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利員
摘 要:蒙學讀物對促進兒童了解中華文化,傳承中華美德具有重要作用,也有助于兒童樹立為國家興盛而奮斗的價值觀。自古及今,經典的兒童讀物總是有其不俗之處,總是在某些方面能打動少年兒童的閱讀心理。瑪利婭·蒙特梭利提出系列兒童教育理論,為挖掘中國傳統(tǒng)蒙學讀物的特點和價值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和方法。
關鍵詞:蒙特梭利;兒童發(fā)展心理學;蒙學讀物
蒙特梭利教育法重點強調要重視兒童早期教育,其在兒童教育法研究方面堅持了半個世紀。她的教學方法主要是從訓練孩子智力開始,其次是感覺訓練,最后是運動訓練。另外她的教育法比較注重兒童自由、樹立兒童自信、建立兒童意志等,實現(xiàn)了從貧民教育到貴族教育的全覆蓋。《西方教育史》1稱她為二十世紀贏得歐洲和世界承認的最偉大的教育家。
蒙特梭利提出要根據兒童發(fā)育時期,做出有針對性的教育方法,這樣有利于抓住兒童敏感期,實現(xiàn)兒童大腦智力健康發(fā)育。中國傳統(tǒng)蒙學讀物也在遵照蒙特梭利的教育方法對兒童進行教學,但在理論上并未如此明確的體現(xiàn)。本文將借助蒙特梭利兒童發(fā)展心理學觀點,分析中國傳統(tǒng)蒙學是如何抓住兒童關鍵敏感期,對兒童進行教育的。
一、最早字書《史籀篇》
《史籀篇》是最早的兒童字書,《漢書·藝文志》把《史籀篇》列為“小學類”第一種,本注云:“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建武時亡六篇矣。”又說:“《史籀篇》者,周時史官教學童書也,與孔氏壁中古文異體。由此可知,《史籀篇》是教育兒童的蒙學教材。《史籀篇》內容為大篆字體書寫,共收錄9353個字。大篆字形整齊,結構疏密得當,筆畫較金文更彎曲圓轉,字體比較美觀,和甲骨文、金文造字基礎相同,都是以象形文字為基礎,以形聲為主要構造方法。2象形文字根據實物形狀進行文字設計,這種造字技術,不但適合成年人閱讀,也符合兒童閱讀。因此,就先秦時期兒童讀物字形來看,周朝通用大篆,也就是說大篆是當時比較流行的文字,那么,對于兒童教育來講,最流行的文字也最易被兒童接受,符合兒童接受新事物的特點,也符合蒙特梭利兒童教育觀。
二、秦漢時期的蒙學讀物
通過資料分析發(fā)現(xiàn),秦漢時期蒙學讀物在兒童心理學把握上不夠,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為開發(fā)兒童智力,或者培養(yǎng)兒童心志,而進行編寫的蒙學讀物,這與中華民族傳統(tǒng)思想有關。例如:周代有《史籀篇》,秦統(tǒng)一六國,統(tǒng)一文字,編有《倉頡》、《爰歷》和《博學》篇等字書,以中國童蒙教材的發(fā)展歷史來看,隋唐之前,主要以識字教材為主,唐朝后期,教育逐漸普及,出現(xiàn)多元化發(fā)展。科舉考試推行,私學發(fā)展推波助瀾,慢慢促使蒙學教材從萌芽走向成長期。在奴隸制及其封建制度下,上至達官貴人,下至貧民百姓,都對兒童教育和婦女教育存在缺失,這種缺失產生于奴隸制社會,卻影響到今天。3因此在編寫兒童讀物的時候,兒童讀物依然服務于統(tǒng)治階級,成為統(tǒng)治階級維護其政權的工具,至于兒童大腦智力開發(fā)等問題,兒童是否能以健康的心態(tài)成長的問題,不太會引起政治團體重視,這也造成了兒童教育的缺失。
