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陳忠實早期寫作略論

2021-11-08 05:38:45周夢真
當代文壇 2021年6期

周夢真

摘要:作家的“前史”是把握其“全人”的必要條件。作為從地方走向全國的作家,陜西地方文學雜志尤其《延河》可謂是陳忠實早期的重要“根據地”,在其文學生涯中具有深遠意義。《延河》不僅滋養、培育了陳忠實的文學生命,也通過奠基其閱讀經驗和寫作經驗導引、形塑了其前期作品的基本面相,使其早期小說創作與同時期的寫作主流拉開了一定距離。

關鍵詞:陳忠實 ;早期寫作;《延河》 ;《陜西文藝》

一 ?關于《延河》

1954年,隨著西北行政區的撤銷,西北文學藝術屆聯合會和《西北文藝》也相繼被撤銷和停刊。中共中央宣傳部決定,將原大區作家協會改為大區所在地城市的中國作家協會分會。同年11月8日,中國作家協會西安分會正式成立,代替西北文聯處理西北地區相關文藝事務,按理自然也需要有一本刊物來接替《西北文藝》的位置——1956年4月10日,《延河》文學月刊創刊號應運而生。

1966年《延河》創刊十年之際,受特殊歷史因素的影響,中共陜西省委宣傳部文藝處電話指示,刊物自8月起暫時停刊。彼時不僅是《延河》這類地方文學雜志,全國期刊都基本全面停擺,從1965年的790種,到1969年僅存《紅旗》《人民畫報》等20種,被學者稱為“近百年來中國期刊發展史上全國期刊年出版量的最低點”①。

1970年代初中央注意到了期刊的停滯問題。1971年2月27日,周恩來總理親自簽發特急電報,召開“全國出版工作座談會”。經毛澤東主席批示后,中共中央向有關部門下發了《關于出版工作座談會的報告》,文件第三部分“全面規劃,積極做好圖書出版工作”中有一節專門提及抓緊恢復和創辦期刊。由此,雜志期刊的恢復被正式提上日程,在這種形勢下,由陜西省文藝創作研究室主辦、以發表文學作品為主的綜合性文藝雙月刊《陜西文藝》于1973年7月創刊。因其編輯大多是《延河》的原班人馬,某種意義上可以視為《延河》的“重新復刊”。1977年1月,《陜西文藝》改為月刊,同年7月恢復原名《延河》。

1950年代至1970年代中期,《延河》作為地方雜志,與中央一級雜志構成了嚴密的等級關系。“一般說來,‘中央一級的(中國文聯、作協的刊物)具有最高的權威性,次一等的是省和直轄市的刊物,依此類推。后者往往是‘中央一級的回聲,做出的回應。重要問題的提出,結論的形成,由前者承擔。”②《延河》在彼時的主要作用是利用地緣優勢及時有效地向本省文學工作者和廣大讀者傳達黨的文藝方針政策:1956年順應“雙百方針”,刊登文章體裁較為多樣,題材也較為廣泛;1958年配合“大躍進”的新民歌運動,各種民歌占據了主流……但地方與中央的距離不僅僅是地緣上的,還體現在對文藝動向和文藝政策的領悟力和執行力上。在層層傳達中難免會有延遲和發揮,所以《延河》彼時偶爾也會“脫節”和“越軌”,比如在1957年第7期刊登張賢亮的《大風歌》,在1958年第3期刊登茹志鵑的《百合花》……而這一情況在某種程度上也恰好印證了《延河》編輯部的辦刊理念和文學觀念。

二 ?在《延河》發現《創業史》

陳忠實自述其文學啟蒙源于趙樹理。他初二時在課本上看到了趙樹理的《田寡婦看瓜》,產生了這樣的想法:“這些農村里日常見慣的人和事,尤其是鄉村人的語言,居然都可以寫小說,還能進入中學課本?!我很驚訝,我想那我也能寫。隨之就到學校圖書館里借趙樹理的小說。我的文學興趣就從這兒發生了。”③陳忠實由此開始了文學創作,寫出了第一篇小說《桃源風波》。在老師的肯定和鼓勵下,又寫了一篇小說《堤》,并由老師將其投給了《延河》。這也是陳忠實第一次知道這本刊物:“我那時還不知道投稿,第一次聽說了《延河》。多年以后,當我走進《延河》編輯部的大門深宅以及在《延河》上發表作品的時候,我都情不自禁地想到過車老師曾為我抄寫投寄的第一篇稿。”④

