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娟 周呂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源頭活水,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價值支撐、內容資源,且引領著全面振興和發展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方向。作為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應該被當代大學生遺忘,而應成為其不可或缺的精神紐帶。高校思政教育者應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鏡鑒作用,將其與思政教育相融合,在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提升大學生思想文化素質,達成“立德樹人”目標。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高校思政教育創造條件
中華傳統文化歷經滄桑巨變,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展現出中華民族的特質和精神風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兒女前行的精神旗幟和寶貴財富,其不隨著歲月變遷而過時,反而歷久彌新,是新時代倡導的重要思想內容。高校思政教育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合可能性極大,優秀傳統文化為高校思政教育創造良好的條件。
(一)內容有相通之處
比較高校思政教育內容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部分可知,二者具有相通之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豐富思政課堂內教育資源。例如,愛國主義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在歷史上,無論是封建社會、戰爭年代,抑或是和平時代,不乏仁人志士為了實現中華民族的復興大業,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拳拳愛國之心激勵后人。愛國主義思想是中華傳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思想之一,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等都蘊含著愛國主義,高校思政教育應該汲取優秀養分,以愛國詩詞、語錄、形象等為載體,培育大學生正確的責任和擔當。除愛國主義思想外,諸如自強不息以及和諧共處的民族精神等與大學思政教育內容都有交叉,思政教師應借助這些優秀傳統文化強化滲透力度,發揮高校思政教育的育人功能。
(二)培養目標一致
中華傳統文化之所以能夠得以傳承,是因為其中蘊含著很多政治性教育內容。它們較之生硬的政治思想理論,具有多樣性特征,內容豐富且切合生活。高校思政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實現大學生自由全面的發展,著力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素質,通過課堂內外開展針對性教育,擺正學生的政治覺悟和三觀,提升政治水平,為祖國培養出道德素質高的人才。由此可見,二者的培養目標基本一致,都指向了育人方面的政治屬性、文化屬性。
(三)教育政策支持
黨的十八大以來,教育部門更加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育人作用,頒布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等系列弘揚傳統文化的政策,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會議中為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實現指明方向,無疑為高校思政教育融合中華傳統文化提供了契機,從而推進傳統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創造性轉化。政策支持對二者融合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許多高校出版思政校本教材,進行相關課題研究,成果頗豐。可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合大學生思政教育與大學生成長成才相適應,與高校思政教育特點相吻合,符合時代發展要求。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思政教育的融合策略
中華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受到越來越多教育者關注,且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時也面臨著一定的現實困境,如理論指導不足、師生對傳統文化重視意識淡化、缺乏文化學習熱情、學習渠道單一等。高校思政教師應該突破重圍,多維度思考和實踐二者融合路徑,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新的時代價值,具體可以從以下4點入手。
(一)把握融合原則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政教育的融和不是隨意的,要有一定原則做指導。首先,應該堅持正確的方向,即要與中國共產黨宗旨、中國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方向相符合。對方向原則的高度認同,才是正確的、與時代接軌的思政教育,不能將傳統文化不加篩選、生硬地融入思政教育。其次,在融合過程中逐漸滲透。這就要求教師應協調好二者的關系,明確文化融入是手段,思政教育才是主旋律,要做到搭配得當,合理布局,利用優秀傳統文化幫助大學生塑造良好的思想品質。再次,二者融合應以大學生為主體,尊重大學生特性。教育者“教是為了不教”,思政教育者對待傳統文化要采取辯證的態度,科學對待傳統文化,不失時機地將其轉換成精神財富。最后,二者的融合要進行創造性轉化。教師應認真研讀中華傳統文化理論、實踐模式,根據大學生思政內容進行重組和改造,深入挖掘其時代價值,如果只是照搬傳統文化中的舊思想,只能口惠而實不至,難以與課程相適應。
(二)以思政課堂為主陣地,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高校思政教育應以課堂為主要陣地,包括《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近現代史綱要》《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等具體課程,每門教學都有其自身特點和內容。高校思政教師應該在總體思想指導下,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教育。例如,《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側重理想信念教育,引導大學生規范三觀,在引入傳統文化時可按照章節內容,如第三章“弘揚中國精神”與傳統文化中倡導的“志當存高遠”“雖九死其猶未悔”“君子有道”“三綱八目”等觀念相契合,教師可以引入先哲名言,加深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并為之躬身實踐。再如,《近現代史綱要》以救亡圖存為主線,要求大學生熟知黨史,樹立愛國主義精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能體現愛國主義情懷的資源不計其數,教師除講解教材內容之外,還可以通過視頻、圖文等形式介紹愛國志士的故事,以寓教于樂的形式向學生普及可歌可泣的愛國故事,如霍去病、蘇武等,將他們的愛國精神融入課堂,引導大學生體會中華兒女以國家為重的家國情懷,提高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培育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
(三)豐富校園活動,促進二者融合
高校思政教育除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外,還要豐富校園文化活動,擴大優秀傳統文化的覆蓋面和影響力。例如,以中華傳統節日為載體,舉辦主題活動,促使大學生領悟節日文化內涵,感受傳統文化的美好思想,發揚其中蘊含的高尚精神。或以重大歷史實踐紀念活動為載體,舉行演講比賽、理論宣傳、知識競賽等,通過紀念活動,讓學生感受今昔對比,體會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再如,開展愛國教育實踐基地參觀活動、參加與傳統文化相關的假期社會實踐等,引導大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感悟傳統文化魅力,提升生活認知和體驗,增強大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培養大學生的民族精神,從而影響大學生思想觀念。
(四)提升思政教師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學能力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高校教師尤其是思政教師作為思政教育的主要工作者,要想在課堂上得心應手地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須提升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能力。教師可以通過定期舉行交流會,相互交流、分享教學經驗,提高思政教育與傳統文化相融意識,同時與時俱進,研究思政教育的課程標準和內容,開闊視野,自覺運用多樣化教學手段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教育。高校思政教師應該多采用開放性和雙向互動性的教學模式,以啟發學生為主線,采用辯論會、交流心得、社會調研、知識競賽等形式,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眾多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電視節目也可以成為思政教育的載體,教師可以借助《詩詞大會》《百家講壇》等豐富的教學資源,提升大學生思想素質,還可以借助學習強國等手機軟件,號召學生學習黨史,關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政課的結合信息,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提升其學習熱情,增強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三、結語
博大精深、歷史悠久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并非偶然,二者內容相通,培養目標一致,它們在融合中相互促進。高校思政教育者要拓寬思路,遵循一定原則,以課堂教學為陣地,豐富課內外活動,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教育能力,促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政教育形成合力,增強高校思政教育的實效性、感召力和創新性,最終實現高校“三全育人”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鄧齊飛,尹長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原則研究[J].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1):104-107.
[2]閆玉慧,李士明.“三課互動、校企協同”立德樹人質量提升路徑探析[J].衛生職業教育,2021(4):68-69.
[3]賈洋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愛國主義教育過程中的實現路徑分析[J].漢字文化,2021(3):185-186.
(作者單位 桂林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