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_姜玉婷 編輯_張影 設計_劉仕悅
扶上馬,再送一程。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將為港澳青年在內地創業提供全方位的支持與保障。
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這里,就是粵港澳大灣區。
粵港澳大灣區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廣東省廣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東莞市、中山市、江門市、肇慶市,總面積5.6萬平方公里。這里文化同源、人緣相親、民俗相近、優勢互補,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占據重要的戰略地位。
在我國古代的明清時期,包括廣州、深圳、香港、澳門、東莞、佛山、中山、珠海、江門等城市在內的珠三角灣區實為一座城市,名為廣州府。自廣州府設立以來,依托有利的沿海地理位置,借助便捷的港口與官道,灣區地帶商貿繁榮、經濟發達、文教鼎盛,逐漸成為廣府文化的核心地帶與興盛之地,同時為日后灣區的發展奠定下了堅實的思想與物質基礎。
百年光陰彈指過,白駒過隙,滄海桑田。在時代的洪流中經歷一系列變遷后,隨著新中國的成立與改革開放后各項事業的蓬勃發展,粵港澳灣區一帶,相繼成為我國經貿文化發展的“先行者”和“排頭兵”。關于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從學術界的討論到地方政策的考量,再到國家戰略的提出,至今已歷時20余年。
早在1994年,時任香港科技大學校長吳家瑋提出,對標舊金山,建設深港灣區。至21世紀初,廣州率先提出依托南沙港,對標東京灣區的倡議。
2009年10月28日,粵港澳三地政府有關部門在澳門聯合發布《大珠江三角洲城鎮群協調發展規劃研究》,提出構建珠江口灣區,粵港澳共建世界級城鎮群。
2014年,深圳市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打造灣區經濟”,到2016年3月我國“十三五”規劃綱要正式發布,“支持港澳在泛珠三角區域合作中發揮重要作用,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和跨省區重大合作平臺建設”正式上升到國家戰略規劃。同月,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化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的指導意見》,明確要求廣州、深圳攜手港澳,共同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世界級城市群。
從2017年開始,為促進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我國相繼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從政策上為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保駕護航。
2017年7月1日,在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見證下,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崔世安、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何立峰、廣東省省長馬興瑞共同簽署了《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
2018年5月10日和5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先后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和中央政治局會議,對《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進行審議。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2020年8月26日,蓮塘/香園圍口岸正式開通,粵港澳大灣區再添一條新物流大通道。
2021年3月13日,我國“十四五”規劃綱要指出:加強粵港澳產學研協同發展,完善廣深港、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和深港河套、粵澳橫琴科技創新極點“兩廊兩點”架構體系,推進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便利創新要素跨境流動。加快城際鐵路建設,統籌港口和機場功能布局,優化航運和航空資源配置。深化通關模式改革,促進人員、貨物、車輛便捷高效流動。擴大內地與港澳專業資格互認范圍,深入推進重點領域規則銜接、機制對接。便利港澳青年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就學就業創業,打造粵港澳青少年交流精品品牌。
由此,在歷史上留有明清時期發展底蘊并在新時期再次迸發活力的粵港澳大灣區,獲得了國家政策的全面立體化支持,進一步邁入高速發展的新航道。
在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指導下,粵港澳大灣區進一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傳統產業加快轉型升級,提升新興產業和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助推數字經濟迅速增長;同時發揮城市之間的優勢互補作用,以機場空港的建設促進旅游業與區域一體化的發展;積極促進大灣區各城市之間科學技術的交流與合作,為青年創業提供發展的沃土。
