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洪偉,朱連軍
陸軍裝甲兵學院
隨著科技日益進步和戰爭形態不斷發展,包括無人裝備在內的大量高新裝備列裝部隊并用于實戰,其保障工作出現了一系列新情況、新問題。本文梳理當前無人裝備保障工作的特點和當前裝備保障工作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實戰化條件下的裝備保障工作,提出軍民一體化裝備保障體系建立思路,為相關單位開展無人裝備保障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改革提供參考,不斷提高無人裝備保障質量和效益。
無人裝備在信息化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如何為以無人裝備為代表的高技術裝備提供有力保障,是決定戰局勝負的關鍵因素。現代信息化戰爭對裝備保障的依賴性越來越大。裝備保障必須先到位、后收場、全程用,而且要快速響應、全維參戰、精確保障。要實現這一目標,僅靠軍隊自身的保障力量已不能滿足現代戰爭對裝備保障的需要,必須充分依托地方保障力量,實施軍民一體化保障,切實提高裝備保障效能。因此,構建軍民一體化保障體系,有目的地引進民用資源和技術力量,探索實施軍民一體化裝備保障模式,對提高裝備保障的軍事效益,。
裝備(Equipment)是武器裝備的簡稱。用于作戰、作戰保障及其他軍事行動的武器、武器系統、電子信息系統、技術設備和器材等的統稱,主要指武裝力量編制內的船、艦、艇、飛行器、導彈、雷達、坦克、火炮、車輛和工程機械等,分為戰斗裝備、電子信息裝備和保障裝備等。

圖1 軍民一體化保障體系將增強部隊整體保障能力。
無人裝備(Unmanned Equipment)是指攜帶任務載荷,通過人員遙控或以自動駕駛方式逐行任務的平臺。包括無人機、無人潛航器、無人船、無人艇和無人車等。軍用無人裝備主要擔負偵察、監視、火力支援、通信中繼、戰場感知、警戒、機動保障、地面防空、布雷設障、水面或水下反潛、設障等任務。
裝備保障(Equipment Support)是指軍隊為滿足作戰及其他任務的需要,而在裝備調配、維修、經費等方面組織實施的保障。主要是指裝備部署部隊后,為發揮裝備的作戰使用性能,而開展的使用、維修、保障等方面的管理和技術活動,可分為使用保障和維修保障。
裝備保障力量(Equipment Support Forces)用于遂行裝備保障任務的各種力量。由具體實施裝備保障的機構、人員和保障裝備、設施、設備、器材等構成。包括部隊建制保障力量、預備役保障力量、高新技術裝備支前保障力量等。
隨著戰爭和裝備的出現,裝備保障應運而生,走過了從無到有,從簡單到復雜,從自我保障到專業保障的漫長發展之路。裝備保障對戰爭的影響越來越大,地位也越來越重要,其發展的基本規律是隨著科技進步、裝備發展,以及戰爭形態的變化而不斷發展,并與社會生產方式、技術發展水平與作戰方式相適應。
與傳統戰爭相比,現代信息化戰爭呈現了許多新特點,其中比較顯著的特點包括武器裝備信息化、戰場對抗體系化、作戰控制精確化、戰場空間多維化等。具體表現是作戰雙方運用多種作戰力量,依托戰場網絡信息系統,利用信息化武器裝備在全維戰場空間進行激烈對抗,這使得作戰節奏明顯加快、人員裝備損傷嚴重,對裝備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隨著無人裝備陸續列裝部隊并投入實戰,無人裝備保障除具備高技術裝備保障的特點外,更加突出了信息主導、精準高效、全維立體、自動快速保障等特點。
一是保障需求信息化、精確化。隨著科技不斷進步和戰爭形態發生轉變,未來信息化戰爭,要求對作戰和保障進行一體化設計,無人裝備保障行動同作戰行動一樣,須要充分利用智能傳感器、現代通信、人工智能、大數據、神經網絡和自動修復等現代高技術手段,實時掌握戰場信息、裝備信息和保障資源等,在狀態監測、指揮決策、故障診斷、功能修復等所有裝備保障環節,精準完成無人裝備保障信息的采集、傳輸、處理、反饋等。
二是保障決策智能化、自主化。利用先進狀態監控技術,對武器裝備的類型、位置、數量、作戰效能等實現自主感知、自主檢測。在此基礎上實現故障診斷智能化,對無人裝備故障實施自動檢測、分析、判別,并依托保障指揮信息化系統,自動生成適應戰場實際需求的裝備保障方案,自動發出裝備保障行動指令,進而開展相關保障行動,恢復無人裝備技術狀態,保障作戰行動順利進行。
