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開
摘 要:近年來,國家相關部門陸續發布增值稅留抵退稅的相關文件,為增值稅留抵退稅的操作提供了政策依據,本文擬對增值稅留抵退稅的部分政策進行解析,并結合實務案例進行說明。
關鍵詞:留抵退稅;政策;實務案例
一、留抵退稅概述
銷項稅,則是指銷售時收取的增值稅額。進項稅指的是納稅人在購進貨物、無形資產或者不動產等時候支付的增值稅額。按照增值稅的計算原理,當銷項稅大于進項稅的時候,企業按照差額向國家繳納增值稅。反過來,當進項稅額大于銷項稅額時,即出現了留抵稅額,從理論上講國家要將多收取的稅退給企業。
在我國經濟實力有限的時候,在相當長的年度里,留抵稅額通常都是由企業自行消化。伴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國家不失時機地制定了增值稅留抵退稅的相關政策,讓企業享受退稅帶來的紅利。增值稅留抵退稅是實施大規模減稅降費政策的重要舉措。留抵退稅政策的落地,有助于緩解企業資金壓力,支持企業擴大投資,有效激發市場活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二、增值稅留抵退稅政策變化
2018年,為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釋放企業活力,國家對裝備制造、研發服務、電網等符合條件的企業,在一定時期內未抵扣完的進項稅額,實行了一次性退還,實現退稅1148億元。2019年4月1日,財政部稅務總局海關總署三部門聯合發文出臺了2019年第39號公告,將留抵退稅擴大到所有行業。這份文件的落地,吹響了全體企業享受留抵退稅政策福利的號角。隨后,財政部稅務總局又發布了2019年第84號公告,該公告針對部分先進制造業出臺了更優惠的增值稅期末留抵退稅政策。緊接著,財政部稅務總局又出臺了2019年第88文,部分產業可以享受到留抵稅額全額退回的優惠。進入2021年,財政部稅務總局聯合出臺2021年第15號文,國家稅務總局單獨出臺了2021年10文,這兩個文件附件中提供了退(抵)稅申請表,對實務操作進行了規范。以下簡稱39號文、84號文、88號文、15號文、10號文。
三、增值稅留抵退稅政策解析
(一)申請退稅條件
文件中規定了五個條件,這五個條件在工作底稿中也有體現。文件規定:同時符合以下條件的納稅人,可以向主管稅務機關申請退還增量留抵稅額:
1.自2019年4月稅款所屬期起,連續六個月(按季納稅的,連續兩個季度)增量留抵稅額均大于零,且第六個月增量留抵稅額不低于50萬元;
2.納稅信用等級為A級或者B級;
3.申請退稅前36個月未發生騙取留抵退稅、出口退稅或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情形的;
4.申請退稅前36個月未因偷稅被稅務機關處罰兩次及以上的;
5.自2019年4月1日起未享受即征即退、先征后返(退)政策的。
(二)進項構成比例的計算
進項構成比例,為2019年4月至申請退稅前一稅款所屬期內已抵扣的增值稅專用發票(含稅控機動車銷售統一發票)、海關進口增值稅專用繳款書、解繳稅款完稅憑證注明的增值稅額占同期全部已抵扣進項稅額的比重。
這條規定的意思是,計算進項構成比例的時候,分子中的進項稅只包括上述三項,排除農產品計算抵扣、旅客運輸計算抵扣、電子普通發票和ETC高速通行費電子普通發票的進項稅額等。
(三)退還的增量留抵稅額計算
2019年出臺的三份文件中,總共出現了三個公式,分別針對不同的退稅對象。大部分企業適用的是39文規定,84號文適用的是部分先進制造業,而88號文適用以下企業:民用航空發動機(包括大型民用客機發動機和中大功率民用渦軸渦槳發動機)、新支線飛機和大型客機。
39號文是普惠政策,對于普通企業只能按增量留抵稅額乘以進項構成比例之后退還60%。84號文中,針對部分先進制造業企業刪除了60%這個比例。88號文針對特定企業,干脆規定形成留抵的都可以退稅,換句話說,此時不需要計算進項構成比例。
(四)會計處理
