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鴻
(深圳市寶安區婦幼保健院婦產科 廣東 深圳 518100)
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GDM),糖尿病合并妊娠均屬于妊娠合并糖尿病,前者是指在原有糖尿病基礎上合并妊娠,而后者則是在妊娠后逐漸發展為糖尿病。研究發現,糖耐量受損在GDM 的發生和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胰島素分泌缺陷是最主要的發病因素[1]。現階段我國GDM 發病率高達1.31%~3.75%,且在多因素的聯合推動下,該病臨床發病率呈逐漸增加趨勢。糖尿病患者在分娩期和產后,會因為糖原大量消耗而出現低血糖、酮癥酸中毒等并發癥,因此對GDM 患者進行血糖管理至關重要[2]。為探討在GDM 患者的臨床治療中應用規范化治療模式的臨床價值和對妊娠結局的影響,特行此研究。
將 我 院2020 年1 月—2021 年2 月 內100 例 確 診的GDM 患者作為對象,遵從“計算機隨機分組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49 例,年齡20 ~38(29.15±2.52)歲,孕周25 ~33(28.78±3.05)周。觀察組51 例,年齡20 ~39(29.56±3.45)歲,孕周24 ~33(28.23±3.12)周。對比兩組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比較。
診斷方法、標準以《婦產科學》2013 年(第八版)為參照。在其孕24 ~28 周行75 g OGTT, OGTT 前1晚禁食>8 h,檢查前5 min 指導其將口服300 mL 葡萄糖液體,檢查期間靜坐并分別抽取服糖前、服糖后1 h 和2 h 靜脈血;若空腹血糖5.1 mmol/L,服糖后血糖值分別為10.0 mmol/L 和8.5 mmol/L,即可診斷妊娠期糖尿病(任何一點血糖值符合均可確診)。
納入標準:①確診為GDM;②臨床資料完整;③精神正常且意識清醒者;④交流、溝通正常者;⑤肝腎心肺臟器功能正常;⑥依從性良好;⑦生命體征穩定者。
排除標準:①合并惡性腫瘤者;②雙胎妊娠;③交流障礙者;④合并其他嚴重妊娠合并癥;⑤意識不清;⑥凝血功能障礙者;⑦近期內放療、化療病史;⑧精神異常且存在認知障礙者;⑨呼吸功能不全者;⑩合并存在先天性、遺傳性疾病者;?心源性休克者;?神經功能障礙。
對照組:給予保守干預:嚴格以醫院診斷記錄為基準為患者建立健康檔案,詳細登記其年齡、孕周、血糖水平等基本信息資料,根據患者實際情況來具體評估疾病風險。著重了解患者身體狀況后發放教育手冊,將疾病發生原因、預防措施詳細告知,進一步提高患者對自身疾病的認知度和配合度。借助健康專欄、集體授課、一對一教育等多種方式進行宣教,將合理血糖控制的重要性詳細告知患者。
觀察組:以保守干預為基準聯合規范化治療:(1)監測血糖:每日開展血糖監測1 次,便于時刻了解患者血糖水平,后根據血糖值隨時調整治療藥物;以不影響妊娠結局為基準,指導患者口服降糖藥并注射胰島素;確保餐后2 h 血糖<6.7 mmol/L,空腹血糖<5.6 mmol/L。(2)心理疏導:認知心理護理:為其建立健康檔案,詳細登記其年齡、病情發展等基本信息資料,根據患者實際情況來具體評估疾病風險。著重了解患者身體狀況、生活習慣,將遵醫囑接受治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耐心告知患者,發放教育手冊,將疾病發生原因、預防措施詳細告知,進一步提高患者對自身疾病的認知度和配合度。與患者共情,確保其內心不良情緒可以得到宣泄,進而構建良好的護患關系,對其家族史進行充分了解后對其家庭關系和壓力做好評估工作,后將心理護理措施的特點和轉歸詳細介紹給患者,確保患者為后續治療做好心理準備。(3)母嬰監測:自患者被確診之后就需密切觀察其血糖變化情況,后嚴格以孕周情況為基準,指導患者定期開展孕期檢查,檢查內容內含血糖、血壓、腎功能、胎盤功能等。若發現異常,及時告知患者風險并指導其住院接受對癥治療。(4)飲食干預:此類患者較為殊,所以實施飲食護理時需要滿足集體所需的營養、維生素和熱量,同時還要避免患者攝入過多的能量而誘發血糖增高癥狀。