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生之后,為了更好地照顧家庭,丈夫就把公婆接過來與我們同住。剛開始的兩個月還挺好的,婆婆雖然有些粗心,但性格還好,心里藏不住事情,有什么都會說出來。而公公是個內向、不善表達、顧慮很多、凡事能回避則回避的人。
但是最近,我感覺到婆婆無論是行動上還是言語上都變得有點異常,一向樂呵呵的她收起了笑臉,家中氣氛有些壓抑,我每天都生活得小心翼翼,我并不知道自己究竟哪里做錯了。
終于有一天,婆婆不滿地對我丈夫說:“上一次,嘉嘉在屋里睡覺,你在屋里工作,我看你起來了就給你送早餐,我進去的時候動靜是大了點,可能叮叮咚咚地吵到嘉嘉了,你看你當時那個反應,我想到就生氣!”
丈夫一頭霧水,完全想不起來自己到底哪里得罪了婆婆。婆婆狠狠地白了兒子一眼說:“你馬上追著跑出來指責我,說我動靜大,吵著你媳婦了!我這當媽的給你們送吃的也不討好啊!”
原來婆婆是為了這件小事而爭風吃醋,家中其他人都覺得很無奈,這不是小題大做嗎?但是我們又不想家里一直是這樣的氛圍,該怎么辦呢?
首先,嘉嘉需要認識到婆婆郁悶、生氣的根源。從表面上看是不滿兒子對兒媳的偏愛,但其背后的情緒更多是因為自己的付出沒有被重視與認可。婆婆主動地承擔家務為子女提供幫助,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希望得到兒子、兒媳的認可和感恩。倘若子女視而不見,甚至不滿抱怨,她就會感覺挫敗、沮喪,甚至認為自己所做的沒有價值。
再者,公公的性格在某種程度上制約了婆婆的“小題大做”,但同時也使婆婆的情緒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壓抑。如今自己辛苦養大的兒子就在身邊,婆婆自然會將更多的情感放在兒子身上,如果兒子有所忽視,婆婆就會把對兒子的不滿轉移到兒媳身上,覺得是兒媳搶走了兒子對自己的關心、疼愛與在乎。
當婆婆沒能得到公公的情感支持,被強壓著的負性情緒難以合理釋放,就難免悶悶不樂。而這時如果兒子和兒媳沒有察覺并積極關注婆婆的內心需求,沒有對她的辛勞付出進行肯定和認可,她便會產生“兒子有了媳婦忘了娘”的想法和自己不再有用的感受。
現在家庭的氛圍讓嘉嘉很不好受,這是客觀存在的,也是需要你們夫妻共同去正視和解決的。在了解了婆婆的這些內心感受后,嘉嘉需要知道自己該用怎樣的心態去面對婆婆。
丈夫是這些關系里最重要的紐帶,妻子需要鼓勵丈夫發揮調節功能。嘉嘉可以跟丈夫溝通:“你心疼我,我內心感到滿滿的幸福,但你下次提出意見的時候,如果能稍微注意一下語氣和方式,避免打擊媽媽的積極性,那么媽媽開心我們就高興,大家不是就能更加快樂和諧地生活了,你說是嗎?”當丈夫看到嘉嘉又識大體又很懂事,夫妻關系也會變得更加親密。你們可以共同去感激與認可婆婆這段日子對你們家庭的付出,體諒她照顧兒孫的艱辛。同時也表達你們作為后輩對自己的不足和疏忽的反思,希望婆婆能多包容,從而幫助她有效釋放心里的負面情緒。
我們需要明白,兩個深愛著丈夫的女人難免會“爭風吃醋”,良好的婆媳關系并非是永遠沒有摩擦,而是作為子女該怎樣去理解父母,更好地去調節與平衡家庭關系。
責編/劉璐
E-mail:768644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