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翠瑩
(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鼻咽二區鼻咽科 廣東 廣州 510060)
鼻咽癌在臨床上屬于一種常見的惡性腫瘤,該病多發生在患者的鼻咽部上皮組織,如若不及時采取治療措施,則會對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影響[1]。目前,鼻咽癌主要治療手段是放療,隨著癌癥早期篩查工作的開展,越來越多的鼻咽癌早期癌癥患者得到診斷,而鼻內鏡可以作為臨床上治療早期鼻咽癌的治療方法,可有效地為患者切除腫瘤組織部分,以減少癌細胞的擴散以及復發,臨床效果良好,但為了使患者的療效進一步提升,有研究指出,患者在治療后給予循證護理進行干預,可使患者臨床恢復更快,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2]。故,文章探討了經鼻內鏡手術治療早期鼻咽癌患者圍術期循證護理效果及價值,并選取了40 例早期鼻咽癌患者進行護理,具體內容如下。
選取2019 年1 月—2021 年5 月我院收治的40 例早期鼻咽癌患者,根據患者入院先后順序隨機抽簽分組后,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進行干預,研究組給予循證護理進行干預,兩組患者均采用鼻內鏡手術治療,各20 例。對照組男性患者10 例,女性患者10 例,年齡位于26 ~58 歲之間,平均(42.03±2.36)歲,病程2 ~7 個月,平均(4.53±0.26)月;研究組男性患者12 例,女性患者8例,年齡位于27~60歲之間,平均(43.51±2.64)歲,病程2 ~8 個月,平均(5.02±0.27)月,所有患者經臨床確診為早期鼻咽癌,患者及家屬知曉本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可以排除患有其他合并性嚴重疾病患者以及精神障礙患者。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患者均采用鼻內鏡手術進行治療,氣管插管下全麻,消毒以及鋪巾,待到患者麻醉生效后,醫師利用鼻內鏡對患者的鼻咽部進行探查,觀察患者腫瘤的具體位置并進行分析,然后對其進行腫瘤切除術,手術完成后,利用蒸餾水沖洗手術腔,進一步降低腫瘤種植的可能性,取代蒂鼻中隔和底部粘骨膜瓣進行修復,并植入明膠海綿,將粘骨膜瓣壓在鼻咽、鼻腔缺損處,減少出血,防止鼻甲粘連。手術后按照醫囑給予藥物進行治療。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進行干預,護理人員為患者及家屬講解該疾病的相關知識以及相關注意事項,可通過發放手冊、播放影片等發法進行宣教,以此提高患者的知識度,最后指導患者康復訓練。研究組給予循證護理進行干預,分別為(1)成立循證護理小組:由經驗豐富的護理小組長以及護理人員作為成立小組的主要人員,護理小組長可通過開展座談會收集如何護理的相關意見,同時對護理人員的護理內容開展課堂進行培訓,以此提高護理人員的操作技能以及對基礎理論的掌握,并給予解答護理人員在護理工作中所遇到的問題;(2)循證支持:根據提出的循證問題從數據庫找到資料,并篩選出效果顯著的新研究成果,最后根據患者的自身情況制定出針對性的護理計劃;(3)臨床實施:①環境護理:為患者提供一個溫馨舒適的病房,并且護理人員定期做好病房內的消毒以及通風等工作,保持病房內的溫濕度水平的穩定,最后定期對患者使用的病房機械進行擦拭,比如溫度計、聽診器等;②心理護理:護理人員應積極地與患者進行溝通,了解患者負面情緒的緣由,并給予進行心理疏導,同時耐心、細致地為患者及家屬講解護理相關方法以及注意事項,指導患者不良反應的正確處理方法,以此提高患者的自信心,緩解其內心負面情緒,進而使患者積極配合接受治療;③細致化護理:為患者制定營養方案,使患者能夠得到充足的營養攝入,同時可指導患者進行張口訓練,并在患者麻醉失效后6 h,指導患者呈半臥位姿勢,術后第一天用金因鈦和氯霉素滴鼻治療,促進患者鼻腔的干燥度;④術后管理:告知患者及家屬,手術后每兩周接受一次內窺鏡檢查以評估創面重建情況,直到傷口完全重新上皮化,隨訪評估在第一年以每三個月進行一次,后期每6 個月進行一次,并囑咐患者至少每年進行一次鼻咽鏡、頭頸部MRI、胸部X線片和腹部超聲檢查。
對比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分別為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會文化以及社會生活;比較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主要包含為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總滿意度為非常滿意率和滿意率之和,通過醫院提供的護理滿意度評量表進行評估,滿分為100 分,分值越高說明患者對護理越滿意;統計兩組患者臨床治療療效,分別為顯效、有效、無效,總有效率為顯效率與有效率之和。
護理后,研究組患者在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會文化以及社會生活得分分別為(31.58±3.25)分、(32.48±3.47)分、(16.24±2.36)分、(26.98±2.41)分,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 ± s,分)

表1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 ± s,分)
組別 例數 生理功能 心理功能 社會文化 社會生活研究組 20 31.58±3.25 32.48±3.47 16.24±2.36 26.98±2.41對照組 20 26.45±2.46 27.81±2.76 12.46±1.64 20.29±2.34 t 5.6285 4.7103 5.8821 8.9066 P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護理后,研究組患者對護理滿意度的總滿意度為95.00%,高于對照組患者的60.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n(%)]
護理后,研究組總有效率為100.00%,高于對照組的70.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療效比較[n(%)]
鼻內鏡手術具有創傷小、操作簡單以及視野靈活等優勢,并且患者經過該手術治療時減少了對非損傷組織的傷害,同時能夠有效地根治切除腫瘤組織部分[3]。目前,臨床常在患者圍術期對其采用護理進行干預,而循證護理是一種新型的護理模式,其主要是將研究成果與患者自身的需求以及臨床實施后所得到的經驗相結合,從而制定針對性的護理計劃,主要是通過心理護理對患者的負面情緒進行疏導,進而得到有效的緩解,同時給予患者及家屬健康宣教,使其提高自身的自信心以此配合接受治療,最后通過給予患者細致化護理,從患者的飲食、鍛煉以及術后等各個方面進行循證護理,最終使患者得到更加完善的護理服務[4]。在本文結果中,研究組患者經治療后,其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會文化以及社會生活顯著優于對照組,并且經護理后,研究組對護理的滿意度95.0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60.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說明,患者在圍術期經過循證護理干預后,有效提高了患者與護理人員之間的關系,避免了護患糾紛[5]。
綜上所述,早期鼻咽癌患者經過鼻內鏡手術治療后采取循證護理進行干預,有效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并且提升了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臨床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應用。例數偏少,需繼續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