與趙樹理的啟蒙作用不同,柳青作為第二個影響陳忠實的作家,其影響是深遠且深刻的,而這種影響的發生,正是通過刊登在《延河》上的《創業史》。柳青正式開始《創業史》的寫作后,“《延河》編輯部高度重視,決定作為一個重點,全力以赴,不惜版面在刊物連載發表。柳青也衷心希望在連載時能聽到編輯部編輯和讀者的意見,以便精益求精,再做修改。”⑤《延河》上刊載的小說一般以短篇為主,《創業史》作為罕見的長篇小說在《延河》上連載,一方面是因為它的合作化題材完全符合當時《延河》對作品的需求,另一方面體現出《延河》編輯部對這部作品藝術價值、社會意義的高度肯定。從1959年4月號起,《創業史》⑥(當時名為《稻地風波》)在《延河》上連載,一直到1979年的3月號,連載到第二部結束。

《創業史》開始在《延河》上連載時,陳忠實剛好在上初三,他得知了這一消息后,十分激動,省下父親每周給他買咸菜的兩角錢,每月按時去買《延河》:“現在還能記得那期《延河》的題頭,背景是蜿蜒的終南山脈,山前一條小河,河邊一排迎風飄舞的楊柳。”⑦在1959年7月陳忠實的初中畢業照上,他手里還拿著一本刊有《創業史》的《延河》。⑧后來陳忠實上高中時聽說《創業史》要在《收獲》雜志上全文轉載,就央求在西安工作的舅舅代買《收獲》,這才把《創業史》全文讀完,“那個印象是幾十年都不能擺脫的。”⑨陳忠實曾說:“柳青的《創業史》是我閱讀量最大的一部書。我前后買過9本《創業史》……”⑩《創業史》帶給陳忠實的影響是全方位的。在語言上,陳忠實“認為柳青把關中的語言提煉到了最迷人的程度,所以一下子又很崇尚柳青的語言,不自覺地受到影響。”11在題材上,陳忠實表示盡管之后描寫農村合作化題材的作品不少,“但我更鐘情于《創業史》,始終擺脫不了這部小說的影響。”12

《創業史》的創作和修改,都與《延河》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柳青本人就是《延河》的創始人之一,雜志關注現實、反映生活的辦刊方針與他的文學訴求不謀而合;編輯部成員的文化背景、審美理念、辦刊主旨也與柳青大致相似。“(《延河》的主要負責人們)都是頗有影響的詩人、小說家和評論家,他們不僅懂行,有文學創作上的業績和經驗,而且和同時代的作家有共同語言,能互相溝通和交流,對作家有較強的吸引力……”13這大概也是在諸多雜志的約稿下,柳青堅持選擇《延河》發表《創業史》的重要原因。根據柳青女兒的回憶,柳青在《創業史》的創作和修改中與《延河》的編輯始終保持充分的互動:“在每一章發表前,作協的編輯輪流來取稿。他最希望的是編輯們能給他提出問題和修改意見……有一次,有人提出一點看法,第二次這人再來,他的第一句話就是:‘你們這里有人才呀!……編輯們開始對他的作品不太熟悉,以后讀得多了,談得也越來越深入。有的他不能接受,要講明白自己為什么不能接受,互相討論。”14如此看來,《創業史》對陳忠實的影響在某種程度上也間接包含了《延河》的影響。

彼時剛讀到《創業史》的陳忠實還不知道自己今后會走上跟柳青相似的“農村基層干部”加“作家”的道路。“先做干部后做作家”的經歷身份使兩人都強調以實際工作生活為根基進入文學寫作,而經歷的相似性讓陳忠實的早期寫作有了更為貼切的模仿對象。陳忠實曾用“大樹底下好乘涼,大樹底下不長苗”來形容自己和柳青的關系,直到《白鹿原》的誕生,他才認為創作出了自己“真正意義”上的作品。15而縱觀陳忠實早期的創作,則儼然頗具“小柳青”風格。

