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玉麗
(陽春市中醫院內四科 廣東 陽春 529600)
糖尿病屬于臨床上發生概率較高的慢性疾病,如果病情控制效果不理想很容易誘發多種類型的并發癥,糖尿病足則屬于糖尿病患者病情發展期間最為常見的并發癥,具有較高的致殘率、致死率,如果處理不當,甚至會要求患者截肢,為社會、患者帶來了較大的經濟負擔,對于糖尿病患者生存質量影響較大[1]。但是,經臨床研究資料證實,如果早期糖尿病足患者加以重視,盡早接受規范化治療、護理干預可以有效逆轉糖尿病足發生,避免出現足部潰瘍、壞疽以及截肢等嚴重后果。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以及發展,在早期糖尿病足治療期間開始廣泛應用中醫藥干預及有效的護理措施,且取得了很大的進展。為此本文展開對照研究,旨在探討中藥足浴護理聯合紅外線應用于早期糖尿病足治療期間取得的效果,以期為中醫藥治療早期糖尿病足提供新的方法,具體研究內容匯總如下。
選取2019 年1 月—2021 年1 月本院收治的早期糖尿病足患者58 例,選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觀察組,各29 例。匯總一般資料:對照組性別分布情況為男性21 例,女性8 例,年齡最小值為49 歲,最大值為76 歲,平均年齡(63.53±2.47)歲;觀察組性別分布情況為男性22 例,女性7 例,年齡最小值為48 歲,最大值為76 歲,平均年齡(63.47±2.42)歲,對照組、觀察組性別、年齡等基線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對比。
納入標準:納選對象臨床癥狀與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會第一屆全國糖尿病足學術會議中早期糖尿病足的診斷標準相符合;認知功能正常、意識狀態清晰、溝通、交流無障礙;病歷資料、隨訪資料完全;患者以及家屬均已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中晚期糖尿病足患者;伴隨發生嚴重臟器功能障礙;伴有心腦血管疾病以及高血壓;存在性傳播疾病者;患有惡性腫瘤者;具有家族性精神類疾病或者認知功能障礙者;研究期間不能積極配合;不具備自理能力;臨床資料缺失、研究中途退出者;對于研究期間所用治療藥物過敏或者表現為過敏體質者。
兩組患者在入院以后均給予常規對癥支持治療,包含糖尿病飲食調整、運動治療等,依據血糖水平合理應用胰島素或聯用口服降糖藥物,有效控制血糖水平。對照組以此為基礎應用α-硫辛酸注射液,靜脈滴注,應用劑量為0.45 g,1 次/d。觀察組患者以對照組為基礎聯合應用中藥足浴護理、紅外線治療:(1)中藥足浴護理:使用逐瘀通痹祛濁湯(雞血藤、海桐皮30 g,海風藤20 g,丹參、半夏、白芥子、元胡15 g,紅花、羌活、當歸10 g),加水至5 000 mL 充分浸泡后大火煮沸,然后轉為溫火續煎,將煎煮時間控制于30 min 左右,在藥液溫度降至45 ~55 ℃(不能超過60 ℃,以免燙傷)時,取藥液于專用木桶內浸泡雙足,將浸泡時間設定為30 ~40 min,2 次/d,1 劑/d,浸泡結束以后配合紅外線照射患足,治療前向患者介紹治療流程以及注意事項(明確告知患者禁止治療片光束直射眼睛,治療期間不得自行調節治療片的位置,勿用衣服、棉被緊密包裹,可能會引起過熱灼傷),在調整好合適照射距離后展開治療,每次20 min,1 次/d。10 d 為一療程,間隔6 d 進行下一個療程,連續治療2 個療程后評估療效。
將患者采取治療措施以后肢體疼痛、末端襪套感、麻木、腱反射減弱、走路不穩、淺感覺障礙等癥狀作為評分指標,根據患者臨床癥狀嚴重情況,根據統一評分標準計算出患者臨床治療有效率。臨床治療有效率=(痊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療效判定標準如下:痊愈即患者采取治療措施以后創面完全愈合;顯效則表示為采取治療措施以后患者創面縮小,愈合面積和治療前比較大于1/2,創面分泌物減少的同時壞死組織大部分脫落,存在肉芽生長現象;有效即患者治療后創面縮小,但是未達到顯效標準;無效則為患者采取治療措施前后未見明顯變化或者存在加重情況[2]。觀察兩組患者臨床癥狀積分,監測患者采取治療措施前后踝肱指數、足背皮膚溫度。
用SPSS 22.0 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臨床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治療有效率比較(例)
治療前,兩組中醫癥候積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中醫癥候積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兩組中醫癥候積分評估結果比較( ± s,分)

表2 治療前后兩組中醫癥候積分評估結果比較( ± s,分)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 t P觀察組 29 15.96±3.37 5.89±0.97 15.464 0.000對照組 29 15.37±3.74 8.42±1.11 9.594 0.000 t 0.631 9.243 - -P 0.531 0.000 - -
治療前,對照組、觀察組踝肱指數、足背皮膚溫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踝肱指數、足背皮膚溫度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踝肱指數、足背皮膚溫度比較( ± s)

表3 兩組踝肱指數、足背皮膚溫度比較( ± s)
足背皮膚溫度/°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29 0.76±0.28 1.05±0.34 26.76±0.57 28.42±0.39對照組 29 0.72±0.24 0.84±0.22 26.68±0.49 27.39±0.42 t 0.584 2.793 0.573 9.678 P 0.562 0.007 0.569 0.000組別 例數踝肱指數
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生活節奏加快的背景下,糖尿病發病率處于逐漸攀升的趨勢,糖尿病足患病率也隨著上升。糖尿病足在臨床上又將其稱之為糖尿病肢端壞疽,屬于糖尿病嚴重并發癥之一,若處理不當很容易給社會、患者帶來經濟負擔,嚴重影響患者生存質量。因此,盡早給予早期糖尿病足關注是提高治療效果的關鍵[3]。
此次研究結果為,治療前,對照組、觀察組中醫癥候積分、踝肱指數、足背皮膚溫度對比結果為P>0.05;治療后,觀察組踝肱指數、足背皮膚溫度、中醫癥候積分和對照組比較差異顯著,且觀察組臨床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均<0.05,分析原因如下:近年來,中醫藥干預、護理治療在早期糖尿病足治療期間取得較大進展,中醫治療、護理措施的應用注重從整體調節入手,辨證論治,標本兼顧,虛實齊攻,可提高糖尿病足治愈率。糖尿病足從中醫角度來講隸屬于“脈痹”“肢體麻木”“脫疽”范疇,內因為陰液枯涸、燥熱熾盛、氣陰兩虛,外因為瘡毒侵襲,兼經絡虛澀,不能滋養肢體肌肉,在治療期間需要以改善下肢局部血供為主。中藥足浴在早期糖尿病足治療期間經中藥浸泡刺激足部皮膚血管,具有活氣行血、消散腫癰的功效,可以有效改善足部血管循環[4]。紅外線照射治療應用于糖尿病足中可以促使內皮細胞、血細胞中的血紅蛋白釋放一氧化氮,游離的NO 具有促使血管擴張以及促進血液循環的效果,有利于減輕因血流注下引起的肢端疼痛、麻木、感覺異常等癥狀,進而改善患者下肢循環血供[5]。中藥足浴、紅外線聯合治療,在早期糖尿病足治療期間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足部麻、涼、痛、跛及足背皮膚溫度,具有顯著的祛腐效果,有利于改善創周微循環。
綜上,于早期糖尿病足治療期間應用中藥足浴聯合紅外線治療效果顯著,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