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承恩

這本書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西游記》是中國古代第一部浪漫主義章回體長篇神魔小說,講述的是唐僧師徒四人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到西天取得真經的故事。由巨石中跳出的石猴孫悟空,先是被眾猴推舉為大王,隨后向菩提祖師學得七十二變和駕筋斗云的本領,然后鬧龍宮,鬧天宮,被如來佛祖鎮壓后承擔起保唐僧取經的任務,一路降妖除魔,最終到達目的地。
吳承恩(約1501~1582年),明代文學家。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懷安山陽(今江蘇淮安)人。吳承恩的父親是商人,他希望吳承恩能讀書做官。吳承恩自幼聰明過人,《天啟淮安府志》評價他:“性敏而多慧,博極群書,為詩文下筆立成,清雅流麗,有秦少游之風。復善諧謔,所著雜記幾種,名震一時”。
但他科考不利,人到中年才補上“歲貢生”,到北京等候分配官職,當年沒被選上,次年接任河南新野縣知縣。之后分別在浙江、山西等地任職,職場不順。后回鄉專心撰寫《西游記》。
吳承恩自幼喜歡讀野言稗史,熟悉古代神話和民間傳說。二十幾歲時,搜求的奇聞已經“貯滿胸中”。官場的失意,生活的困頓,促使他運用志怪小說的形式來表達內心的不滿和憤懣。他自言:“雖然吾書名為志怪,蓋不專明鬼,實記人間變異,亦微有鑒戒寓焉。”
作品包括《西游記》《二郎搜山圖歌》《陌上佳人賦》等。
孫悟空
東勝神州開天辟地以來的仙石孕育而生,拜菩提祖師為師,得名孫悟空。掌握大品天仙訣、七十二宗變化、駕筋斗云等高超法術;得如意金箍棒為兵器;在地獄生死簿上勾去自己的名字,得以不死;在太上老君煉丹爐里煉就火眼金睛。后為唐僧大弟子,保唐僧西天取經,一路降妖除魔,功成后封為斗戰勝佛。孫悟空生性聰明、活潑、嫉惡如仇、不畏強權、崇尚自由,自從這個形象問世,就得到民眾的廣泛喜愛。
豬八戒
本為執掌天河十萬水兵的天蓬元帥,因為調戲霓裳仙子被貶下凡塵,不想誤投豬胎,長成個豬頭人身的樣子。后來成為唐僧的二弟子,同保唐僧西天取經。功成后封為凈壇使者。豬八戒會三十六般變化,武器是九齒釘耙。豬八戒好吃貪睡,警惕性不高,常惹禍,遇到困難經常喊著解散團隊各自回家,不過他最后還是堅持走完了取經全程。
沙僧
原為上界的卷簾大將,因為失手打碎了琉璃盞,觸犯天條,被貶到下界,住在流沙河中。后成為唐僧的三弟子。沙僧性格耿直憨厚,雖然武藝不算高強,但是忠心耿耿,任勞任怨,陪師傅取得真經的心意從未動搖,功成后被封為金身羅漢。
唐僧
俗名姓陳,小名江流兒,法號玄奘,號三藏,被唐太宗賜姓為唐,封為御弟。原為如來佛祖座下二弟子——金蟬子。投胎為人后,因父母遭遇迫害,他被母親拋入江中,順流而下,被寺廟中的和尚收留,所謂江流兒就是順江流來的孩兒。唐僧在寺廟中長大,愛好佛法,后受唐太宗之托前往西天求取真經。他是肉體凡胎,因為盛傳吃了唐僧肉可以長生不老,所以取經路上遇到很多妖怪來搶他。唐僧目標清晰,非常堅定,不管遇到什么樣的困難,都不改初心,最終取得成功,被封為旃檀功德佛。
牛魔王罷戰赴華筵
孫行者二調芭蕉扇
大圣道:“實不瞞長兄。小弟因保唐僧西進,路阻火焰山,不能前進。詢問土人,知尊嫂羅剎女有一柄芭蕉扇,欲求一用。昨到舊府,奉拜嫂嫂,嫂嫂堅執不借,是以特求長兄。望兄長開天地之心,同小弟到大嫂處一行,千萬借扇扇滅火焰,保得唐僧過山,即時完璧。”
牛王聞言,心如火發。咬響鋼牙罵道:“你說你不無禮,你原來是借扇之故!一定先欺我山妻,山妻想是不肯,故來尋我!且又趕我愛妾,多大無禮?上來吃我一棍!”大圣道:“哥要說打,弟也不懼。但求寶貝,是我真心。萬乞借我使使!”牛王道:“常言道:‘朋友妻,不可欺;朋友妾,不可滅。’你若三合敵得我,我著山妻借你;如敵不過,打死你,與我雪恨!”大圣道:“哥說得是。小弟這一向疏懶,不曾與兄相會,不知這幾年武藝比昔日如何,我兄弟們請演演棍看。”兩個這場好斗:
金箍棒,混鐵棍,變臉不以朋友論。那個說:“正怪你這猢猻害子情!”這個說:“你令郎已得道休嗔恨!”那個說:“你無知怎敢上我門?”這個說:“我有因特地來相問。”一個要求扇子保唐僧,一個不借芭蕉忒鄙吝。語去言來失舊情,舉家無義皆生忿。牛王棍起賽蛟龍,大圣棒迎神鬼遁。初時爭斗在山前,后來齊駕祥云進。半空之內顯神通,五彩光中施妙運。兩條棍響振天關,不見輸贏皆傍寸。
這大圣與那牛王斗經百十回合,不分勝負。正在難解難分之際,只聽得山峰上有人叫道:“牛爺爺,我大王多多拜上,幸賜早臨,好安座也。”牛魔王聞說,使混鐵棍支住金箍棒,叫道:“猢猻,你且住了,等我去一個朋友家赴會來者!”言畢,按下云頭,徑至洞里。對玉面公主道:“美人,才那雷公嘴的男子乃孫悟空猢猻,被我一頓棍打走了,再不敢來。你放心耍子。我到一個朋友處吃酒去也。”他才卸了盔甲,穿一領鴉青剪絨襖子,走出門,跨上辟水金睛獸,著小的們看守門庭,半云半霧,一直向西北方而去。
好行者,將身幌一幌,變作一陣清風趕上,隨著同走。不多時,到了一座山中,那牛魔王寂然不見。大圣聚了原身,入山尋看,那山中有一面清水深潭,潭邊有一石碣,碣上有六個大字,乃“亂石山碧波潭”。大圣暗想道:“老牛斷然下水去了。水底之精,若不是蛟精,必是龍精、魚精,或是龜鱉黿之精。等老孫也下去看看。”
好大圣,捻著訣,念個咒語,搖身一變,變作一個螃蟹,不大不小的,有三十六斤重。撲的跳在水中,徑沉潭底。忽見一座玲瓏剔透的牌樓,樓下拴著那個辟水金睛獸,進牌樓里面,卻就沒水。大圣爬進去,仔細看時……
那上面坐的是牛魔王,左右有三四個蛟精,前面坐著一個老龍精,兩邊乃龍子、龍孫、龍婆、龍女。正在那里觥籌交錯之際,孫大圣一直走將上去,被老龍看見,即命:“拿下那個野蟹來!”龍子、龍孫一擁上前,把大圣拿住。大圣忽作人言,只叫:“饒命!饒命!”老龍道:“你是那里來的野蟹?怎么敢上廳堂,在尊客之前,橫行亂走?快早供來,免汝死罪!”好大圣,假捏虛言,對眾供道:
“生自湖中為活,傍崖作窟權居。蓋因日久得身舒,官受橫行介士。踏草拖泥落索,從來未習行儀。不知法度冒王威,伏望尊慈恕罪!”
座上眾精聞言,都拱身對老龍作禮道:“蟹介士初入瑤宮,不知王禮,望尊公饒他去罷。”老龍稱謝了。眾精即教:“放了那廝,且記住,外面伺候。”大圣應了一聲,往外逃命,徑至牌樓之下。心中暗想道:“這牛魔王在此貪杯,那里等得他散?……就是散了,也不肯借扇與我。不如偷了他的金睛獸,變做牛魔王,去哄那羅剎女,騙他扇子,送我師父過山為妙。……”
好大圣,即現本像,將金睛獸解了韁繩,撲一把跨上雕鞍,徑直騎出水底。到于潭外,將身變作牛王模樣。打著獸,縱著云,不多時,已至翠云山芭蕉洞口。叫聲“開門!”那洞門里有兩個女童,聞得聲音開了門,看見是牛魔王嘴臉,即入報:“奶奶,爺爺來家了。”那羅剎聽言,忙整云鬢,急移蓮步,出門迎接。這大圣下雕鞍,牽進金睛獸;弄大膽,誆騙女佳人。羅剎女肉眼,認他不出,即攜手而入。著丫鬟設座看茶,一家子見是主公,無不敬謹。

須臾間,敘及寒溫。“牛王”道:“近聞悟空那廝,保唐僧,將近火焰山界,恐他來向你借扇子。我恨那廝害子之仇未報,但來時,可差人報我,等我拿他,分尸萬段,以雪我夫妻之恨。”羅剎聞言,滴淚告道:“大王,我的性命,險些兒不著這猢猻害了!”大圣得故子,發怒罵道:“那潑猴幾時過去了?”羅剎道:“還未去。昨日到我這里借扇子,我因他害孩兒之故,披掛了,輪寶劍出門,就砍那猢猻。他忍著疼,叫我做嫂嫂,說大王曾與他結義。”大圣道:“是,五百年前曾拜為七兄弟。”羅剎道:“被我罵也不敢回言,砍也不敢動手,后被我一扇子扇去;不知在那里尋得個定風法兒,今早又在門外叫喚。是我又使扇扇,莫想得動。急輪劍砍時,他就不讓我了。我怕他棒重,就走入洞里,緊關上門。不知他又從何處,鉆在我肚腹之內,險被他害了性命!是我叫他幾聲叔叔,將扇兒與他去也。”大圣又假意捶胸道:“可惜!可惜!夫人錯了,怎么就把這寶貝與那猢猻?惱殺我也!”
羅剎笑道:“大王息怒。與他的是假扇,但哄他去了。”大圣問:“真扇在于何處?”羅剎道:“放心!放心!我收著哩。”
大圣見他這等酣然,暗自留心,挑斗道:“夫人,真扇子你收在那里?早晚仔細。但恐孫行者變化多端,卻又來騙去。”羅剎笑嘻嘻的,口中吐出,只有一個杏葉兒大小,遞與大圣道:“這個不是寶貝?”大圣接在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