三是保障實施無人化、自動化。現代戰爭作戰進程快、對抗激烈、消耗巨大,這要求無人裝備保障工作要抓住稍縱即逝的有利時機而開展工作。傳統人工保障模式已經不能完全適應現代戰爭的需要。因此,在保障實施過程中,我們要在智能化保障決策基礎上,開展無人化、自動化保障。利用智能機器人擔負更多的裝備保障任務,代替人工開展信息采集、故障診斷、損傷修復等工作。機器人在裝備保障活動中的運用,不僅可以降低人員傷亡,而且能夠在有毒、有害和不適合人類工作的環境下完成保障任務。

圖2 無人裝備保障更加突出信息主導、精準高效、全維立體、自動快速等特點。
四是保障資源通用化、模塊化。為進一步提高保障效益,須對保障資源進行通用化、模塊化設計。一方面要按照“軍民融合、平戰結合、專業組合、資源整合、任務統籌、力量統用、手段統建、裝備統管”的思路,同步進行人員專業組合、維修保障設施集約化建設、保障設備綜合集成和信息資源共享。另一方面要將模塊化方案引入無人裝備保障領域,對無人裝備保障力量進行模塊化組織結構設計,使部隊無人裝備保障力量更具適應性和靈活性,不斷提升無人裝備保障能力和保障效益。
雖然裝備保障工作地位日益重要,但一段時期以來,裝備保障工作與現代戰爭的要求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裝備保障能力與基于信息系統的體系作戰要求存在差距。傳統裝備保障,大都以各軍兵種自我保障為主,保障層級多、體系復雜、手段落后,伴隨保障和精確保障能力弱。信息化條件下的聯合作戰,是體系的對抗,要求裝備體系必須兼容、協調、優化,不但要解決配套、協調問題,還須要解決裝備保障一體化建設、一體化運用問題,從而大幅度提高保障能力和保障效益。另外,我軍信息化水平不高,智能化剛剛起步,與現代作戰與保障相關要求還存在較大差距。
二是裝備保障體系建設與軍隊改革要求不相適應。一方面,傳統裝備保障體系建設與“軍種主建、集中統管”要求不相適應。分兵種、按專業并以平時為主的分散建設模式無法滿足當前合成部隊全域機動、精確伴隨保障需求;另一方面,旅營體制改革完成后,要強化營連自主性,提高自我保障能力。再加之無人裝備列裝時間較短,相關作戰運用和保障問題研究還不夠深入。
三是裝備保障方式與裝備發展不相匹配。長期以來,我軍裝備保障能力建設相對滯后于裝備建設,裝備保障性設計存在缺陷,綜合保障體系不健全,對裝備使用和保障造成了較大影響。以平時固定設施為主的傳統保障方式已不符合伴隨保障和野戰條件下的快速搶救搶修需求。隨著大量先進裝備陸續列裝部隊,對保障人員、保障理論、保障技術等提出了更高要求。但裝備保障主體工作由部隊完成,工業部門目前只從事輔助性工作,保障能力建設滯后,精確保障能力與現實需求有較大差距。
四是裝備保障軍民融合式發展深度不夠。隨著軍民融合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在裝備建設領域,更多民營企業陸續參與裝備配套產品的研制生產。但裝備保障工作大多還是沿用傳統的體制,沒有利用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裝備保障體制和運行機制還存在裝備保障分工不明晰、融合層次較低、融合范圍窄、成果轉化不及時等問題。
五是裝備保障能力建設質量和效益還不夠高。隨著無人裝備集成的先進技術含量越來越高,其使用和保障費用不斷上升,已超過采購費用。特別是近年來大量新裝備陸續裝備部隊,對保障費用的需求進一步提高,保障費用供需矛盾進一步突出,迫切須要改革保障觀念、模式、方式、手段,進一步提高裝備保障質量和效益。
新形勢下裝備保障要向部隊戰斗力生成聚焦、向一體化聯合作戰體系保障拓展、向裝備全壽命周期保障延伸、向平戰一體軍民融合保障靠攏,加強軍民一體化裝備保障體系建設。
一是強化為戰導向,支撐備戰謀打贏和部隊戰斗力生成的迫切要求。在新形勢下,部隊作戰和裝備運用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軍隊調整改革、部隊轉型建設和新型作戰力量建設對裝備保障提出了新要求。著眼新體制下部隊使命任務、作戰特點和規律,一方面要解決部隊裝備保障難題,深化研究裝備保障作戰運用,綜合運用軍民領域的先進技術,立足裝備體系運用、體系對抗、體系保障,促進戰術和技術的深度融合;另一方面,要結合無人裝備和其他先進裝備的配備和使用,積極創新作戰和保障理論,探索新戰法、保法和訓法,提升武器裝備整體作戰效能,解決一體化綜合保障等難題。
二是突出全系統、全生命、全要素,構建新型裝備保障模式。隨著軍隊編制體制改革特別是陸軍轉型建設不斷深入,裝備保障體制機制、作戰運用發生了巨大變化。以陸軍為例,保障對象上,從軍械、裝甲、通信、工程等主體裝備保障,轉向所有兵種專業,確保成系統成建制形成作戰和保障能力。在保障范疇層面,既應重視裝備“優生”,更要重視裝備“優育”,系統研究裝備全壽命周期保障需求,為形成保障能力提供理論、方法與技術支撐。在保障要素層面,從“管、修、供、訓、戰”等傳統業務,拓展到以實戰化訓練為主體的平戰一體化裝備保障。