對增值稅留抵稅額進項退稅后,在增值稅申報表上作為“進項稅額轉出”處理,在會計上也需要進行反映。
納稅人收到退稅款項的當月,應將退稅額從增值稅進項稅額中轉出。
企業收到留抵退稅的會計分錄:
借:銀行存款
貸: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轉出)
四、增值稅留抵退稅實務
在實務中,留抵退稅操作流程主要是三步:企業提出申請,稅務機關審核,留抵退稅退庫。企業需要提供的資料有三項:一是增量留抵退稅工作底稿,該工作底稿在10號文中的附件中有體現;二是退庫申請書,這主要是體現申請人的賬戶信息;三是退(抵)稅申請表,用于稅務機關審批,很多內容與工作底稿重合。
本文主要是通過實例對留抵退稅工作底稿進行說明。
案例背景:某企業不屬于先進制造業企業,不涉及出口、跨境等行為,2019年3月的留抵進項稅額是0,于2021年7月申請增量留抵退稅。從2019年以來的累計進項稅額15511224.17元,所取得的發票都是增值稅專用發票,其他數據在下面進行說明。
工作底稿分為四大項,九個步驟。
(一)審核步驟。
審核步驟,這五步對應的就是申請退還增量留抵稅額的五個條件。
審核如下:
1、是否為增值稅一般納稅人,納稅信用等級為A或B,否則結束程序。
2、申請退稅前36個月未發生騙取留抵退稅、出口退稅或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情形,否則結束程序。
3、申請退稅前36個月未因偷稅被稅務機關處罰兩次及以上,否則結束程序。
4、自2019年4月1日起未享受即征即退、先征后返(退)政策,否則結束程序。
5、涉及出口貨物勞務、發生跨境應稅行為,適用免抵退稅辦法,先辦理免抵退稅。
根據該企業的情況,前四步都選“是”,最后一步選“否”。
(二)增量留抵稅額的審核與計算。
步驟如下:6、屬部分先進制造業,跳過此步。連續六個月(按季納稅的,連續兩個季度)增量留抵稅額均大于零,且第六個月增量不低于50萬元。
該企業不屬于先進制造業,所以需要計算增量留抵稅額。
第三項是進項構成比例的計算。
步驟如下:7、分別填寫2019年4月至申請退稅前一稅款所屬期已抵扣的增值稅專用發票(含稅控機動車銷售統一發票)注明的增值稅額、海關進口增值稅專用繳款書注明的增值稅額、已抵扣的解繳稅款完稅憑證注明的增值稅額、2019年4月至申請退稅前一稅款所屬期全部已抵扣的進項稅額。
案例中公司收到的全部為增值稅專用發票,已抵扣的增值稅專用發票(含稅控機動車銷售統一發票)注明的增值稅額填15511224.17元,2019年4月至申請退稅前一稅款所屬期全部已抵扣的進項稅額填15511224.17元。
8、進項構成比例。根據公式計算構成比例=15511224.17/15511224.17=100%。
第四項是本期申請退還的增量留抵稅額。根據公式計算出來的增量留抵稅額其他行業=11834103.52*100%*60%=7100462.11元。
五、總結
增值稅留抵退稅政策的產生,為企業的發展提供了便利,為企業的發展增強了活力。事實上,88號文已經為未來的改革提供了方向。相信在不遠的未來,所有企業的留抵稅額都可以申請退稅。當然還有一種比較靈活的形式可以考慮,可以將退稅申請權交給納稅人,如果滿足各項條件,納稅人可以在納稅申報時選擇全部或部分退還增值稅留抵稅額,同時納稅人也可以決定將留抵稅額遞延至以后納稅期間,用于抵扣未來應繳納的增值稅。
參考文獻:
[1]財政部 稅務總局 海關總署公告2019年第39號:關于深化增值稅改革有關政策的公告》
[2]財政部 稅務總局公告2019年第84號 :財政部 稅務總局關于明確部分先進制造業增值稅期末留抵退稅政策的公告
[3]財政部 稅務總局公告2019年第88號 財政部 稅務總局關于民用航空發動機、新支線飛機和大型客機稅收政策的公告
[4]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21年第10號 國家稅務總局關于明確先進制造業增值稅期末留抵退稅征管問題的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