告知患者進食遵循“少量多餐”原則,每日可進食4 ~5 餐,且各餐之間有嚴格的時間,只因多餐可以及時補充懷孕所消耗掉的大量能量,避免患者出現低血糖癥狀。充分考慮此類患者的特點,告知其日常飲食中適當增加膳食纖維食物的攝入量,可以適量增加新鮮果蔬,正確進食甘藍、海魚等碘含量較高的食物,避免進食糕點、咖啡等刺激性較強食物。GDM患者與妊娠者相比,前者的代謝能力較高,所以可以較快的消耗糖類、蛋白質物質,因此要求護理人員嚴格以患者血糖控制情況和理想體重值為依據對每日攝取總熱量進行調整。(5)運動干預:在孕早期,若患者無運動禁忌證,則可鼓勵其盡早開始運動鍛煉,需由專業人員制定運動方案,確保運動效果的同時保障母嬰安全。借助拉美茲產前體操運動,可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水平并改善母嬰結局。
妊娠結局。
治療前后血糖水平改善情況[3]:主要對比空腹血糖和餐后2 h 血糖水平。
此次研究應用SPSS 18.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展開分析,計量資料用(± 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觀察組胎膜早破、羊水過多、早產兒等發生率為7.8%,低于對照組的24.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妊娠結局比較(例)
規范化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空腹血糖和餐后2 h 血糖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兩組血糖水平改善情況比較( ± s, mmol/L)

表2 治療前后兩組血糖水平改善情況比較( ± s, mmol/L)
餐后2 h 血糖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51 5.55±0.52 4.18±0.02 8.56±0.48 6.23±0.11對照組 49 5.58±0.66 5.05±0.56 8.45±0.47 7.85±0.36 t 0.451 7.231 0.525 8.451 P>0.05 <0.05 >0.05 <0.05組別 例數空腹血糖
臨床研究證實,GDM 屬于一種高血糖病癥,疾病的診斷表現主要為孕期血糖異常,胎盤中催乳素生成增多導致胰島B 細胞增生且升高胰島素水平,促使糖尿病激素(生長激素、胎盤催乳素等)大量分泌,導致胰島素分泌受阻,加重胰島素抵抗的同時誘發GDM;疾病進一步加重會對母嬰生命安全造成直接威脅,因此實施有效的治療至關重要。
近年來我國GDM 患病率顯著提高,在病情加重過程中,極易誘發酸中毒等諸多并發癥,對患者健康造成直接威脅。現階段臨床治療該病多借助飲食、運動等常規方式來控制患者血糖水平。但諸多臨床研究顯示,對此類患者開展常規生活方式干預和指導,僅有70%左右的患者血糖水平可以恢復正常范圍[4]。本次研究中觀察組胎膜早破、羊水過多、早產兒等發生率僅為7.8%,妊娠結局顯著優于對照組的24.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規范化治療的觀察組,患者空腹血糖和餐后2 h 血糖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證實了在GDM 患者的臨床治療中應用規范化治療模式具有顯著效果。提示:規范化治療在相關措施實施過程中強調以患者臨床實際情況為出發點,結合護理人員實際經驗,充分考慮患者實際需求后開展針對性的治療措施,確保營養和飲食指導措施規范性和實用性,有效控制血糖水平的同時提升護理效果。而部分患者對自身疾病并沒有全面的認識,所以從內心深處排斥治療,導致其后期服藥依存性嚴重下降,所以同時還需強化認知干預和心理疏導,有效改善病情并控制血糖,提升其對自身疾病的認知程度并改善預后[5]。
綜上所述,對GDM 患者開展規范化治療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