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霞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人們的思想水平得到提升,逐漸意識到維護自然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對于具有不可復制的文化元素的歷史名城,必須采取科學合理的保護措施來維持歷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續發展。加強對歷史文化名城可持續發展的研究和探索是重要課題。但是歷史文化名城可持續發展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當前理論和實踐方面都存在明顯的缺陷,對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造成阻礙。所以,需要深入研究歷史文化名城可持續發展策略,為歷史文化名城的未來發展指明發展方向和提供發展空間。
一、歷史文化名城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盲目追求歷史文化名城的經濟價值
一些地方政府過于看重歷史文化名城自然環境、文化建筑、歷史遺跡的經濟價值,采取一些非正常手段追求名城所帶來的經濟效益。久而久之,名城經濟功能得到有效利用,而名城的社會文化價值受到忽視。這一方面會導致歷史文化名城遺跡遭到破壞;另一方面會降低歷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價值。
(二)城市發展規劃和建設脫離實際
部分地方政府對城市發展方向的定位不夠明確,保護措施不夠高效,城市規劃過于形式化,脫離實際情況,致使城市持續發展受到阻礙。城市規劃缺乏科學性,大力興建缺乏藝術、科學價值的現代建筑物,使得一些名城的文化古跡、歷史建筑遭到拆遷和破壞,損壞了歷史文化名城的整體價值。
(三)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體系不夠完善
要想加強對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必須構建保護體系作為支撐,這樣才能從資金、技術、人力等方面為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提供有力保障。缺乏完善的保護體系,歷史文化名城的文物將會持續遭到破壞,致使名城失去原有的歷史文化底蘊,無論對于國家還是公眾都是巨大的損失。
(四)過于重視發展速度,忽略了城市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一些地方政府太過重視城市的經濟發展速度,急于從中獲取經濟效益,卻忽略了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例如,房地產開發以及各種商用、民用、工業建筑的興建,使得歷史文化名城中的很多土地被重新開發和利用,改變了歷史文化名城原有的空間結構與形態,最終使得名城的歷史、藝術、科學等價值丟失。
二、歷史文化名城可持續發展的有效策略
(一)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規來保障歷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續發展
1.加強對歷史文化名城執法保護力度
實行依法保護、依法規劃和建設是歷史文化名城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措施。加強歷史文化名城執法保護力度,能夠為歷史文化名城發展提供更有力的保障,推動歷史文化名城可持續發展。有法可依、違法必究是保障歷史文化名城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原則。
2.加強對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法律法規的研究
歷史文化名城的發展和建設涉及經濟、文化、生態等多種因素。保護歷史文化名城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一般的城市法規無法為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提供有力的保障,必須從歷史文化名城的經濟發展、環境建設、文化特點、基建開發等多方面來制定有效的保護法律和法規,實現歷史文化名城發展保護目的,促進其可持續發展。
3.根據歷史文化名城的發展規律和文化特點制定相關法律法規
歷史文化名城大都遵循明顯的發展規律和具備一定的文化特征,保護歷史文化名城可持續發展要對其整體發展特征以及現存問題和問題產生的原因進行深度分析,并通過完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法律法規保障其進一步發展。各省區可以根據本省歷史文化名城特點來制定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法規,通過《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為其發展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以促進其未來的可持續發展。
(二)深化歷史文化名城規劃和建設的研究,促進其可持續發展
1.做好對城市整體規劃和建設的統籌管理工作