在發展中,粵港澳大灣區將以香港、澳門、廣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為區域發展的核心引擎,繼續發揮比較優勢,同時做優做強,以增強對周邊區域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于香港而言,國家將繼續鞏固和提升其在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中的樞紐地位,并大力發展創新及科技事業,培育新興產業,建設亞太區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打造更具競爭力的國際大都會;于澳門而言,在大灣區發展中將著重將澳門建設為世界旅游休閑中心、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以促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打造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在廣州,將充分發揮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門戶城市引領作用,全面增強國際商貿中心、綜合交通樞紐功能,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著力建設國際大都市;在深圳,將致力于發揮其作為經濟特區、全國性經濟中心城市和國家創新型城市的引領作用,加快建成現代化國際化城市,努力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創新創意之都。
同時,粵港澳大灣區將推進“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建設,探索有利于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等創新要素跨境流動和區域融通的政策舉措。
港澳青年既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力量,也是引領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社會創新發展的生力軍。為促進港澳青年在粵港澳大灣區創業,各級政府相繼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努力搭建促進企業孵化與產業技術創新的人才交流平臺與創業示范區。
一直以來,政府與社會各界進行緊密合作,致力于港澳青年創業的指導工作,同時發掘可利用的社會資源,以激發其創業潛能。在逐步健全大灣區青年創業扶持援助體系的過程中,努力幫助港澳創業青年群體解決潛在的困難。
在國家政策的惠及下,在港澳青年的創業故事中,“工合空間”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一個空間,整個世界。工合空間是工合科技(香港)有限公司旗下品牌,成立于2017年。作為專業的粵港澳創業服務平臺,工合空間在粵港澳大灣區的背景下,通過與灣區內外的企業、機構及院校的密切合作,從人才、法律、稅務、市場等方面為港澳青年創業者提供第一手創業資訊、創業資源與創業服務。在順應國家政策推動內地企業進入國際市場的同時,致力于幫助港澳企業在內地落戶,從而促進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新、創業項目的深化合作與發展,在內地、港澳與海外之間充當起青年創業的“超級聯系人”角色。
作為工合空間的聯合創始人與CEO,葉興華先生曾多次表示:“大灣區建設,使港澳青年多了一條出路。”
生于廣東,長于香港,葉興華是一個地道的“灣區人”。2008年于暨南大學畢業后,葉興華進入了香港的廣告銷售行業,并創立QRLover創意二維碼設計公司。
從2012年開始,在香港創業期間,葉興華始終在思考未來的事業發展方向。2015年,葉興華順勢投身深圳的創投行業,這一舉動也成為他事業發展中的一個轉折點。正是因為深圳這座城市的多元化與包容性,葉興華在這里積累了大量的工作經驗與創業者、投資者資源,同時也逐漸開展與政府之間的合作。
源于在深圳期間創投行業的積累,2015年末,葉興華受邀回到香港主辦國際創客節活動,主要負責將內地的資金技術資源引入香港,以幫助港澳青年創業、就業。這次活動的成功舉辦,也為日后葉興華回到內地創業打下了基礎。
“如果我沒有來深圳,那我就不會有那么多好的機會。所以我至今非常感謝我在2015年進入內地發展。”葉興華坦言。
隨后,葉興華相繼在廈門、廣州、潮汕地區、惠州、珠海、澳門和香港等地工作,對整個灣區有了進一步的深入了解。正是在向內地邁出的第一步后,開啟了作為港澳青年的葉興華在內地的創業之路。
工合空間
回顧幾年間在內地工作的經歷,葉興華深知自己受惠于內地的飛速發展帶來的廣闊天地,也在思考如何將自己的收獲惠及更多的港澳青年。在縝密的思考與分析后,2017年,以葉興華作為聯合創始人之一的佛山工合空間正式成立。在與天使投資人邱達根的共同努力下,工合空間致力于為創業者對接豐富的資源,幫助港澳企業迅速落戶內地,并推動內地企業進入國際市場,促進粵港澳創新創業深化合作。
提到“為什么會選擇佛山”這個話題,葉興華曾表示,近年來內地各行各業的發展為港澳青年在灣區創業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條件。佛山臨近香港,加之政策的支持、便捷的交通、較低的創業成本,這些都為港澳青年在內地創業提供了較高的性價比。
在發展過程中,借助粵港澳大灣區的政策優勢,工合空間隨后開發工合空間中山站,并于2019年正式落地運營;同時,作為面向青年人的創業服務平臺,工合空間與高校之間的溝通合作同樣十分緊密:在引進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天臺加速器幫助創業團隊的同時,與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教育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高校相繼達成合作,共同助力青年創業項目的發展。在此期間,工合空間主持舉辦了多場校園培訓分享會,參與活動的高校包括暨南大學、澳門圣若瑟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以及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等,并成為佛山黨校指定的現場教學地點和愛國孵化基地。截至2021年6月,工合空間這個創業孵化平臺已經幫助創業團隊86個,接待粵港澳雙創考察團超過130批次,并被廣東省省長馬興瑞、香港特首林鄭月娥授牌“粵港青年創新創業基地”。
