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敏
(廣州市海珠區新港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預防保健科 廣東 廣州 510260)
目前電子產品的視屏時間過多呈現低齡化的趨勢,且報道的視屏暴露程度越來越重,電子屏幕暴露過多的行為已引起了兒童心理學家、教育學家、精神病學專家和被此障礙困擾的父母、教師的廣泛關注,成為一個世界性的研究課題[1-3],是當前兒童心理行為發育領域研究的熱點疾病之一。為了了解海珠區學齡前兒童的視屏時間對其心理及行為的影響,我們對10 所管轄幼兒園兒童的監護人發放了電子調查問卷,現將調查結果報道如下。
采用多階段分層整群抽樣:第1 階段,將海珠區按經濟狀況和地理位置分成2 層(市區、郊區),每層各隨機抽取1 個區;第2 階段,在抽中的區域內,每區隨機抽取5 所幼兒園,共抽取10 所幼兒園;第3 階段,抽取幼兒園中所有符合納入標準的兒童均參與本次調查。
采用橫斷面調查的方法,以發放電子問卷的方式進行調研,通過回收有效問卷進行統計,并根據視屏時間分為低暴露組(每日視屏時間<1 h)和高暴露組(每日視屏時間≥1 h),分析高度暴露的視屏時間及行為對兒童身心健康的影響。結合兒童氣質量表及廣州協能兒童發展中心研制的3 ~6 歲幼兒心理健康問卷(家長用)[4]進行調查,主要了解視屏時間對兒童動作發育遲緩、語言發育遲緩、認知能力問題、情感與意志問題、生活習慣及社會性等的影響,以及父母對學齡前兒童使用電子產品的態度對兒童身心健康造成的影響。
使用SPSS 17.0 統計軟件分析數據。對于呈正態分布且方差齊的計量資料用(± s)表示,用t檢驗,對于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以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共納入2 113 名兒童進行分析,低暴露組(每日視屏時間<1 h)和高暴露組(每日視屏時間≥1 h)分別有1 125 名兒童和988 名兒童,兩組分別為53.2%和46.8%。視屏時間高度暴露(每日視屏時間≥1 h)是兒童語言發育遲緩、認知能力問題、情感與意志問題及社會性問題發生的高危因素(P<0.05),見表1。

表1 兒童的視屏時間與發生生理、心理和社會問題的相關性分析[n(%)]
共有241 名兒童被檢出出現生長發育遲緩現象(11.4%)。男童、每日視屏時間高度暴露(每日視屏時間≥1 h)以及父母對兒童使用電子產品持中立/寬容態度是兒童身心生長發育遲緩的主要危險因素(P<0.05),見表2。

表2 兒童對電子產品的視屏時間和父母態度對兒童身心健康發育的影響
媒體的多元化和使用的多樣性同樣對學齡前兒童造成了許多不良影響。對學齡前兒童而言,觀看電視、使用帶觸摸屏的電腦和移動設備如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等的時間越來越多。美國兒科學會指南(AAP)已明確指出,2 歲以下的兒童不應接受任何的電子視屏暴露,而2 ~5 歲兒童每天的電子視屏時間≥1 h 即可定義為暴露過多[5]。本文結果顯示,學齡前兒童的電子視屏暴露時間每日≥1 h 的比率為46.8%,高于曾琛琛[6]的24.5%的學齡前兒童電子產品視屏時間暴露率。表明電子產品視屏暴露已成為影響全球兒童日常生活行為和生活習慣的重要問題。
由于現代人(包括成年人和兒童)過度使用視屏和對電子產品越來越沉迷,該問題引起了研究者對兒童使用電子產品影響兒童心理和身體健康發展的擔憂。本文結果顯示,每日視屏時間≥1 h 可導致兒童語言發育遲緩、認知能力問題、情感與意志問題及兒社會性問題發生的危險性增高,在男童中尤甚。且父母對兒童使用電子產品不加以管制,是導致問題嚴重性發生的根源。與本文結果相似,曾琛琛[6]的研究結果表明,學齡前兒童視屏時間暴露過長,與兒童的內化行為、外化行為及困難總分呈正相關,另一項研究表明,女生視屏時間過長(每日視屏時間>2 h)容易導致情緒問題,且男女生的視屏時間過長還會導致品行問題和社會適應困難,導致該群體處于心理亞健康狀態[7]。
本結果顯示學齡前兒童電子產品視屏時間會導致學齡前兒童語言發育遲緩和行為如社會性發生改變,與國外的研究相似[8]。此亦與父母對兒童使用電子產品的態度高度相關。文獻顯示,當父母控制孩子使用電子產品,其負面行為可以得到有效修正[9-10],表明父母對兒童電子產品視屏暴露的影響巨大,未來可進行前瞻性隊列研究以證實這一因果關系。
綜上所述,隨著擁抱數字時代的到來,為兒童提供無電子產品的時空幾乎是不可能的,但家長需制定嚴格的兒童使用電子產品的計劃并限定每日使用電子產品的視屏時間,確保學齡前兒童盡可能少的電子產品,從而避免產生過多的兒童行為、語言發育和心理健康問題,并時刻在日常生活中關注兒童使用電子產品后的身心健康變化,為對身心健康發育不良的兒童進行及早干預提供基礎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