三 ?與《陜西文藝》結緣

按照陳忠實本人的敘述,他的創作生涯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創作欲望的發生、萌動開始……直到1978年,可以看作我創作的第一階段。”“第二個階段大約從1978-1986年左右……這一時期是我人生和創作的重要轉折,解決了反省力和自覺性的問題。”“第三個時期是《白鹿原》的醞釀、準備、創作時期。”16第三個時期因《白鹿原》而成為學界研究的重點,前兩個階段則少有人關注。但是要想全面把握一位作家及其創作,研究寫作“前史”也是必要的。

陳忠實的寫作始于“大躍進”時期的全民詩歌運動,作文課上寫的一首《鋼、糧頌》被刊登在1958年11月4日的《西安日報》上,這也是迄今所知陳忠實第一篇公開發表的作品。171962年陳忠實高考失誤,與大學失之交臂,于是在毛西公社蔣村初級小學任民辦教師,一邊工作一邊自學。1964年12月,應毛西公社準備春節文藝節目的要求,陳忠實寫了一篇快板書,順便將其寄給《西安晚報》參加春節演唱征文,不久后這篇快板《一筆冤枉債——灞橋區毛西公社陳家坡貧農陳廣運家史片段》發表在《西安晚報》上。接著他又在該報上發表了詩歌《巧手把春造》和其視為文學處女作的散文《夜過流沙河》——后者的發表對他而言意義深遠,是他屢次投稿失敗自信心驟降時的一次鼓勵:“第一次作品的發表,首先使我從自信和自卑的痛苦折磨中站立起來……我第一次可以向社會發表我的哪怕是十分微不足道的聲音了。”18一直到1966年,陳忠實的文章逐年陸續見刊于《西安晚報》。

1960年代中后期,受特殊歷史因素的影響,陳忠實的寫作陷入了停滯。直到1969年5月,《西安日報》籌備復刊時,文藝副刊的編輯張月賡想起了曾在《西安日報》發表過作品的陳忠實,便向他約稿。也正是這次約稿,讓陳忠實從混亂、失序的狀態中緩解過來,重新燃起了創作的欲望。不久,他的散文《閃亮的紅星》發表在《西安日報》副刊上,之后又陸續發表了一些散文和小說。這些作品的發表,讓陳忠實成為了西安當地小有名氣的工農兵作家。

1972年11月,陳忠實寫成散文《水庫情深》,最先發表在西安郊區文化館《郊區文藝》的創刊號上。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時局有所變化,加上期刊政策的調整,有關方面準備籌辦《陜西文藝》。1972年冬天,工人業余作者徐劍銘把《水庫情深》推薦給正在籌辦《陜西文藝》的編輯路萌、董得理,這篇散文得到了二人的高度重視和精心修改。陳忠實回憶說:“時隔不久,接到《陜西文藝》編輯部的一封信,內裝我的散文《水庫情深》,是發在《郊區文藝》上的剪貼樣稿,在邊角上用紅筆修改勾劃得一片紅色。”而他對這些意見也是高度重視,“尤其是那些用紅筆修改的字句,細細嚼磨,反復推敲,求得啟示。”19次年7月,這篇散文在《陜西文藝》1973年第1期亦即創刊號上發表。在當時的文學環境下,老作家逐漸淡出,文學界需要新人和新作。陳忠實的身份和文筆比較符合雜志的需要,他與《陜西文藝》長達數十年的淵源自此開始。

這篇刊登在《陜西文藝》上的文章,可以視為陳忠實文學道路的第一個轉折點。在此之前,陳忠實見諸鉛字的文章都發表在小地方的報刊雜志上,僅在當地產生了一定范圍的影響。《陜西文藝》是彼時陜西省唯一以文學為主的文藝性刊物,代表著一省的文學形象。因此有人指出:“陳忠實之走上文壇,成為文學人物而引起全國性的關注,應該從他1973年亮相于《陜西文藝》開始。”20

