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濤
(江蘇省宿遷市沭陽縣人民醫院檢驗科 江蘇 宿遷 223600)
腦出血是腦血管疾病中較為常見的一種急危重癥,發病前常無明顯征兆,具有起病急、病情進展迅速、預后差的特點,若未及時治療則可導致患者死亡[1]。腦出血常因腦血管畸形、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腫瘤等因素誘發所致[2]。近年來,隨著臨床對血栓及止血領域研究的不斷深入,凝血因子在血栓形成、發展及預后中均有重要作用,故臨床上常通過檢測各凝血功能指標來診斷各類心腦血管疾病并判斷其預后[3]。本研究以我院2020 年2 月—2021 年3 月收治的82 例腦出血患者,分析凝血功能檢測在腦出血患者預后評估中的應用價值,現進行如下報道。
以我院2020 年2 月—2021 年3 月收治的82 例腦出血患者,所有患者均經臨床相關檢查確診,接受脫水降顱壓、糾正酸堿平衡及電解質紊亂、抗感染、營養支持等常規治療,患者家屬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且排除合并其他嚴重器質性病變、免疫系統疾病、血液系統疾病、嚴重腎衰竭、腫瘤、凝血功能檢測禁忌證、精神病史及無法配合完成本次研究者。將凝血功能檢測結果與正常值比較,有3 個及以上指標明顯升高或降低大于30%的37 例患者作為研究組,其中男23 例,女14 例,年齡41 ~76 歲,平均年齡(62.18±4.33)歲,體重45 ~77 kg,平均(61.32±4.12)kg;出血部位:小腦出血11 例,腦室出血7 例,內囊出血11 例,蛛網膜下腔出血8 例;將剩余的45 例患者作為對照組,其中男26 例,女19 例,年齡40 ~77 歲,平均年齡(61.57±4.42)歲,體重44 ~76 kg,平均(62.14±4.31)kg;出血部位:小腦出血12 例,腦室出血7 例,內囊出血13 例,蛛網膜下腔出血13 例。兩組患者在上述基本資料方面具有可比性(P>0.05)。
根據患者腦出血量、出血部位及病史選擇小骨窗開顱血腫清除術、開顱動脈瘤夾閉術等手術進行治療。選擇BIORAD iMarK 型酶標儀,Werfen ACL TOP700 全自動凝血分析儀及相關配套試劑,在患者入院時、出血后12 h、出血后24 h、出血后48 h、出血后72 h 均采集患者空腹狀態下肘靜脈血2 mL,枸櫞酸鹽采抗凝管采用1 500 g 離心力,離心15 min,促凝管采用3 000 r/min,離心10 min 后進行血清、血漿分離,嚴格按照操作說明書要求檢測D-二聚體(D-dimer, D-D)、血栓調節蛋白(thrombomodulin, TM)、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Ⅲ,AT-Ⅲ)、纖溶酶原激活劑抑制物-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 PAI-1)、內皮素-1(endothelin-1,ET-1)等凝血功能指標變化。并比較兩組患者預后轉歸情況,根據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評價其預后情況,0 ~2 級為治療良好,3 ~7 級為病殘[4]。
出血后12 h、出血后48 h、出血后72 h 研究組患者的D-D、ET-1、TM、PAI-1 水平均顯著高于對照組,AT-Ⅲ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出血后24 h 研究組患者D-D、TM、PAI-1 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凝血功能指標水平變化( ± s)

表1 凝血功能指標水平變化( ± s)
組別 D-D/(mg?L-1)出血后12 h 出血后24 h 出血后48 h 出血后72 h研究組 0.53±0.14 0.58±0.18 0.91±0.30 0.98±0.31對照組 0.42±0.12 0.43±0.13 0.40±0.12 0.41±0.13 t 3.831 4.374 10.444 11.205 P 0.167 0.000 0.000 0.000組別 ET-1/(pg?mL-1)出血后12 h 出血后24 h 出血后48 h 出血后72 h研究組 1.37±0.33 1.11±0.27 1.41±0.31 1.82±0.42對照組 1.19±0.34 1.04±0.25 0.89±0.24 0.90±0.27 t 2.471 1.217 8.560 11.994 P 0.018 0.227 0.000 0.000組別 TM/(μg?L-1)出血后12 h 出血后24 h 出血后48 h 出血后72 h研究組 37.73±1.61 39.72±1.87 41.92±2.71 48.42±2.68對照組 36.82±1.57 38.69±1.21 35.62±2.37 40.69±2.42 t 2.582 3.009 11.227 13.711 P 0.012 0.004 0.000 0.000組別 PAI-1/(ng?L-1)出血后12 h 出血后24 h 出血后48 h 出血后72 h研究組 16.17±2.31 19.82±1.47 28.02±2.61 31.02±3.57對照組 14.82±2.42 16.99±1.65 15.11±2.48 16.11±2.65 t 2.565 8.114 22.909 21.687 P 0.012 0.000 0.000 0.000組別 AT-Ⅲ/%出血后12 h 出血后24 h 出血后48 h 出血后72 h研究組 103.52±7.89 100.41±6.39 91.43±4.11 86.82±4.27對照組 107.93±8.42 102.73±6.42 97.62±3.68 91.33±3.95 t 2.427 1.632 7.189 4.960 P 0.017 0.107 0.000 0.000
研究組患者出院時好轉率(56.76%)顯著低于對照組(77.78%),兩組比較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2。

表2 預后轉歸情況[n(%)]
腦出血是指非外傷性腦實質內血管破裂所致的一種神經內科疾病,發病后患者原有的凝血、抗凝劑纖溶系統平衡被打破,常會引發各凝血功能指標改變[5]。D-D是纖維蛋白特異性可溶性降解產物,當機體發生腦出血則會導致繼發性纖溶活性增強,使血管循環系統形成血塊,D-D 水平升高[6]。另外腦出血后則會導致血管內皮損傷,從而釋放大量的ET-1 而引發血管痙攣。TM 作為一種內皮細胞膜表面的蛋白聚糖,當出現血管內皮細胞損傷時學噶UN 內皮則會釋放大量的TM 至血漿中,故TM水平與血管內皮細胞損傷嚴重程度呈正相關[7]。PAI-1作為一種纖溶抑制物,可抑制活性纖溶酶的生成及纖維蛋白的降解,促進血栓形成[8]。本文結果表明,出血后12 h、出血后48 h、出血后72 h 研究組患者的D-D、ET-1、TM、PAI-1 水平均顯著高于對照組,AT-Ⅲ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出血后24 h 研究組患者D-D、TM、PAI-1 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研究組患者出院時好轉率(56.76%)顯著低于對照組(77.78%),兩組比較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
綜上所述,對于腦出血患者可通過檢測各凝血功能指標水平變化以判斷其預后效果,有助于為臨床調整治療方案提高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