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麗
(天水市第一人民醫院眼科 甘肅 天水 741000)
翼狀胬肉為眼科常見的疾病,也是受外在刺激而引起的炎癥性疾病。該病伴隨有角膜受損,角膜上皮與前彈力層可有結膜纖維血管組織侵入,嚴重可覆蓋瞳孔區角膜,從而影響患者的視力[1]。手術為翼狀胬肉的主要治療方法,但是傳統的翼狀胬肉切除聯合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對于患者的創傷比較大,術中出血多,角膜愈合時間比較長,也有一定的復發率,且術后可伴有眼紅痛、眼癢、異物感等不適反應,影響患者的預后生活質量[2]。前節光學相干斷層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引導下的改良等離子翼狀胬肉切除聯合角膜緣干細胞移植手術為一種新穎軟組織去除方法,在術中用射頻消融切割胬肉增生纖維血管組織可以同步進行快速切割與止血,縮短手術時間,術后角膜創面平整[3]。本文具體探討了前節OCT 引導下的改良等離子翼狀胬肉切除聯合角膜緣干細胞移植手術對患者角膜愈合的影響。
選擇2020 年1 月—12 月在本院診治的翼狀胬肉患者共42 例(42 眼),納入標準:符合翼狀胬肉的診斷標準,侵入角膜2.5 ~5 mm;年齡20 ~70 歲,同意進行擇期手術治療,術后能配合定期復查者;所有患者簽名知情同意本研究;臨床資料完整;單眼發病。排除標準:既往有眼外傷或眼部手術史;既往有青光眼病史;精神病患者;合并嚴重臟器損傷者;合并有傳染性疾病的患者;患者拒絕手術治療或無法配合定期復查者。
在42 例患者中,男25 例,女17 例;左眼20 例,右眼22例;平均年齡(59.75±3.81)歲;平均體重指數(22.34±2.54)kg/m2;最佳矯正視力(4.65±0.01);平均病程(5.14±0.62)年;平均眼壓(15.26±3.09)mmHg;角膜散光度(0.48±0.04)D。根據隨機信封抽簽原則把患者分為改良組與對照組各21 例,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
對照組:給予翼狀胬肉切除聯合角膜緣干細胞移植手術治療。
改良組:給予前節OCT 引導下的改良等離子翼狀胬肉聯合角膜緣干細胞移植手術治療,具體措施如下:術前對患者進行角膜OCT 檢查,觀察翼狀胬肉頭頸部與鞏膜、角膜的粘連程度,標識疏松區,利用一次性改良雙極等離子手術電極(MC304)切開疏松區,從角膜剝離翼狀胬肉頭頸部至體部,再消融切割切除翼狀胬肉的頭頸部及體部,及時換止血檔封閉鞏膜創面出血點。取下方帶有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的結膜瓣覆蓋鼻側翼狀胬肉切除區鞏膜創面,并與球結膜連續縫合固定于鞏膜表面。
(1)觀察所有患者術后1 d 與術后3 d 的角膜愈合情況,角膜愈合判斷標準為:角膜上皮修復時間為1 ~2 d,角膜創面上皮覆蓋,無新生血管和胬肉增生,角膜部位相干光斷層掃描信號回聲與周圍組織信號一致,結膜下液腔不可見。(2)所有患者在術前1 d 與術后3 d采用EM-1000 型角膜內皮鏡進行角膜內皮分析,測定中央角膜內皮細胞密度,每個數值都測定三次取平均值。
選擇SPSS 25.00 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行χ2檢驗,計量數據采用(± s)表示,行t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改良組術后1 d 與術后3 d 的角膜愈合率為95.24%和100.00%,高于對照組的71.43%和80.95%(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不同時間點的角膜愈合情況對比[n(%)]
改良組與對照組術后3 d 的中央角膜內皮細胞密度都與術前1 d 無顯著差異(P>0.05);改良組中央角膜內皮細胞密度高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手術前后角膜內皮細胞細胞密度變化對比[( ± s),個/mm2]

表2 兩組手術前后角膜內皮細胞細胞密度變化對比[( ± s),個/mm2]
組別 例數 術前1 d 術后3 d改良組 21 2 576.55±200.45 2 536.45±193.59對照組 21 2 578.10±189.14 2 506.34±201.45 t 0.026 0.494 P>0.05 >0.05
翼狀胬肉多發病于中老年人,該病的發病與遺傳、環境與生活行為等有關,日光中的紫外線可能是引起翼狀胬肉的主要原因,人乳頭瘤病毒感染、局部淚液異常、Ⅰ型變態反應也為重要的病因。翼狀胬肉在發病早期無明顯癥狀或僅輕度異物感,當病變接近角膜瞳孔區時,可引起角膜散光,病情嚴重時可妨礙眼球運動[4]。
翼狀胬肉切除聯合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在臨床上的應用比較成熟,操作過程也比較簡單,但是術后角膜切削厚度不易控制,圍手術期的出血比較多,且在術后也容易出現復發[5]。前節OCT 引導下的改良等離子翼狀胬肉手術的術野暴露清楚,可快速發揮止血作用,且對周圍組織損傷小,患者術后無明顯炎癥反應,患者疼痛輕。本研究顯示改良組術后1 d 與術后3 d 的角膜愈合率為95.24%和100.00%,高于對照組的71.43%和80.95%(P<0.05),表明前節OCT 引導下的改良等離子翼狀胬肉手術能促進角膜愈合。
單純翼狀胬肉切除術的復發率可達到30.0%左右,為此臨床上多進行了創新應用,包括胬肉切除聯合球結膜瓣轉移或羊膜移植術、胬肉切除聯合角膜緣干細胞移植等,可幫助減少復發,但是很多患者術后由于手術創面角膜上皮缺損,角膜神經末梢神經暴露,患者術后恢復一直存在一定困難[6]。角膜內皮細胞是維持正常角膜功能的基本條件,但角膜內皮細胞不具有再生能力,通過鄰近細胞的移行和擴張來進行代償進行修復[7]。任何眼部手術都對于角膜有一定的影響,比如翼狀胬肉切除術可打斷細胞間的連接而繼發細胞喪失,也可造成的膠質細胞的變化,從而影響角膜散光度[8]。并且翼狀胬肉切除術可造成垂直軸的曲率半徑變小與屈光力增大,可使角膜逆規性散光增加[9]。本研究顯示改良組與對照組術后3 d 的中央角膜內皮細胞密度都與術前1 d 無顯著差異(P>0.05),改良組中央角膜內皮細胞密度高于對照組,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前節OCT 引導下的改良等離子翼狀胬肉手術對角膜內皮細胞密度無影響,從而有利于維持角膜功能。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沒有進行長期隨訪,沒有觀察患者的并發癥情況,將在后續研究中進行探討。
綜上所述,前節OCT 引導下的改良等離子翼狀胬肉切除聯合角膜緣干細胞移植手術能促進患者的角膜愈合,術中等離子釋放的熱量對中央角膜內皮細胞密度無明顯影響,能減少術中出血,有很好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