《水庫情深》之后,陳忠實的小說《接班以后》刊于《陜西文藝》1973年第3期的小說欄目頭條。這算是陳忠實正式寫就的第一篇短篇小說,與之前創作的革命故事有所區別,在篇幅規模上也有所突破。編輯部主任董得理對這篇小說表示了充分肯定,并與陳忠實交換意見,提出修改建議。接下來,陳忠實按照每年一篇的速度,逐年在《陜西文藝》上發表了《高家兄弟》和《公社書記》。這些小說緊扣當時的時代主題,發表后都引起了強烈反響。《接班以后》和《高家兄弟》還被改編為各種藝術形式。總體來看,這幾篇小說已經脫離了之前的習作范疇而更為成熟,陳忠實自己是這么評價這幾篇小說的:“這些作品的主題和思想,都在闡釋階級斗爭這個當時社會的‘綱,我在新時期之初就開始反省,不僅在認識和理解社會發展的思想理論上進行反思,也對文學寫作本身不斷加深理解和反思。然而,最初的寫作實踐讓我鍛煉了語言文字,鍛煉了直接從生活掘取素材的能力,也演練了結構和駕馭較大篇幅小說的基本功,這三篇小說都在兩萬字上下,但是結構對我來說都是一種突破。”21

1982年陳忠實出版第一部個人作品集——短篇小說集《鄉村》時,并沒有收錄在《陜西文藝》上發表的這幾篇小說,收錄的第一篇是刊發于《飛天》1978年第12期的《南北寨》。這說明新時期之初,陳忠實已經有了自我反省和清理過往的意識。按照上述陳忠實的說法,其早期刊登在《陜西文藝》上的小說主題和思想都圍繞著階級斗爭這個“綱”,但就文本內容來說,是從具體的鄉村工作生活出發的,盡管某些人物塑造有概念化傾向,但其中一些“反面人物”及情節細節隱現著現實主義的影子和真摯情感,與彼時的主流寫作拉開了一定的距離。

四 《陜西文藝》和同時期主流寫作

1970年代初期,隨著國家期刊政策的調整,地方文學雜志的恢復呈現加速態勢,而中央級文學刊物《人民文學》《詩刊》直到1976年1月才復刊,這種“謹慎而遲緩的步履”背后自然有各方面的復雜因素22——1972年《人民文學》復刊失敗便是一個實例。“兩報一刊”承載的是特殊歷史時期意識形態和文藝方針的傳達與傳播,但中央級文學刊物后備力量不足(只有《解放軍文藝》于1972年復刊)意味著對于地方而言缺乏中央級的、可以效仿的文學“樣板”,這就使得各地文學雜志在創刊/復刊后,具有了一定程度和范圍的自主性和地方性。

從《陜西文藝》的轉載情況來看,1974年1月上海《朝霞》月刊創刊后風行一時,而《陜西文藝》還是以轉載《人民日報》的文藝動態指示為主;從具體創作來看,也與相對激進的“朝霞風”拉開了一定距離。《陜西文藝》的編輯自創刊以來一直秉持現實主義、貼近生活的傳統,在要求來稿質量的同時,也以現實主義為審稿用稿的基本準則。在陳忠實因修改《接班以后》第一次與編輯董得理見面時,這位編輯就談到了真正的文學和“假大空”文學的區別,彼時這種大膽的發言讓陳忠實印象深刻。

《陜西文藝》在當時并不是個例。各省的地方文學雜志都“基本沒有轉載《朝霞》雙刊上的作品,而是采用當地工農兵文藝愛好者的稿件……著力于推介本地文藝愛好者的作品,調子也不追求那么激進。從某種意義上,能夠看出當時的文藝工作者在一定程度上的精神堅守和地方主義……‘文革后期‘四人幫炮制的文藝雖風頭很勁,卻民心已失。”23

此外,大部分專業作家在1966年之后已經主動或被動停止了創作,工農兵作家成為彼時創作的主力軍,這里就有一個制度保障的問題。1966年前的專業作家有單位,有工資,是納入國家秩序的“公家人”,在這種境況下他們會自覺響應中央的文藝政策和文藝方針,從思想到創作都完全納入統一軌道。而對于工農兵作家而言,他們的創作并不能提供生活保障。其寫作熱情源于純粹的文學愛好以及作品獲得肯定時的滿足感。也就是說,他們的寫作并無規則化、制度化的保障。24那么他們寫作中意識形態的“正確性”,除了來自黨的文藝方針政策的原則性、方向性要求之外,在實踐層面更多是由地方文學雜志和文學編輯所指點和影響的。陳忠實作為地方文學青年和工農兵作者,懷著對文學的熱情開始創作,沒有接受過專門的文學訓練。《延河》上的《創業史》構成其早期閱讀經驗中最重要的部分;《陜西文藝》編輯與他的溝通交流、校稿改稿、互換意見,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其早期的寫作經驗。可以說,陳忠實的早期文學經驗,與這本雜志有深刻密切的互動關系。而從《西北文藝》到《延河》再到《陜西文藝》,這本文學雜志始終秉持現實主義的傳統,要求文學與生活保持密切聯系。這種“真實”觀對陳忠實的早期寫作理念和創作實踐都產生了深遠影響。除此之外,“朝霞風”時期《陜西文藝》等地方文學雜志具有一定的自主性,這種自主性也傳遞給了在《陜西文藝》上刊登作品的陳忠實,使其彼時的小說創作與“朝霞”的激進拉開了一定距離。

