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益平
摘 要:傳統鄉土社會正經歷著巨大的變遷,在這一變遷過程中,鄉村留守農民呈現出了對法律知識學習不主動、對以法律方式維權不愿意、對法律功能價值不相信的法律信仰危機,其危機產生的原因既有鄉土社會變遷過程中留守農民自身文化素質不高的原因,也有法治環境不理想的因素存在。因此應進行實質性普法,規范法律教育體制,建立對法律的初步認知,將鄉村留守農民培養成為法律意識較強的新時代農民;應重點完善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自覺守法,優化法治運行的各個環節,營造良好的法治文化氛圍。
關鍵詞:鄉土社會;變遷;農民;法律信仰;培育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及城鎮化的發展,農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土地不再是鄉土社會的唯一經濟來源,費孝通筆下“以血緣為紐帶,共同生活在同一個村莊,以宗族長者權威及禮儀規則調節運行”的“鄉土中國”被打破。①特別是近些年來,新農村建設、精準扶貧及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傳統鄉土社會正經歷著從“鄉土社會”到“離土社會”②,從以禮治規則主導的熟人社會到現代法治社會過渡的巨大變化中。在這種巨大的變化過程中,禮治與法治既沖突又融合,強烈地沖擊著農民的法律信仰的形成,對農民法律信仰培育而言,既是機遇又是挑戰。
一、鄉土社會變遷中的農民法律信仰危機
(一)對法律知識的學習不主動。據調查,在鄉土社會的急劇變遷中,鄉土社會呈現出“空心化”的趨勢,留守下來的基本上是年邁的老人和年輕父母未能帶去城市的小孩。老人由于社會交往能力及自身經濟能力的局限性,大多只限于在本村范圍內活動,根本產生不了主動學習法律知識的需求,他們大多是在政府推行的普法活動中或電視節目里被動接受了些零星的法律知識,對法律規范內容及法律的價值與功能知之甚少。
(二)對以法律方式維權不愿意。鄉土社會變遷的過程,也是傳統禮治與現代法治相互沖突與融合的一個過程,但鄉村鄰里間發生矛盾糾紛時,依靠傳統道德規范或村規民約來解決仍是主流,在走訪鄉村矛盾化解方式時發現,絕大部分村里的村民遇到矛盾糾紛時,不會主動訴諸于法律來維護自身權利,他們一則擔心法律不會被拿來公平對待,二則擔心打官司費錢費時不劃算,三則擔心打官司有傷和氣。因此,每當遇到矛盾糾紛時一般會找村干部或鄉村鄉賢從中調解,或以非正常渠道上訪,只有極少數人會選擇訴訟方式來解決。
(三)對法律的功能價值不相信。鄉土社會變遷中農民雖對法律知識表示出了一些興趣,但學習法律知識仍不主動和系統,造成其法律知識貧乏,而法律知識的貧乏又使其無法建立對法律的正確認知,法律的功能價值被質疑。同時,立法、執法、司法等其它法治環境又進一步影響著農民對法律功能的評價。基于此,法律更難以為農民所接受、所利用和遵守,農民法律信仰難于培育和提升。
二、鄉土社會變遷中農民法律信仰危機產生的原因
鄉土社會變遷中農民法律信仰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農民自身的原因,也有法治環境的影響。
(一)鄉土社會變遷過程中留守農民自身文化素質不高。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后稅費時代的到來,鄉土社會乘著政策的春風,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但相較城市經濟的發展,依然相對落后,在這一變遷過程中,鄉土社會年輕力壯的中青年大多背井離鄉,選擇扎根于城市,留守在農村的基本上都是些上了年紀的老人和部分小孩,鄉土經濟的相對落后決定了鄉土社會留守農民文化素質長期處于較低水平,一則因為經濟落后,與外界交往較少,農民從外界攝取知識的機會較小,也較難產生對法的需求;二則留守農民大多是老人或上了一定年紀的人,年輕時因沒有條件接受良好的文化和法律教育,知識結構非常有限,年紀大了之后,生活環境又讓其很難有改變自身知識結構的動力。三則經濟的相對落后也使留守農民對通過訴訟途徑維護自身權益望而卻步,遇到糾紛時一般愿意選擇調解的方式解決,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農民的法律文化素質的提高。基于以上原因,鄉土社會變遷過程中留守農民大多文化素質不高,直接影響了其對法律知識的獲取與運用,更難于形成對法律的信仰。
(二)鄉土社會變遷過程中法治環境不理想。
一是政治方面的民主程度低。鄉土社會變遷過程中,年輕人相對而言對民主與自由追求較為強烈,但這部分人基本已流向城市,留守下來的老年村民限于自我認知而較少關注政治民主,表現在村級事務管理中較常依賴鄉鎮行政權力的直接干預,村支兩委習慣于以行政命令方式執行鄉鎮政府的決策及其它事務,對權力滋生一種崇拜心理。鄉村選舉過程中賄選較為普遍,囿于選民的短視心理與宗族勢力的影響,選民選舉往往不能體現選民的真實意思。綜上,鄉土社會政治方面的欠民主性嚴重影響了法治滋生的土壤。
二是鄉村不完善的法律制度與運行不暢的法治各環節。我國雖然已建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但鄉村立法畢竟很有限,涉及農業、土地、農民權益保障的法律較少,且這些法律制度與鄉村社會實際結合度不高,導致農民運用法律手段維權成本高,因而農民更愿意接受傳統道德及鄉規民約的調整。法律運行方面,不依法執法、司法不公現象突出。基層執法中經常出現執法主體不適格、“暴力執法”、“選擇性執法”現象,導致執法不公、執法不嚴,進一步降低了法律在農民心中的形象。司法過程中由于程序的繁瑣及農民本身法律知識的薄弱,導致維權成本高,加之法律咨詢與法律援助制度并未廣泛建立并實際發揮作用,造成農民不輕易將糾紛付諸訴訟途徑來解決,農民很難感受到法律對其權利的保護作用。
三、鄉土社會變遷中的農民法律信仰培育
