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源 湖南智謀規劃工程設計咨詢有限責任公司
醴陵歷史街區位于古城南部,是建成區范圍內僅存成片的商業文化古街,故也稱醴陵南門歷史街區。歷史街區以中山南路為軸連接淥江古橋(全國文保單位),向東西兩廂外拓延展,面積約為6.8公頃。歷史街區內現存的中山南路、正興街、平等巷從風貌、尺度及走向均與歷史上的街巷保持高度一致。區位圖見圖1。

圖1 區位圖
2.1.1 區域交通
歷史街區現狀主要依托“兩縱兩橫”的車行干道路網結構,兩縱為南北走向的中山南路和寶塔路,兩橫為東西走向的濱河南路和體育路。形成多條人行的主要街巷,如正興街、清平街、平等巷等,淥江古橋為人行橋向南連接中山南路。現狀路網結合規劃中的仙岳山路等將進一步緩解與日俱增車行壓力。
2.1.2 街巷肌理
現存街道肌理較為明晰,中山南路作為該片區的主要交通干道貫穿始終,保持較好的軸線完整,延展了歷史街區整體氛圍,整體商業氛圍濃厚。主要街道肌理明晰,但巷道之間聯系不明確,街區內部巷道缺乏或缺乏連通度。街巷整體尺度適中,但臨時棚戶占道較為嚴重,使得原本適宜的街巷尺度略顯擁擠。街區內生活氣息濃郁,居民或駐足閑聊、或晾曬衣物、或門前撿菜,時而聽見兒童嬉戲打鬧,時而聽見挑擔小販吆喝,時而聽見摩托(單)車鳴笛提醒。“街道-巷子-庭院”之間缺乏有效的串聯,公共空間缺乏且疏于打理。
2.1.3 現狀建筑
現存歷史街區內保留各個時期特色建筑較多,特色建筑均沿街、巷為聯排而建,新建建筑整體仍然保留著順街而建的朝向,整體呈狹長形。中山南路中段、濱江南路、正興街南段,呈南北朝向;中山南路北段和南段、正興街北段,呈東西朝向;歷史街區東側新建建筑較多,均已改變原建筑的狹長結構,沿街巷而建或坐北向南或坐南朝北。歷史街區周邊其他地塊建筑,均沿街、巷道開門,建筑肌理呈圍合形態。
對建筑的風貌、建筑質量、建成年代及建筑層數進行分類評估。風貌大致分三類:傳統風貌,與傳統風貌相協調,與傳統風貌不協調,建筑風貌協調多集中在體育路以北的中山南路兩側。傳統建筑因年久失修,建筑質量不容樂觀,急需修繕、加固;新建建筑需進一步進行立面改造,使其風貌統一。建筑建成年代多集中新中國成立以后至九十年代之間,建國以前的建成房子較多地集中在體育路以北的中山南路兩側。建筑層數以一二層為主,局部有多層建筑。
歷史街區外圍交通正逐漸完善,將在有效緩解現狀的交通壓力;街區內部街巷由于私搭亂建嚴重,略顯擁擠,公共空間略有不足,街巷之間連通不夠順暢;建筑以沿街聯排為主,開間較窄進深很長,通風采光效果皆受影響;建筑風貌協調統一相對集中,傳統建筑質量良莠不齊,建成年代有明顯的時代特征。
綜上分析可知,醴陵歷史街區整體給人印象為“街巷尺度宜人,生活氣息濃郁”。存在以下三個問題應如何改善或解決:第一,避免大拆大建為前提,如何更為巧妙地組織交通;第二,現狀建筑密度大,如何有效地梳理街巷空間,使歷史街區重新煥發活力;第三,小尺度景觀如何營造,才能達到《醴陵狀元洲一江兩岸老城區改造與建設規劃設計》修建性詳細規劃方案所提出的“一江兩岸,瓷城古韻”的目標要求。
醴陵歷史街區作為該城市歷經千年發展演變的縮影,其改造應符合其自身文化脈絡的發展,遵循以人為本、還原歷史真實性、生態可持續發展等為理念;其改造原則應遵從我國著名學者阮儀三先生提出的“原真性、整體性、可讀性和可持續性”四大原則,同時應服從區域宏觀統籌原則,政府主導居民參與等為原則。