編輯董得理對陳忠實《接班以后》的“完全肯定”,其實也從側面肯定了這篇小說的藝術價值和現實真實,與當時的主流文學有所區別。陳忠實早期小說創作都是從日常實際工作出發,緊跟反映生活的步伐。“我自發表小說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的較長時段里,小說創作可以說是與生活發展同步,都是對眼下發生著的生活現象做出回響的反應,現在我可以在那些小說的閱讀里,回憶起新時期以來急驟變化的重要的社會事件。”25盡管這是陳忠實在之后對于早期寫作的反思,我們在其中仍可以窺見其早期小說更多是從生活、現實出發,并不是那種主題先行的憑空捏造。

通過小說細讀,我們也會發現陳忠實早期小說中階級斗爭的這個“綱”并沒有非黑即白、照本宣科地體現出來,與當時“朝霞風”激烈的階級斗爭圖解拉開了一定距離。《接班以后》講述的是劉家橋村黨支書劉東海與第四生產隊隊長劉天印之間由于“搞副業”引發的矛盾沖突,最后通過正面人物劉東海的勸說成功改造了還存在私有觀念的劉天印。劉天印雖然有資本主義傾向,搞副業掙錢,導致承擔的大渠工程落到最后,但他并不是為了謀私利,而是從集體利益出發。陳忠實在小說中并沒有用鋒利的筆觸指責這位生產隊隊長,甚至通過一定的描寫讓讀者對他產生了同情和理解,同時還在后文將這種對立矛盾的發生轉移到地主階級謀劃的陰謀中。《高家兄弟》的發生背景是1966年后第二次招收大學生工作,村干部哥哥兆豐堅決要將村里僅有的一個招生名額給赤腳醫生秀珍而不是給自己學習成績優異的弟弟兆文,由此與弟弟產生了矛盾沖突,最后哥哥通過諄諄教導成功說服了弟弟將名額讓給秀珍。《公社書記》則是新任的紅旗公社黨委書記徐生勤以自己深入實際的帶頭工作和循循善誘改造了思想滑坡、行動懶散的副書記張振亭。這些小說與《朝霞》上的作品相比不再那么非黑即白,甚至有些人物的語言并不符合當時的主流話語,比如“科學這東西,是硬的,要真才實學,衛星不是憑口號能喊上天的!……把那些喂豬能手,只會扎扎針的‘六八型人物送到大學,而把像兆文這樣有真才實學的青年放在農村,我于心不忍,我是為國家科學事業著想的……”26這些話語的正確性要到新時期才得到充分的印證和確認,但由此也可多少窺見陳忠實彼時的思想和心態。

余 ?論

陳忠實是被“十七年”文學滋養的作家。在其文學的興趣初生和創作的起步階段,《延河》雜志都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延河》上的《創業史》構成了其早期閱讀經驗中的重要部分,并為其早期創作提供了語言和題材的模板,柳青獨具特色的語言和從實際工作生活出發的現實主義寫作深深影響了他。

陳忠實于1970年代前期通過《陜西文藝》實現了其寫作生涯的第一個重大轉折。從《西北文藝》到《延河》,從《延河》到《陜西文藝》,這本文學雜志始終秉持現實主義的傳統,要求文學與生活保持密切距離。加之彼時地方文學雜志普遍與當時“主流”逐漸脫節,自主性和地方特色得到發展,雜志自身特色更加鮮明。雜志編輯們與陳忠實的交流溝通和校稿改稿,影響了其早期寫作的基本取向,這些早期刊登在《陜西文藝》上的小說,盡管呈現出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基本面相,但其中的現實主義出發點,并不激烈的階級對立,充滿人情味的筆調等都使得這幾篇小說與當時激進的主流文學風格拉開了一定距離,而這都與《陜西文藝》這本雜志有著深遠且密切的關系。

