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智杰

太陽即將從非洲最發達的城市之一內羅畢上空落下。大都市的景觀不僅有摩天大樓,還有無數被涂鴉裝飾的公交車。這些馬塔圖的數量如此之多,導致內羅畢的城市交通在一天中會有好幾次幾乎完全停滯。

2019年8月2日,內羅畢。25歲的柯林斯·比拉奇是一名“馬坎加” (負責為馬塔圖招攬乘客的引導員),他們每天在內羅畢最大的巴士站——內羅畢鐵路巴士站前等候乘客。
肯尼亞首都內羅畢最大的鐵路巴士站,擠滿了等待發車的巴士,發動機轟轟作響,25歲的柯林斯·比拉奇 (Collins Birage) 站在兩列車的中間,被排氣管冒出的黑色尾氣包裹。
這些不是常見的普通巴士,它們叫馬塔圖(matatu),是肯尼亞獨有的私人小型巴士,每一輛都經過改造,被噴上色彩絢爛、圖像夸張的涂鴉,甚至整個車身都被定制。柯林斯左邊停著的車輛周身通紅,被噴上黑色的涂鴉。右側的車身則被漆上一名碩大的戴墨鏡男性黑人頭像,或許是某個流行的說唱歌手。柯林斯是一名馬坎加(Makanga),工作是幫馬塔圖招攬客人,上車的乘客越多,收入越多。
瑞士攝影師克里斯蒂安·博斯特(Christian Bobst)游歷了非洲許多國家,在肯尼亞,滿街的馬塔圖讓他難以忽視——大概很難找到第二個城市,像內羅畢一樣,街上擠滿了巴士,外形被鮮亮的涂鴉裝飾,多次讓城市交通癱瘓。據報道,肯尼亞有超過40000輛馬塔圖,每天載著超過30萬人穿梭在城市之中。“事實上,沒有人能真正知道這里馬塔圖的數量,因為它們許多甚至都沒有注冊。”克里斯蒂安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克里斯蒂安在2019年拍攝了系列作品《馬塔圖大都會》(Matatu Metropolis),記錄下這個城市的符號。在他看來,這不只是有馬塔圖的城市,更準確地說,這是一座馬塔圖城市。
克里斯蒂安尋找到最適合觀察馬塔圖的一個地點,在內羅畢火車站前的環形交叉路口,這里有數百輛的馬塔圖排著隊,焦急地等待乘客。遠處摩天大樓高聳入云,而五顏六色的馬塔圖,擁擠在低矮平房的老城區。
馬塔圖,本就為平民而生。它起源于上世紀60年代,Matatu在斯瓦西里語意思為“三”,一種解釋是,當時人們乘坐小巴,只用支付三枚硬幣。馬塔圖一般配上一名司機和一名售票員,有規定的行駛路線,但沒有時刻表,車票大約相當于1美元,高峰期會漲一半的價錢,客滿即走。
美國威廉姆斯學院歷史學教授Kenda Mutongi曾研究馬塔圖的歷史。她介紹,當時內羅畢交通條件太差,沒有通勤火車和有軌電車,政府提供的公共汽車數量少、效率低,道路條件太差,平民難以騎自行車,又買不起私家車。因此,大多數人開始依賴馬塔圖,使這種私人小巴在過去半個世紀席卷內羅畢。1960 年代初以來,馬塔圖為該市至少60%的人口提供交通服務。
當柯林斯·比拉奇置身于馬塔圖的尾氣中時,克里斯蒂安摁下了快門。這是該系列中他最喜歡的一張照片,“因為它把許多關于馬塔圖的要素結合在了一起,比如涂鴉、環境污染。”克里斯蒂安說。

28歲的諾澤·卡斯湯姆斯是一名涂鴉藝術家,在內羅畢第一街區的啟迪車庫工作。他正為一輛馬塔圖噴繪圖案,這輛馬塔圖的經營者約翰·卡莫坐在遠處等待著。由于當地馬塔圖數量眾多,它們必須裝飾獨特、醒目的圖案才能脫穎而出。

巴哈提·基馬提(23歲) 是一名“馬坎加” ,為了給乘客留下深刻印象,他將身體懸空在快速行駛的馬塔圖敞開的車門外。他們中曾有一些人為這種勇敢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當巴士在內羅畢街頭等待乘客時,LED屏幕上播放著拳擊比賽。像許多馬塔圖一樣,內部配備了彩色照明、LED屏幕和車載Wifi等娛樂裝備。這些炫酷的設備吸引乘客安靜地等待滿員發車。公交車滿座的速度越快,車輛的周轉率就越高,經營者們賺的錢也就越多。

在裝飾著超級英雄蝙蝠俠的馬塔圖旁,“馬坎加”們賣力地招攬乘客。他們長時間工作,跟隨車輛四處奔波,還要經常與粗魯的乘客和一些腐敗警察交涉周旋。

傍晚,人們踏上歸途。內羅畢人豐富多彩的競爭手段和對蓬勃發展的內在需求已經融入了當地人的血液中。科技人員和改革者們正在致力于對馬塔圖進行數字化管理,并希望用電力替代燃油作為馬塔圖的動力系統。也許很快電動巴士就會在內羅畢呼嘯而過,多彩的馬塔圖在未來會更加便捷、環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