歷史街區的改造設計既不是純粹的文物保護,也不應是拆除重建,而是在保護真實歷史遺存的基礎上突出街區特色,注重人居環境改造,注重文化的傳承和延續。因此,基于對現場充分調研、分析的基礎上,遵循三大理念、堅持六大原則提出“微改造”的設計策略,讓城市留得下記憶、存得住鄉音、勾得起鄉愁。
醴陵歷史街區承載著這座城市的記憶,是這座城市發展的見證者,基于上位規劃的功能定位,采取“微改造”的設計策略;引導當地民眾積極參與,群力群策實現共建共享;在保留原有建筑肌理的基礎上進行改造,優化街區內部交通,整合庭院空間,整治街巷空間等;營造人性化、品質化的城市公共空間場地,將其改造設計目標定位為“梳理古城脈絡,煥發街區活力”。
歷史街區外圍交通正逐漸成形,街區內部主要梳理正興街和平等巷這兩天街巷。正興街北街濱河南路,東接中山南路,整體呈現“L”形,全長約150m,寬度約為3.5m,最窄處僅2.9m。為保護歷史街區原始風貌特征,建議正興街改為步行街。
平等巷北街濱河南路,南接中山南路,全長約120m,寬度4m~6m,最窄處4m,道路兩側臨時棚戶和一層樓雜屋較多,可進行梳理形成5m寬車行道。對極少數危房、臨時棚戶進行拆除,拉通正興街與清平街(美食街)之間的步行通道,使平等巷南北可通車,達到優化內部交通和加強與外圍交通聯系的目的。拆除房屋數量見表1。
充分將歷史建筑找出來、較好地留下來、巧妙地用起來、延續歷史脈絡、弘揚文化載體,使其重現興盛時期的輝煌。各年代建筑面形式不盡一致,充分尊重歷史,尋找歷史脈絡,保持風格多樣性,不強求統一風格,但需確保與鄰近建筑的協調性。對后續新建建筑加強建設引導與歷史街區整體風貌保持協調,展現古街的發展肌理。
以最小的拆遷量換取最大的空間效益。對庭院、街巷進行景觀提質,織補綠量,引導居民從事合理的商業經營,營造商業氛圍。拆除原塑料廠破舊廠房,梳理街區內部空間,形成公共庭院空間,改善周邊建筑通風采光的條件。庭院改造前后對比見圖2。

圖2 庭院改造前后對比
歷史街區的特色在其本身的文化特質,直觀反映出一座城市的歷史脈絡,見證了這座城市的社會、經濟、人文、地理的發展變遷。隨著當今社會經濟高速發展,城市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一個個歷史街區都面臨“拆”與“留”的現實課題。本文通過對區域交通的推導、對街區發展脈絡的梳理、對街巷空間的整合、對私家庭院的提質、對原著居民的引導,試圖從特色景觀改造角度,來探索歷史街區有機更新的課題研究。以實際問題為導向,努力平衡街區發展與歷史脈絡的關系,有效改善現狀居住環境,營造符合瓷城古韻的特色景觀,力求引導居民進行合理的經營業態順應當下的發展,尋求一種生態可持續發展的路徑。
歷史街區的改造與更新應尊重歷史,應統籌協調發展,應提高居住環境質量。在改造的同時應積極引導居民直接參與,對改造方案進行充分的科學論證,從全局出發有序推進改造時序,做到改造方案科學合理,建設有序推進,讓歷史街區在新的歷史時期重新煥發青春。以特色景觀營造的方式打造符合上位規劃、展示醴陵文化及傳統生活特色的歷史街區。統籌考慮優化街巷空間結構,打造特色鮮明的街區環境,使其朝著精致、綠色、和諧的發展方向,為提升街區魅力,實現居民生活品質的提高,為歷史街區的保護與更新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