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 超,劉念新
(西北有色勘測工程有限責任公司,陜西 西安 710038)
西安市某基坑支護項目場地位于西安市蓮湖區。擬建場地東側有一排一層廢棄待拆房屋,現已無人居住,距基坑上邊線約1.6 m;場地北側為市政道路,距基坑上邊線17 m~20 m;場地西側為汽車修理倉庫,距基坑上邊線2.7 m~3.5 m;南側為鐵路線,距基坑上邊線9 m~11 m。場地內自然標高398.70 m~399.43 m,地下車庫坑底標高為388.00 m,基坑底設計標高為388.25 m~388.50 m,基坑實際開挖深度10.45 m~11.43 m。
擬建場地平坦,場地地貌單元為皂河二級階地。
擬建場地勘察期間測得地下水穩定水位埋深10.40 m~11.40 m,標高387.71 m~388.52 m,屬豐水期水位,水位年變化幅度<1 m,呈下降趨勢,地下水類型屬孔隙潛水。實際開挖過程中地下水位為12.50 m~13.20 m,故本次基坑支護不涉及降水工程。
根據該項目勘察報告結果可知,擬建場地主要地層為填土、第四系上更新統黃土、古土壤、粉質粘土和中粗砂?;又ёo設計主要涉及的地層描述如下:
①層第四系填土(Q4ml):以粘性土為主,土質不均,偶見碎磚塊、白灰渣。層厚0.40 m~5.30 m。
②層第四系黃土(Q3eol):褐黃色,硬塑,濕,針孔、大孔發育,含少量結核,偶見植物根系、蝸牛殼碎片。層厚3.00 m~7.90 m。
③層第四系黃土(Q3eol):褐黃色,可塑,濕,含少量結核,偶見針孔、植物根系、蝸牛殼碎片。層厚2.70 m~5.60 m。
④層第四系古土壤(Q3el):棕紅色,硬塑-可塑,濕,含鈣質結核,可見白色鈣質條紋,底部有厚約20 cm~30 cm 結核層。層厚0.80 m~3.10 m。
⑤層第四系粉質粘土(Q3al+pl):褐黃色,可塑,濕,可見云母、氧化鐵條紋、鐵錳質斑點,偶見結核、蝸牛殼碎片,局部夾有20 cm~30 cm 厚的結核層和中粗砂透鏡體。層厚12.00 m~16.60 m。
按照擬建場地勘察報告中提供的巖土參數推薦值,本次支擋設計各地層物理力學指標見表1。

表1 基坑支護設計參數表
此基坑為深基坑。根據基坑開挖深度、基坑周邊環境及其它影響因素,本基坑安全等級一級,重要性系數取1.1[1]。
計算采用理正基坑設計軟件7.0 版。
基坑西側有已建倉庫區域地面附加均布荷載按20 kPa考慮,基坑東側有已建民房區域地面附加均布荷載按15 kPa考慮。
經過對擬建場地及擬建基坑的勘察評價,針對基坑深度較大及基坑周邊環境復雜程度,對該基坑不同區段采取2種支護形式。
擬建基坑西側基坑深度為11.20 m~11.43 m,基坑頂邊線距已有汽車修理倉庫較近。汽車修理倉庫為框架結構、獨立基礎,對沉降變形敏感。為保證基坑周邊建筑和基坑工程在開挖使用中的安全,綜合考慮后,采用錨拉排樁的支護形式。

圖1 錨拉排樁支護斷面圖
排樁:樁徑0.70 m,樁間距1.80 m,樁長20.20 m(懸臂段長11.20 m,嵌固段長9.00 m),C30 混凝土澆筑。樁頂設置冠梁,冠梁界面尺寸寬0.70m,高0.50 m,C30 混凝土澆筑。