在實施城市規劃和建設的過程中,相關部門在履行管理職責的同時,應采取合理的手段,引導更多的公眾參與到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隊伍中來,充分發揮公眾對歷史文化名城深度了解的優勢,將政府與民眾的力量結合在一起,落實城市整體規劃和建設的統籌管理工作,將歷史文化名城可持續發展有效融入城市整體發展和保護中。
2.加強城市整體的規劃與建設
堅持以保護和發展城市經濟、文化、生態作為整體規劃和建設的基本原則。通過對城市整體進行規劃和建設,制定符合城市特色的發展和保護策略,實現對城市整體空間結構、環境資源以及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完善,落實城市經濟、文化、生態等建設項目的統籌和安排工作,將歷史文化名城可持續發展融入城市整體建設和規劃中,促進城市整體效益的有效提升。
3.科學制定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是在城市總體規劃的基礎上實行的,主要是對歷史文化名城的文化遺產、重點文化保護地區以及其他文化內容實行針對性保護。保護規劃措施不僅要符合歷史文化名城的發展規律及文化特征,力求準確把握其歷史文化內容及分布特點,還要將堅持可持續發展觀點作為重要的保護原則,對其文化實施進一步發掘和繼承。秉承歷史文化名城可持續發展保護理念,對列入城市發展規劃的其文化遺產開展深度研究,將歷史文化名城文化發展與城市整體規劃發展有效結合在一起,進而實現經濟、文化、生態等多方面的融合,對歷史文化名城蘊含的人文精神、物質文明、生態文明進行有效的保護。
(三)加強歷史文化名城經濟、文化、生態方面的規劃和建設,促進其整體的可持續發展
1.推動經濟持續發展
中國現存的歷史文化名城多為重要戰略發展區域的經濟中心,具有廣闊的市場經濟發展空間,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深遠。建立完善的歷史文化名城可持續發展產業經濟管理體系,優化歷史文化名城的經濟和產業結構,推動歷史文化名城旅游經濟、文化經濟、信息經濟、服務經濟等特色經濟的合理發展,進一步增強歷史文化名城的整體經濟實力。加大對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遺產的科學保護和管理,增加經濟、技術投入,使歷史文化名城經濟能夠實現市場化、產業化、國際化的發展,促進歷史文化名城整體可持續發展。
2.推動文化持續發展
歷史文化名城中蘊含的濃厚文化是經過幾百年甚至幾千年沉淀得來的,是其獨具特色的優秀傳統文化,應通過加強與外界的文化交流,讓更多的歷史文化愛好者認識和理解它們,從而推動歷史文化名城文化的持續發展。把握歷史文化名城的文化特征及發展規律是促進歷史文化名城文化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環節。加強對歷史文化名城文化的研究是準確把握文化特征及發展規律的有效途徑,能夠明確歷史文化名城文化的發展方向,與現代文化內容相結合,有效延續歷史文化名城文化特征,彰顯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內涵的重要價值,促進歷史文化名城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3.推動生態持續發展
自然和人文生態環境是歷史文化名城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物質和空間基礎,加強自然生態環境管理、保護自然資源和人文環境是促進歷史文化名城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措施。要想加強對歷史文化名城生態環境的有效管理,關鍵要做好生態環境文明建設工作,深入研究歷史文化名城持續發展的條件,對建筑物、市政工程、公共設施、生產項目等城市空間結構進行功能優化,并按照城市整體規劃和建設進行科學合理的管理,使歷史文化名城的生態環境能夠健康持續發展。
三、結語
總而言之,歷史文化名城擁有較多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且具有特殊的價值地位和作用,是中國傳統文化保護和傳承應重視的重要內容。因此,無論是國家還是地方層面,都要重視歷史文化名城的歷史文化特性,協調歷史文化的保護和發展的研究工作,促進歷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續發展,進而為傳統文化繼承和保護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張楊,何依.歷史文化名城的研究進程、特點及趨勢:基于CiteSpace的數據可視化分析[J].城市規劃,2020(6):73-82.
[2]黎光,黎翔宇,趙冬菊.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研究[J].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19(2):50-56.
[3]唐鳴鏑.歷史文化名城旅游協同思考:基于“歷史性城鎮景觀”視角[J].城市規劃,2015(2):99-105.
[4]張泉,俞娟,莊建偉.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編制創新探索:以蘇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為例[J].城市規劃,2014(5):35-41.
[5]王瑋,董靚.歷史遺產可持續發展模式與策略研究:以歷史文化名城閬中為例[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S1):247-250.
(作者單位 甘肅能源化工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