注釋:

①方厚樞:《“文革”十年的期刊》,《編輯學刊》1998年第3期。

②洪子誠:《問題與方法》,三聯書店2002年版,第208頁。

③⑦⑨⑩1112151625陳忠實、馮希哲、張瓊編選:《陳忠實訪談錄》,陜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75頁,第150頁,第178頁,第178頁,第85頁,第150頁,第17頁,第216-217頁,第121頁。

④陳忠實:《第一次投稿》,載《陳忠實文集5》,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157頁。

⑤13楊韋昕:《漸行漸遠 常憶常新——〈延河〉創刊后的第一個十年》,《延河》2006年第4期。

⑥從1959年8月號起,《稻地風波》改題為《創業史》,至11月號全部載完。

⑧20參見邢小利:《陳忠實傳》,陜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26頁,第57頁。

14劉可風:《柳青傳》,人民文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185頁。

17《西安日報》創刊于1953年7月,1962年2月易名為《西安晚報》,1966年5月,《西安晚報》在“文革”中停刊,1969年6月又以《西安日報》之名重新出刊;1981年1月,《西安日報》再次改為《西安晚報》,1994年1月,又增出《西安日報》,與《西安晚報》并存。

18陳忠實:《我的文學生涯》,《小說評論》2003年第5期。

1921陳忠實:《陷入與沉浸——〈延河〉創刊50年感懷》,《延河》2006年第4期。

22王冬梅:《“文革”后期文藝刊物的歷史考察》,《揚子江評論》2013年第4期。

23徐江:《〈朝霞〉雙刊與“文革”后期其它刊物的相互關系研究》,《當代文壇》2010年第4期。

241972年,就部分業余作者因脫產寫作帶來的誤產誤工、經濟損失等實際問題,“‘出版口領導小組匯集各方面反映,編印了一期《出版工作情況反映》,以《關于業余作者寫書的補貼問題》為題,上報中共中央、國務院和中央有關宣傳、文化領導部門。”參見方厚樞《新中國稿酬制度50年紀事》,《出版經濟》2000年第6期。

26陳忠實:《高家兄弟》,《陜西文藝》1974年第5期。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

責任編輯:趙雷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日韩av在线播放| 国产综合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一区三区二区中文在线| 国产精品所毛片视频| 欧美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91精品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vr| 国产99视频在线|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三区| 亚洲精品制服丝袜二区| 国产精品免费电影| 又爽又大又光又色的午夜视频| 久久免费视频6| 国产小视频在线高清播放| 亚洲视频在线网|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不卡| 自慰网址在线观看| 不卡无码h在线观看| 欧美在线天堂| 国产91九色在线播放| 亚洲成人网在线观看| 国产91av在线| 日本日韩欧美| 国产高清免费午夜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首页| 91福利免费| 日本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玩两个丰满老熟女久久网| 亚洲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 18禁黄无遮挡免费动漫网站 | 在线观看免费黄色网址| 日本91视频| 狠狠色成人综合首页|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洲色就色| 国产特级毛片| 成人毛片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亚洲αv天堂无码| 亚州AV秘 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一区中文字幕最新在线| 国产精品午夜电影| 青青操国产| 毛片久久网站小视频| 国产喷水视频| 国产欧美精品一区二区| 操操操综合网| 2019国产在线| 91精品在线视频观看| 国产极品嫩模在线观看91| 99在线国产| 欧美精品亚洲二区| 99re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视频999|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网址| 欧美.成人.综合在线| 亚洲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 91网址在线播放| 制服丝袜在线视频香蕉| 爽爽影院十八禁在线观看| 女人18毛片一级毛片在线| 精品91在线| 亚洲国产中文在线二区三区免| 中文字幕无码av专区久久| 国产欧美精品专区一区二区| 免费国产高清精品一区在线| 日韩a在线观看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分类视频分类一区| 亚洲成在人线av品善网好看| 日韩免费毛片视频| 亚洲黄色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免费的一页| 免费毛片a| 亚洲无卡视频| 免费国产福利| www.91中文字幕| www欧美在线观看| 久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成人综合视频| 青青青国产免费线在| 久久这里只精品热免费99| 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波多野结| 国国产a国产片免费麻豆| 欧美国产精品不卡在线观看| 色有码无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