排樁采用16 根直徑為18 mm 的HRB400 級鋼筋,箍筋采用直徑為8 mm 的HPB300 級鋼筋。冠梁采用12 根直徑為14 mm 的HRB400 級鋼筋,箍筋采用直徑為8 mm 的HPB300 級鋼筋。
預應力錨桿:錨桿全長20.0 m,自由段為7.0 m,錨固段為13.0 m。錨桿直徑為150 mm,水平間距為1.80m,傾角為15°。桿體采用2 根直徑為20 mm 的HRB400 級鋼筋。錨桿施加預應力為120 kN。預應力錨桿設置于基坑深度5.2 m 處。
預應力錨桿和排樁通過設置腰梁使其成為一個受力整體。腰梁采用2 根18 號的工字鋼制作。預應力錨桿通過錨頭、墊塊錨固在腰梁上。
經過軟件計算,錨拉排樁的最大位移變形不超過10 mm,滿足擬建基坑工程的要求。
擬建基坑東側、南側基坑深度為11.30 m~11.43 m,基坑頂邊線距已有建筑較遠但距離用地紅線及圍墻較近。為保證基坑周邊建筑和基坑工程在開挖使用中的安全,采用復合土釘墻的支護形式。

圖2 復合土釘墻支護斷面圖
預應力錨桿:錨桿全長14.0 m,自由段為6.0 m,錨固段為8.0 m。錨桿直徑為150 mm,水平間距為1.60 m,傾角為15°。桿體采用2 根直徑為20 mm 的HRB400 級鋼筋。錨桿施加預應力為70kN。預應力錨桿設置于基坑深度2.8 m~3.2 m 處(土釘墻第二道)。
土釘:土釘長度為10.0 m~12.0 m,土釘直徑為120 mm,水平間距1.60 m,豎向間距為1.50 m,傾角為15°。桿體采用1 根直徑為20 mm 的HRB400 級鋼筋。自上而下共布置5 道土釘及1 道預應力錨桿。
預應力錨桿通過設置腰梁使其成為一個受力整體。腰梁采用1 根18a 號的槽鋼制作。預應力錨桿通過錨頭、墊塊錨固在腰梁上。
預應力錨桿及土釘孔注漿材料均采用水泥漿或水泥砂漿;水泥漿的水灰比為0.5,水泥砂漿水灰比為0.45,灰砂比為0.5。
復合土釘墻面層鋪設鋼筋網片,噴射C20 級混凝土,面層厚度不小于80 mm。
支護施工前,應按照基坑支護平面圖布置圖復核與周邊建筑的平面距離;摸清基坑周邊地下給排水管道、供氣管道、通信電力管道平面距離及埋深,如與施工圖紙沖突,應及時反饋設計單位進行設計變更。
嚴格按照施工圖進行定位。施工時應隔樁跳打,鉆孔完成后清理孔底沉渣,其厚度不大于100 mm。鋼筋籠的長度、配筋應按施工圖嚴格執行。鋼筋籠在制作和運輸、吊裝過程中應采取措施防止鋼筋籠變形。
施工順序:護坡樁定位成孔——鋼筋籠制作和安裝——安裝灌注導管——灌注砼——鑿樁頭。
每層土釘(錨桿)按照施工圖紙進行定位。確??讖綖?20mm,面層噴厚度為100mm,強度等級C20 砼。
施工順序:人工刷坡——土釘(錨桿)孔定位——成孔——編網和土釘制作——土釘(錨桿)安裝——注漿——焊接拉接筋——噴射砼面層——灑水養護。
1)土釘(錨桿)孔采用干法成孔。
2)土釘(錨桿)孔采用重力注漿法施工工藝。注水灰比為0.5 水泥漿,注漿管距孔底200 mm,邊注邊拔注漿管直至漿液從孔口溢出為止。當漿液液面下降時,應及時進行補漿。
基坑壁如有透水層或滲水土層時,混凝土面層上要做泄水孔,即按間距2.0 m~2.5 m 均布插設長1.0 m~1.5 m、直徑不小于40 mm 的塑料排水管,外管口略向下傾斜,管壁上半部分可鉆些透水孔,以防止土顆粒流失(見圖3)。

