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威 耿立明 柳旸 王龍(沈陽城市建設學院 信息與控制工程系)
我國共享用工模式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出現,2020年2月,盒馬聯合云海肴、西貝等餐飲品牌達成“共享員工”合作,陸續有餐飲、酒店、影院、百貨、商場、出租、汽車租賃等32家企業加入進來。各地共有企業員工1800余人在盒馬正式上崗。自此,共享用工模式迅速在全國走紅。
合肥伊利乳業有限責任公司58名員工乘坐班車前往合肥海爾滾筒洗衣機生產基地,開展為期3個月的新工作。后期,合肥伊利訂單高峰期已過,部分員工冗余,而合肥海爾滾筒洗衣機生產基地卻因為市場訂單的增加,出現了用工缺口。于是,雙方達成共享用工合作。
2020年4月26日,在“第13屆沈陽市中高級人才專場招聘會”現場招聘會上,沈陽共享用工服務平臺正式啟動。沈陽企業用工開啟了組團共享用工的新模式。平臺的創建按照“政府支持、企業互助、職工自愿、合作共贏”的原則,由公共人力資源服務機構與民營人力資源服務單位共同搭建,鼓勵和引導全市有用工余缺調劑需求的企業通過平臺發布信息,促進本市企業供需信息及時高質量對接。鼓勵有條件的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搭建跨區域對接平臺,供有跨區域調劑意愿的企業發布用工余缺調劑需求,促進人力資源由市內共享,實現跨省“共享”。
在2020年中央提出“穩就業”且“保就業”目標后,各地政府不斷將“共享員工”模式作為“保就業”的重要措施。2020年2月,廣東省東莞市人社局率先推出共享用工互助調劑模式,幫助企業余缺調劑、用工互助。2020年3月,安徽省人社廳發布《關于全面推進“共享員工”等用工余缺調劑工作的通知》,明確搭建省市兩級平臺,鼓勵和引導有用工余缺調劑需求的企業通過市級對接平臺發布調劑職工信息,促進本地企業供需信息及時對接。2020年4月,成都市人社局搭建的共享用工服務平臺上線,通過“線上+線下”模式,重點針對餐飲、酒店、旅游等行業和快遞、物流、商超等企業開展共享用工,通過余缺調劑著力解決“有人沒活干、有活缺人干”的問題。2020年12月,北京市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局發布《北京市共享用工指導和服務指引》。
盡管各地關于共享用工相關政策和扶持制度不斷完善,但作為特殊情況下偶然迸發的新生用工模式,共享用工模式仍潛藏著勞動者權益保障、勞動與勞務關系、用工法律風險等隱患和問題。
在共享用工模式中,勞動者與用人單位間的法律關系是固定且符合法律保護的。無論是企業互助的用工共享模式或共享用工單位與員工的兼職關系,勞動者與原用人單位之間的勞動合同都并未解除,原本的勞動關系依然存在,那么勞動者與共享用人單位之間無法建立法律意義上的勞動關系。2020年2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說明共享用工不改變原用人單位和勞動者之間的勞動關系,勞動者的工資報酬、社會保險等權益仍由原用人單位提供。但勞動者與共享用人單位間的法律關系則并未明確聲明,因此共享用工模式亟待法律層面進一步規定。
我國勞動法保護勞動關系中的勞動者,新型的共享用工模式可能會增加勞務提供者的風險,可能損害勞務提供者的權利。如果擴大勞動者范疇,勞動關系中會同時存在兩個完全不同的保護目標。
勞務派遣單位是依照國家法律及相關規定設立,須具備勞務派遣的基本資質要求,勞務派遣單位通過派遣員工盈利,勞動者向實際用人單位提供實際勞動,不向派遣單位提供實際勞動,勞動者和勞務派遣單位之間屬于間接雇傭關系。在共享用工模式中,原用人單位與勞動者之間為直接雇傭關系,原用人單位和共享用工單位均不是勞務派遣關系,不存在以此獲利的情形。
外包服務是由外部單位承擔發包方單位中的部分業務,發包方單位僅驗收外包業務成果。發包企業僅通過承包企業取得勞動收益,并不獲得勞動服務。業務外包實現的不是勞動力的轉移,而是勞動成果的轉移;發包方購買承包方的勞動成果,承包方出售其勞動產品。
綜述,勞務派遣和外包服務均不屬于共享用工的概念范疇,勞動關系與共享用工模式有一定關系也有本質不同,因此在原有勞動關系基礎上討論共享用工模式會進一步推進人力資源改革和勞動力配置。