以葉興華與“工合空間”為代表的港澳青年成功的創業案例的背后,是國家政策的鼎力支持。
自2019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頒布以來,大灣區各地加快制定針對支持港澳青年創業工作政策體系,支持港澳青年融入國家、參與國家建設。2019年5月,廣東省政府印發《關于加強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建設的實施方案》,明確提出構建“1+12+N”孵化平臺載體布局,形成功能完善、特色明顯、成效突出的港澳青年創新創業支撐體系,打造港澳青年創新創業活力區、融合發展示范區、安居樂業試驗田,以吸引更多港澳青年到內地城市開啟自己的事 業。
從政策保障到資金補貼,越來越多的港澳青年在內地、在大灣區書寫新時代下的人生奮斗故事。
伴隨著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的進一步推進,港澳青年在灣區筑夢的故事也日益輻射到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多個領域,并成為港澳與內地文化溝通交流的渠道。作為港澳青年的創業代表,林子豪通過茶餐廳將傳統的香港味道帶到了佛山市順德區。
“我一直覺得香港茶餐廳的出品質量很高,而且佛山的美食也相當有特色,所以我希望能將這兩種優勢結合起來,做出傳統味道和創新能力的結合。”帶著這樣的想法,林子豪和他的幾位朋友在佛山市順德區開設了濃縮香港與佛山兩地美味的茶餐廳。
在粵菜中有這樣一句話“食在廣州,廚出鳳城”,鳳城指的就是佛山市的順德區。由此可見,佛山順德的飲食行業既有歷史積淀,又有實力支撐。在這樣的地區開辟屬于自己的飲食品牌,有發展的沃土,也有著競爭與挑戰。
葉興華工合空間聯合創始人兼CEO
林子豪佛山市順德區聚誠餐飲服務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
余威懷集高山青農產業有限公司總經理
蔡昌華約帕設計事務所設計總監創始人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為了能夠在內地開創符合地方生態,同時又帶有香港風味的茶餐廳品牌,林子豪不斷地在市場的反饋中汲取經驗,在與主廚的溝通中探索新的菜譜,將傳統風味與時代風尚相結合。茶餐廳在喚醒顧客心中的“老港味”的同時也創造了新時代的獨特“灣區風味”。
美食作為媒介,為港澳與內地的文化互通提供了平臺。而粵港澳大灣區的協同發展,則為港澳青年在內地尋找更加廣闊的創業空間提供了最可靠的基礎。
放棄穩定的工作,來到內地開啟自己的事業,是一種選擇,更是一種決心。
余威畢業于暨南大學,是從香港回到內地開啟自己新事業的灣區青年中的一員。在香港從事船務公司的客服工作后,余威于2014年通過考試,成為香港的一名公務員。也正是在這一時期,余威面臨著人生中的一個重要選擇。
“是選擇一份事業,還是一份工作?”面對父親的發問,余威想到,工作是按部就班的謀生,而事業,則充滿著未知和挑戰。
因此,在一份體面的公職工作和一份父親堅持多年的茶場事業之間,余威選擇收拾行囊,來到了肇慶新崗茶場,在漫山茶樹中開始了自己的人生。
新崗茶場位于懷集大稠頂,海拔1626米,是肇慶最高峰、廣東第三高峰。這里有著悠久的茶葉種植歷史,所產的茶葉茶香四溢,回味香醇。到達懷集大稠頂后,余威從零開始學習茶葉的種植、采摘、管護、發酵、制作等流程,與工人同吃同住,逐漸完成從公務員到茶場創業青年的身份轉變。
深耕茶園,持續奮斗新農業。在經營茶場的過程中,余威面對國內激烈的茶葉競爭,積極作出調整,逐漸提升產品質量,積累品牌口碑,在肇慶市十大旅游手信的評選名單發布中,余威帶領懷集高山青農產品有限公司產出的高山青茶系列,獲得了“肇慶十佳創意旅游手信”。多年的茶場耕耘讓余威深刻感受到了茶文化的魅力,同時也受惠于懷集縣良好的農業基礎,余威在將茶園打造成文化交流之地的同時,也在思考如何在作為粵港澳大灣區農產品集散地的懷集縣推動事業向多元發展。
作為約帕室內設計事務所的創辦人,蔡昌華來到內地創業,在粵港澳大灣區創辦公司其實是一場“機緣巧合”。
一次很偶然的機會,蔡昌華在朋友的介紹下開始與內地公司展開商業合作。經過幾次合作,蔡昌華發現了內地的廣闊市場。彼時恰逢國家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政策出臺,蔡昌華下定決心在大灣區繼續自己的事 業。
蔡昌華說,深圳與佛山等地為港澳青年在內地的就業提供了豐富的政策支持,如幫助港澳企業落戶、租金減半、對人才招聘進行資金補助、稅務優惠以及提供會計服務等。與此同時,香港也在為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的背景下青年赴內地的創業提供幫助。為幫助香港企業更好地與內地企業進行溝通和交流,幫助香港的創業青年能夠在內地找到合適的地區落戶,香港特區政府積極聯絡內地的公司,幫助香港青年解決在內地創業的基本問題。
蔡昌華的約帕設計事務所在大灣區創立至今,所接待的業務大多來自內地,內地廣闊的市場為約帕設計事務所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內地客戶的多元需求也為以蔡昌華為代表的設計師們提供了展現自身設計才華的舞臺。
大灣區的建設為港澳青年融入內地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平臺與鮮活的樣本,也讓更多的港澳青年看到了“一國兩制”下抓住機遇、創造未來的表現舞臺。無論在過去漫長的歷史發展時期,還是在如今飛速發展的多元時代背景之下,祖國永遠是我們的堅強后盾,是鼓勵廣大青年探索新方向、尋找新目標、開拓新事業的不竭力量之源。
風口將至,翱翔正當時,港澳青年在內地創業的故事只是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的真實縮影,也是新中國不斷披荊斬棘、勇往直前的生動寫照。作為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舉措和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粵港澳大灣區正在乘風破浪。在國家的政策指導下,市場主導,政府推動。優勢互補,合作共贏。在粵港澳大灣區,呈現出的是前所未有的融合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