三、魏晉至隋唐時期的蒙學讀物
魏晉時期,造紙技術繼續(xù)發(fā)展,并且出現(xiàn)了比較先進的印刷技術。魏晉書籍印刷開始使用印章和反書刻印技術,同時拓印技術也比較流行,這些印刷技術的推廣,促進了書籍市場繁榮。到隋唐時期,印刷技術繼續(xù)發(fā)生變化。唐朝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重要朝代,唐朝政治經濟繁榮,外交活動頻繁,西方國家紛紛派使臣來中國學習,學習中國先進技術和文化,在讀者、著者、書擁、書商、外交、佛教等綜合需要下,一種新印刷技術,雕版印刷技術誕生。雕版技術誕生進一步促進了文化傳播。雕版技術不斷改進也給蒙學書籍印刷帶來了機遇,于是多種書法形式的蒙學讀物出現(xiàn)。例如:篆文、草書、行書等字體的蒙學讀物相繼出現(xiàn)。不同字體蒙學讀物的出現(xiàn),增加了兒童接觸不同字體的機會,這對培養(yǎng)兒童識別能力和語言學習能力起到促進作用。兒童在不同版本字體,相同內容的蒙學讀本中循環(huán)學習,提升了兒童大腦與不同字體的互動,提升了兒童對不同字體的適應性,促進了兒童語言學習能力,同時幫助兒童學會了相關知識,因此,從這方面來講,印刷技術改進促進了兒童蒙學教育。
四、宋元明清時期的蒙學讀物
宋后直到清朝時期,蒙學讀物出現(xiàn)了專業(yè)化發(fā)展趨勢,蒙學讀物不再是小百科全書,而是進行分門別類撰寫,不同的蒙學讀物講述不同知識,對兒童進行專業(yè)化培養(yǎng)。瑪利婭·蒙特梭利提到,在對兒童培養(yǎng)過程中要根據不同時期對兒童進行不同教育,這樣更有利于兒童獲取不同的知識,并且提升知識轉化效率。宋到清時期,雖然不能說絕對實現(xiàn)按不同時間對兒童進行不同教育,但是可以說蒙學讀物門類增加,兒童可以根據不同門類學習不同知識,實現(xiàn)兒童大腦接受知識的調整,促進大腦健康發(fā)育。例如《百家姓》可以讓兒童了解到中華民族姓氏種類;《聲律啟蒙》是一本專門訓練兒童作詩對對聯(lián)、掌握聲韻格律的啟蒙讀物;《二十四孝》從不同角度、不同環(huán)境、不同遭遇,講述歷代二十四個孝子行孝的故事。除此,還流傳有其他門類的蒙學讀物,因此,總體上來說蒙學讀物能基本滿足兒童不同文化心里需求。
五、結語
總之,蒙特梭利發(fā)展心理學希望通過外部環(huán)境構建為兒童成長提供一個穩(wěn)定有序的發(fā)展環(huán)境,以培養(yǎng)兒童完整獨立的人格,這一觀點很適合中國兒童教育的特點。中國兒童自建立朝代開始直到民國時期在所謂的蒙學讀本中徘徊,始終走不出奴性教育的陰影,更談不上獨立的人格。民國后直到今天,通過一批批英才的努力,兒童教育被不斷注入新力量,兒童奴性慢慢消失,兒童獨立人格特點明顯增強,這些與現(xiàn)代蒙學讀物所傳遞給兒童的理念分不開。現(xiàn)代兒童讀物已經從各個方面滲透到了兒童成長過程中,其還將繼續(xù)為兒童健康成長提供支持和幫助。
參考文獻:
1. 博伊德·金著.西方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2.
2. 陳曉丹.中國藝術經典[M] . 北京: 中國戲劇出版社,2013.85.
3.宋薦戈,壟守靜.中國革命根據地教育紀事: 1927.8-1949.9[M] . 北京:育科學出版社,1989.1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