鄉村法治目標的實現,既要有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更需農民從心里產生對法律的真正信仰,如同盧梭所說:“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不是銘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的內心里……”。③如何有效培育農民的法律信仰,可從法律信仰的主體和客體兩方面進行探討。
(一)從法律信仰的主體來看——應進行實質性普法,規范法律教育體制,建立對法律的初步認知,將鄉村留守農民培養成為法律意識較強的新時代農民。
我國已進入“七五”普法階段,普法工作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公民的法律意識較之前有所提高,但總的來說,我國的普法講形式重于實質,傳統的普法工作側重于對具體法條的宣講,很少宣傳法條背后所蘊含的深刻法理及法治的精神,農民在普法工作中往往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農民通過普法所學到的僅是枯燥的條文,而無法建立對法律制度的情感。因此,應加強實質性普法,即從農民權利保護的角度進行普法,強化農民的權利意識和法治意識,因為“權利是法的內核,沒有對權利的要求,也無法產生對法的需求和對法律的渴望”。④ 權利意識與法律信仰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權利意識的增強促進了對法律的認同與對其價值的認可,為建立農民法律信仰提供條件;反之,農民法信仰的建立也必將推動農民權利意識的增強,從而進一步推動法治意識的形成,真正提升農民法律信仰水平。逐步完善鄉村法律教育體制,培養農民后代的守法精神。盡快加強和完善現有多層次、多渠道、多樣化的法律教育體系,并落到實處;在教育方法方面,課堂講授法為主的方式在法律教育過程中要大力推廣;在教育內容方面,法律教育應該把具體的案例教育與法律信仰教育相互結合。
(二)從法律信仰的客體來看——應重點完善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自覺守法,優化法治運行的各個環節,營造良好的法治文化氛圍。
一是應結合鄉土社會實際,科學、民主立法,使立法真正反映民意,內容更全面,法律效用更高。立法產品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到農民法律信仰的建立,首先,立法應充分考慮鄉土社會人情、習俗等因素,充分考慮鄉土農民的法治需求,使所立之法具有針對性與適用性,及時制定符合農民要求的法律。其次,立法程序要盡可能實現民主參與,關于農業、農村、農民方面的法律應吸收農民代表參與立法,充分反應農民意志,只有符合民意,農民才會主動信任和服從這些法律。再次,鄉村法律應注重其實效性,鄉村法律除了要具備法的基本人權保障功能外,還應能夠給農民適用法律帶來方便與利益。否則,即便已制定的法律確實能為農民帶來利益,但因成本過高,農民也不會去主動適用。最后,法律還必須擁有保障和救濟兩大內容。法律的內容設計是為保護權利服務的,同時,當權利主體的權利受到侵犯時,法律的內容中也應當有如何去救濟受損權利的制度設計。如果法律不具有保障性與救濟性功能,公民對法律的信任和信心也會隨之喪失,法律信仰的建立更是無從談起。
二是嚴格執法,確立法律至上理念。如果說立法確立社會公平正義,那么執法就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為了杜絕當下個別“執法亂”與“執法軟”的不良形象,執法應遵守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原則,最大限度保護行政相對人權益。應提高執法者自身的職業素質,規范執法程序, 保證有法必依,執法必嚴,明確執法者責任,加大對違法執法者的懲戒力度。
三是公正司法,樹立法律權威。司法是社會公平正義的保障,誠如培根所言:“一次不公正的審判,其惡果甚超過十次犯罪。因為犯罪雖然是無視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審判則毀壞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⑤司法是確保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如果司法不公、司法腐敗,整個社會將會是非善惡不分、黑白顛倒,將會淪落到原始的叢林法則。因此,應保證司法權的獨立行使,使司法審判行為不受行政機關及其它組織或個人的干涉。確保司法人員嚴格以“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辦理案件。建立司法責任制以防范司法腐敗風險。堅持員額制管理,審判者對案件終生負責,讓司法真正回到“讓審理者裁判,讓裁判者負責”的正確軌道。完善對司法機關的監督機制,充分發揮人大、監察機構、媒體等監督職能。
四是引導自覺守法,營造良好法治文化氛圍。完善鄉村民主制度,強化村民自治,法治宣傳教育與鄉村具體實踐相結合,構建具有鄉村特色的法治文化。對村規民約與傳統道德予以批判性借鑒,立足鄉土,取其精華。
只有從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各個方面齊抓共管,才能營造好的法治氛圍,并讓鄉土農民直觀感受到法律的溫情、公平與正義。才能真正的從心理上接受法律、走近法律,并把法律視為捍衛自身權利的有力武器。
注釋:
①費孝通: 《鄉土中國生育制度》第 9、50 頁,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8 年版。
②馬東云:《鄉村治理的面和點 ——從社會變遷到司法路徑》載《人民法治》,2018年第14期。
③ 【法】盧梭:《社會契約論》,上海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第2卷,第12章,第70頁。
④孫笑俠:《法理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256頁
⑤ [英]培根:《培根論說文集》,商務印書館,1993年,第15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