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永定
中國經濟正在經歷一個多事之秋,多地斷電頻發,房地產開發商陷入債務危機。這對新冠疫情后的經濟復蘇和增長前景意味著什么?
先看能源短缺。在全球經濟復蘇的推動下,出口的迅速增長推動了電力需求的急劇增長。中國56.8%的電力供應仍然依賴煤炭。然而,為了達到減少能源消耗的強制性目標,地方政府近年來關閉了許多煤礦。同時,中國政府的氣候目標——力爭到2030年實現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也阻礙了對煤炭行業的投資。當然,這些目標也鼓勵了對可再生能源的投資,其在中國能源結構中的比重也越來越大。但可再生能源遠遠不足以彌補當前的能源短缺。
因此,當能源需求激增時,煤炭價格隨之上漲。但由于政府對電價進行監管,能源供應商——其中大部分是國有企業——無法將成本轉嫁給客戶,為了減少損失,它們被迫減緩電力供應。作為應對,政府立即采取行動,下令煤炭保供穩供。發電企業因此在制定電價方面有了更多余地。
中國將很快克服當前的電力短缺問題。但應當看到發展更有彈性、更可持續的能源部門需要時間,如果不經過周密的規劃和實施,這種轉變可能會對經濟增長造成壓力。
恒大地產的危機也給經濟增長帶來了嚴重的風險。多年來,由于公司治理存在缺陷,其以瘋狂的速度擴張,從商業銀行和資本市場大舉舉債,包括向外國投資者發行美元債券。最終,背負了約8000億元人民幣債務。不過,恒大債務危機帶來的影響被夸大了,這場災難不會對中國金融業構成系統性威脅。
專家們自2012年以來一直預測,房地產市場崩盤將引發中國的金融危機。但就恒大地產而言,問題在于流動性,而非償付能力,其溢出效應是可以遏制的,尤其是在中國銀行體系基本健康的當下。目前,房地產開發商和購房者僅占銀行貸款總額的30%左右,且這一比例還在下降。與房地產相關的新貸款比例也從2016年的45%降至2020年9月的不到24%。
此外,中國沒有次級貸款,也沒有證券化的抵押貸款。更重要的是,拖欠貸款的案例非常少,更不用說家庭抵押貸款違約了。即使發生了重大金融事件,政府也有手段應對。
因此,與能源危機一樣,地產的崩潰并不構成迫在眉睫的系統性風險。但應該看到,房地產行業是中國經濟的支柱,也是生產鏈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地產的崩潰將嚴重擾亂房地產市場——尤其是其他幾家大型房地產開發商可能會步恒大的后塵。一些非銀行金融機構也可能會陷入困境。當然,恒大的供應商也將遭受巨大打擊。這些因素都可能惡化中國的經濟前景。
為應對可能發生的情況,中國必須解決金融系統的脆弱性,特別是企業部門的高杠桿率問題。但首要任務是必須控制始于2010年的持續增長放緩。這一趨勢至少與最近成為頭條新聞的短期結構性問題一樣令人擔憂。中國過去40年的經驗表明,沒有像樣的增長,金融穩定很難實現。
今年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長4.9%,低于預期,人們普遍擔心第四季度的增長率可能會更低。為應對經濟增速下行壓力,政府需要在進行結構性改革和調整的同時,尋求更大膽的財政和貨幣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