端肽,BGP為骨生長蛋白;與同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BGP(ng/L)5.82±1.87 9.69±3.45ab 5.78±1.92 9.13±3.14a組別觀察組例數40對照組40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CTx(μg/L)0.52±0.24 0.23±0.11ab 0.57±0.23 0.41±0.09a NTx(μg/L)16.47±5.39 10.37±2.15ab 16.38±5.37 13.28±2.16a
2.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疼痛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疼痛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后觀察組疼痛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4。
表4 兩組骨質疏松癥患者治療前后疼痛評分比較(分,± s)

表4 兩組骨質疏松癥患者治療前后疼痛評分比較(分,± s)
注:觀察組給予阿法骨化醇+阿侖膦酸鈉治療,對照組給予單純阿法骨化醇治療;與同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后伸前屈痛5.3±1.1 0.9±0.4ab 5.1±1.4 2.5±0.6a組別觀察組例數40對照組40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自發性疼痛5.2±1.3 0.7±0.3ab 5.1±1.3 2.4±0.7a負重痛5.4±1.2 0.9±0.4ab 5.2±1.3 2.5±0.7a
近年來骨質疏松癥發生率逐年上升,這與我國人口老齡化發展密切相關。老年人機體功能退化、自身骨密度降低,數據顯示我國80 歲以上老年人發病率為50%[5]。骨質疏松癥治療周期較長且疼痛感明顯,因此主要治療目的為緩解疼痛、提高骨密度[6]。臨床認為維生素D 缺乏是誘發該疾病的重要因素,單純補鈣難以吸收,需在維生素D3 的促進下才能確保骨骼充分吸收鈣劑[7]。
阿法骨化醇屬于人工合成活性維生素D 的一種,主要功效為羥化后可生成二羥維生素D3,從而提高患者體內鈣含量[8]。同時該藥物還可以有效抑制甲狀腺激素分泌,促進骨礦化形成,防治骨吸收。但是該藥物只具備短期療效,為提升長期療效需配合使用其他藥物。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有效性較高,這是因為阿侖膦酸鈉作為第3 代雙膦酸鹽類具有以下功效:(1)與破骨及成骨表面細胞有較好的作用,對于破骨部位細胞具有較高的親嗜性,以高于成骨細胞10 倍的數量分布于破骨處,阻礙破骨細胞游離并誘導其死亡,提升骨密度[9];(2)提高成骨細胞活性,提升其抑制因子生成速度,對破骨細胞骨吸收活動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3)與磷酸鈣類藥物共同作用可避免鈣鹽溢出,從而提高骨密度。兩者協同作用可形成骨基質,有效提高骨密度。與林奕辰和劉曉丹[10]學者研究結果相符。
TNF-α可刺激骨吸收,抑制骨細胞形成,有利于骨吸收速度的提升;IL-6 通過分泌自身細胞的方式對骨細胞形成起到一定的調節作用,因此骨質疏松患者會存在IL-6 升高的情況[11]。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相關指標水平較低,說明兩者聯合使用可有效改善炎性水平,促進快速康復。
綜上所述,阿侖膦酸鈉聯合阿法骨化醇治療骨質疏松癥療效明顯,同時其炎性因子及骨代謝指標得到明顯改善,骨密度增加的同時減輕患者疼痛,對預后有積極作用,值得進一步推廣使用。
利益沖突:作者已申明文章無相關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