圖3 面層內泄水管
1)基坑定位放線時,要以基坑開挖圖為準,復核基坑支護平面布置圖坐標。
2)本基坑采用明挖法施工,應分段分層開挖。分段長度不應大于15.0 m。在基坑支護深度范圍內,必須做到隨挖隨支護。挖土應自上而下分段分層進行,邊挖邊檢查坑底的寬度和坡度,不夠時及時修整?;油练绞┕ず突又ёo施工必須密切配合,滿足基坑支護施工的工作面、邊坡安全以及進度要求。
3)土方開挖期間,土釘墻每層施工完成且噴射面層砼強度達75%以上,才能開始下一層土的開挖,開挖深度為每層土釘高程下500 mm。
本工程為深基坑工程,基坑開挖及支護對周邊環境有一定的影響。為確?;邮褂冒踩?,施工中必須加強監測,及時準確地掌握變形情況,及時反饋監測信息,做到信息化施工。
1)監測項目在基坑開挖前應測得初始值,且不應少于兩次。
2)當基坑頂水平位移達到報警值30 mm 或有事故征兆、連續5 天內變形大于1 mm/天,應連續觀測,并應及時通知設計單位和建設方,采取應急措施確保基坑使用安全。
3)監測須委托具有相應資質的單位,監測前檢測單位應編制監測方案,工程結束時應提交完整的監測報告。
①樁頂位移監測;②基坑坡頂及深部位移的監測;③地表開裂狀態(位置、裂寬)的觀察;④重要管線等設施的變形觀測和墻體、地面裂縫觀察;⑤基坑滲漏水觀察。
1)每20m 左右布置一個觀測點(詳見施工圖)。測點位置選取變形最大或地質條件最不利地段。
2)滿足國家二等水準測量精度要求,水平誤差控制<6.00mm,垂直誤差控制<0.5 mm。
3)觀測時間的確定:基坑開挖及支護施工時每天觀測一次,自基坑開挖至基坑底標高后一個月內每周觀測一次,此后至回填期間每兩周觀測一次。遇暴雨時加密監測頻率。
4)場地查勘與記錄:施工前對原場地進行及周邊建筑物全面調查,查清有無原始裂縫和異常并作記錄,并照相存檔。
1)基坑邊道路硬化時,必須設置排水系統。平時應定期維護及清理,特別在雨天加強基坑的巡察,防止場地積水排入基坑內。并及時排出坑內積水。
2)坡頂3 m 以內不得堆載,坡頂3 m 以外堆載不得超過15 kPa,嚴禁超載,土方運輸車輛及大型施工機械應在坡頂5 m外運行。
3)本工程為臨時性支護,使用期限不宜超過12 個月。否則須重新論證或及時采取結構補強措施。
該項目基坑危險源主要有:①基坑側壁為濕陷性黃土層,遇水后發生變形從而引發基坑側壁失穩事故;②基坑西側為倉庫且距基坑較近,危險性較大;③基坑頂部截水設施失效引起基坑側壁失穩;④雨期施工,土釘墻可能失效或承載力嚴重下降[2]。
危險源處置措施為:①基坑施工、使用中應加強排水系統的巡查保護;②基坑西側采用錨拉排樁方案,基坑使用中需加強巡查保護;③基坑頂截水設施,施工中要定期檢查其使用情況,確保其能正常施工,進行必要的維護修理;④盡量趕在雨期來臨前完成基坑支護的施工,在雨期使用中加強監測及巡查。
隨著城市的發展,擬建基坑深度越來越大,基坑周邊環境也越來越復雜。在單個基坑支護工程中,應先排查基坑周邊環境、收集擬建場地地層情況、地下水水位、地下管線分布等重要資料。然后針對現場情況進行基坑支護的設計。設計選型要以基坑支護工程的安全穩定為第一要務。而后再考慮經濟型對方案進行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