三是貫徹軍民融合發展戰略,推動裝備保障效益提升。充分利用軍民融合發展戰略,抓住機遇,解放思想,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成果推廣等方面創新發展,提升裝備保障效益。要創新裝備保障軍民融合發展模式,系統設計軍民融合發展機制,為推進軍民深度融合的裝備保障發展提供支撐。加強已有成果的轉化,積極探索成果應用的新領域、新模式、新途徑。根據人才培養任務的調整,加強不同類型裝備保障人才培養,滿足各層面人才培養需要。
軍民一體化裝備保障體系是指為充分發揮、保持和恢復裝備的性能,由軍隊、地方政府和工業部門共同承擔裝備保障工作,建立精干、高效和經濟的工作體系或系統。
按照信息化戰爭對裝備保障工作的要求,須建立以軍為主、以民為輔、軍民結合、責任清晰、整體協調、管理規范、資源共享、科學高效的軍民一體化裝備保障體系,全面提升部隊的戰斗力和保障能力。保障體系由保障資源要素和管理要素組成。保障資源主要包括人員、保障設施和設備、備件、消耗品、各種資料、計算機資源保障等,保障資源要實現有機組合、協調配合,必須通過有效的管理,由保障體系統一指揮、計劃、組織、協調和控制。因此,要結合軍隊改革實際要求,構建縱向包含中央軍委機關、國務院相關部委、戰區各軍兵種機關、地方政府相關部門、一線部隊、相關企業,橫向包含各戰區、軍兵種、武警部隊、省軍區系統、地方政府、軍工集團和一線企業在內的組織和管理體系,促進裝備保障工作協調、高效、規范運行。
一是軍民融合,軍方主導。牢固樹立軍民一體化保障觀念,摒棄自我封閉思想,促進軍地雙方資源共享,使軍隊和地方在頂層規劃、任務區分、制度機制等相互協調;二是統一協調,集中管控。提高保障資源的模塊化、標準化、通用化程度,為一體化保障提供支持;三是平戰結合,著眼實戰。既要兼顧平時保障效益,更要注重戰時保障能力,以平時建設支撐戰時保障,以戰時需求牽引平時建設,將平時與戰時保障工作有機結合起來;四是注重效益,兼顧利益。妥善處理軍隊效益與地方利益之間的矛盾,堅持注重效益、兼顧利益的原則。
一是建立管理組織架構。要從頂層建立管理組織結構,對保障體系建設工作實行集中統一領導。管理層負責制定方針政策、規劃管理、資源配置及任務劃分,領導和協調處理軍隊與地方的關系,負責軍民一體化裝備保障管理工作;在戰區、軍兵種、地方政府和工業部門設立相關機構,按照分工,組織所屬單位開展軍民一體化裝備保障工作;在部隊、企業設立具體執行部門,承辦具體保障工作。
二是完善法規和制度。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法》等法律規定,構建軍民一體化裝備保障法規和制度體系。明確和規范機構設置、工作職責、管理制度、配套政策等。制定并完善市場準入、稅收減免等優惠政策,保障在軍民一體化裝備保障體系建設過程中各責任主體權益。根據軍隊遂行多樣化軍事任務保障需求和有關企業生產能力,明確裝備生產、保障、供應等事項。
三是創新保障模式。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加強對保障需求、保障資源等相關信息數據的收集、建設與共享。在具體保障任務中,根據任務特點、保障現狀、裝備類型、保障階段和保障需求,靈活選擇保障方式。可以采取軍隊獨立保障、軍地聯合保障、承制企業保障和第三方保障等模式。依托專家系統、人工智能技術、大數據技術、可視化技術等理論和前沿技術,不斷提高裝備保障自動化程度,實現精確保障、智能保障。
四是加強人才培養。軍民一體化裝備保障體系人才隊伍建設是實施裝備保障建設、管理和保障活動的主體和骨干力量,是保障工作中的決定性因素,也是影響保障效益的關鍵性因素。要不斷拓寬保障人才培養途徑,優化人才隊伍結構,加強保障人才隊伍管理。實行“選、訓、管、用”一體化人才管理體系,使裝備保障人才隊伍建設工作走上法制化、正規化軌道,創造拴心留人的工作環境。
隨著裝備發展和軍隊改革的持續推進,傳統裝備保障理念和保障體系已經不再適合新形勢下的裝備保障工作。因此,我們要在國家軍民融合發展戰略指引下,利用社會資源,依托市場競爭,打造軍民一體化裝備保障體系。充分利用軍隊改革和調整的有利時機,加強探索論證,從思想觀念、組織機構、制度機制、運行模式和人才隊伍等方面深入推進軍民一體化裝備保障體系建設工作,以滿足信息化戰爭對裝備保障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