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建民(黎川縣農業農村局)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黎川農產品面臨“滯銷難賣”“信息不暢”等一系列問題。為改變這一狀況,去年以來,該縣以實施國家“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試點縣為契機,運用互聯網思維和渠道合力推動農產品出村進城,在促進農產品產銷銜接、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助力農民增收、鄉村振興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截至目前,黎川縣農業網店發展到169家,益農社網點92家,隨著電商服務全面覆蓋全縣所有鄉鎮,黎川縣八成山村“土貨”走進城里尋常百姓家,共銷售各類農副產品80多萬公斤,網絡零售額達1.9億元,同比增長31.7%,走出一條逆境下穩中向好的發展之路。
近年來,黎川縣不斷強化農產品品牌建設,突出發展精品農業,全力提升農產品品質,打造出一批批拿得出、叫得響、立得住的優質農產品品牌。該縣加快發展香榧、中藥材、烤煙、優質稻等特色產業;出口蔬菜基地等設施農業初具規模,首批3噸西紅柿搭乘中俄班列銷往俄羅斯;聚龍灣漁業、德勝果蔬、船屋白茶、五圓科農優質稻等五大產業園被評為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園;開展了“二品一標”認證工作,共獲得綠色農產品6個、有機農產品6個,“黎川草菇”“黎川白茶”等5個農產品通過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打造“聚龍灣”漁業、“船屋”白茶、“利康”食用菌、五圓科農“黎米”、“沁田”胭脂柚等自主品牌60多個,增強了山城農產品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影響力,進一步提高產品市場占有率。
以打造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為抓手,黎川縣全面啟動三級(縣、鄉、村)物流配送體系建設,打通農特產品上行的“最初一公里”,做到一頭連接農副產品,一頭連接銷售市場,精減農產品流通環節,暢通農產品流通渠道。該縣加快推進與阿里巴巴、京東、順豐等第三方電商和流通資源平臺合作,建立和完善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農產品銷售體系,打造農產品供應鏈指揮調度平臺,采取互聯網直播方式,不斷探索“互聯網+”現代農業發展模式,多維度、多層次推介全縣農特產品,進一步提升黎川縣農產品出村進城潛力。各電商直播團隊深入該縣各種植基地、扶貧工廠和古城景區,推動電商與特色產業深度融合,進一步拓展優勢農特產品網絡銷售渠道,僅“贛品網上行”農特產品電商直播活動,就吸引近5萬人在線直播觀看,銷售農特產品約3.5萬余元。目前,黎川黎米、洋芋粉絲、灌芯糖等一大批農產品正通過互聯網源源不斷銷往全國各地。
黎川縣大力發展縣級農產品電商運營服務中心,在利用全縣益農社網點銷售農產品的基礎上,打造“三系統一中心”平臺——生鮮農產品指揮調度系統、農產品檢測溯源系統、物流配送系統、縣級農產品數據分析中心,將互聯網融入農產品的生產、加工、物流配送等各個環節,有效降低生產端成本、穩定銷售價格、平穩供應市場。截至目前,該縣農產品電商運營服務中心利用“互聯網+”有效對接生產基地6個,購置配送車60多輛。同時,該縣借鑒“B2C+O2O”農產品生鮮配送電子商務模式,創建了“公司+基地+連鎖配送+直營店”的生鮮小區新零售模式,目前已建成農村、社區網點92家,通過直接與基地對接的銷售方式,為廣大農村種植戶、養殖戶提供了一條直接、便利的銷售渠道,為城市居民提供新鮮、優質、平價的生鮮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