黨中央于2020年7月在政治局會議上對當前我國所處的經濟形勢及歷史方位作出基本判斷,認為我國當前的經濟形勢仍不樂觀,并指出解決當前經濟發展中的問題要盡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發展的新格局。內循環重要在于就業和消費,而就業可以增加消費,消費可以促進就業,因此解決就業問題十分關鍵。
沈陽作為東北老工業基地中心,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至今始終保持在工業領域舉足輕重的地位。當然在下崗、老齡化、經濟轉型等方面面臨發展困境和束縛,但借助國家支持政策、優勢產業深化改革和供給側改革,以工業為支柱產業的沈陽乃至東北地區借助共享用工模式可以有效實現人力資源配置,將有機會實現經濟振興,同時借助我國現階段人工智能、5G通信、大數據等重點領域發力,東北地區在工業、農業、服務業和信息產業等全領域有機會實現增長。
共享用工模式將勞動力從人力富足行業轉向人力貧乏行業,不僅實現企業人力重組,也讓勞動者實現額外價值;將勞動力從淡季行業轉向旺季行業,不僅實現企業互助,也使勞動者通過跨行業勞動了解其他崗位職責。
我國疆土遼闊、南北氣候差異較大,北方冬季干燥寒冷。在冬季,大風、寒冷等自然氣候特性對部分建筑、制造、餐飲、交通運輸、計算機服務等行業有較大影響,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的加持下,相關行業出現失業人數增加、行業規模縮減、從業者收入不穩定等現象,進一步擴寬勞動者勞動機會、提升收入將會滿足大多數勞動者實際需求。
探索并實施共享用工模式對于季節差異、氣候差異明顯的沈陽地區將成為經濟轉型和發展的一種極大可能。因寒冷氣候原因,使傳統戶外旅游業(游覽)成為淡季,而冬季恰恰是東北地區反季旅游業的旺季,冰雪旅游、溫泉旅游成為本地和外地游客的喜愛項目,對傳統旅游業從業者進行崗前培訓,“共享”至冰雪旅游業,這種僅在北方地區能夠實現的同行業共享用工模式于旅游業淡季旺季時期統籌人力資源配置,不僅提高了勞動者的收入增加了勞動者的從業幸福感,也進一步促進旅游行業在新模式下良性發展。
90后和00后已經加入社會勞動者行列,無論全職或兼職崗位,年輕一代勞動者們的特點和性格已經逐漸被用人單位掌握,“希望被認可、做感興趣的事、在意領導的個人魅力、不喜歡復雜的流程和組織結構、缺乏團隊合作能力”等優勢和劣勢十分鮮明,原用人單位與共享用人單位經營均進行調整,尤其面向年輕勞動者的特性和性格,以更多的激勵和獎懲措施,抓住90后、00后勞動者的勞動優勢和性格特點,通過有效的員工管理手段和制度提升員工的奮斗能力和忠誠度,企業實現長久發展。當然,對于高校來說,要為在校生樹立正確的、可行的、優秀的勞動觀念,培養學生在校期間形成吃苦耐勞、勞動光榮的基本信念和價值觀。
當下,信息化平臺和大數據技術是解決各類商業化問題的有效途徑,大數據平臺不僅有數據支撐和數據分析,還有便捷、安全、一體化等優點。為解決行業和產業間勞動力供需不均衡、用工成本增長、突發事件導致用工短缺等問題,研究并應用共享用工平臺輔助沈陽經濟高質量發展。早在2020年4月,沈陽啟動共享用工平臺上線 (www.syrc.com.cn),旨在為企業和勞動者提供人才供需平臺。平臺只面向企業和勞動者,如若引入高校在校生,將在校生實習階段和畢業生就業階段提前引入共享用工系統,將對勞動力市場實現學歷和年齡結構完美補充。

圖1 沈陽市“共享用工”模式研究思路
構建匯集政府、企業、社會勞動者、高校學生等多方參與的共享用工大數據平臺,以信用管理、風險控制、大數據技術等推動共享用工模式的執行和監管。對共享用工大數據平臺試點運行,進行質量評價,以勞動者滿意度、企業滿意度、社會反響度等多角度對共享用工模式進行客觀評價,不斷推進共享用工模式的迭代、改進和自我完善。
構建符合沈陽經濟轉型和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符合沈陽本地行業和企業特點的、符合北方地區特殊行業用工需求的共享用工大數據平臺。達到多方共贏的目標。政府“贏利”就是地方經濟可持續健康發展和勞動者豐衣足食;企業“贏利”就是提升員工滿意度、提高企業知名度和經濟效益;高校“贏利”就是保證學生就業率和就業質量;勞動者“贏利”就是提升自身崗位能力、個人可持續發展能力和生活幸福感。
相關鏈接
沈陽位于中國東北地區南部,遼寧省中部,南連遼東半島,北依長白山麓,位處環渤海經濟圈之內,是環渤海地區與東北地區的重要結合部,位于北緯41°48′11.75″、東經123°25′31.18″之間,總面積1.286萬平方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