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 郭巍
黨中央高度重視京津冀城市群高質量發展,京津冀協同發展已成為國家戰略。京津冀城市群包括北京、天津2個直轄市,河北的石家莊、張家口、秦皇島、唐山、滄州、邢臺、衡水、廊坊、承德、保定、邯鄲等11個地級市,以及定州、辛集2個省直管縣級市。近年來,京津冀城市群快速發展,2019年京津冀地區GDP比上年增長6.1%,占全國8.6%,人口比上年增長0.8%,城鎮化率為66.7%。京津冀作為國內具有代表意義的城市群,以打造世界級城市群為目標,測算和分析其綠色低碳發展水平,在當前“雙碳”愿景下,有望成為我國各城市群綠色低碳發展的樣板標桿。
綠色低碳是當前我國城市發展的重要導向,以效率、和諧、可持續為重點,促進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通過低碳理念重塑城市,將低碳思維融入到技術應用和城市的生產生活全過程,開展綠色能源、綠色產業、綠色交通、綠色建筑等創新轉型,切實減少碳排放,形成簡約的消費模式和生活方式,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1]。推進綠色低碳城市發展,符合經濟轉型、生態文明的客觀需求,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與區域發展、社會發展、資源與環境合理承載相協同。
目前,學界針對綠色低碳指標體系的測算已有一定基礎,主要包括綠色發展水平測算和低碳發展水平測算兩個方面。在綠色發展水平的測度方面,黃躍等人(2017)采用投影尋蹤模型綜合分析了中國城市群綠色發展時空特征及異質性[2];王佳璐(2021)運用熵值TOPSIS法從“綠色治理、綠色增長、綠色財富、綠色福利”四個角度構建黃河流域綠色發展評價體系[3]。張婕等人(2020)在PSR理論的基礎上,構建長三角城市群綠色發展水平評價體系,采用包含城市增長綠化度、綠色財富、綠色政策支撐度3個層次25個指標[4]。在低碳發展水平的測度方面,孫奇等人(2021)運用熵值-最優主客觀權重-改進的TOPSIS模型,針對我國2008—2017年的120個城市各城市的低碳發展績效指數進行了計算,并依據排名將其劃分為低碳發展城市、相對低碳發展城市、高碳發展城市和相對高碳發展城市[5];梁臻(2020)結合區域碳績效理論,從低碳經濟、低碳生活、生態環境三方面中共選取了 11個指標對陜西省低碳城市發展水平進行評價[6];李文平等人(2020)采用層次分析法(AHP),從經濟發展、資源環境、資源利用、社會保障4個維度33個指標構建江西省綠色低碳循環經濟評價體系,收集全省及其11個地級市2008-2017年10年數據,分析評價江西省近十年的綠色、低碳、循環經濟發展水平[7]。然而,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綠色或低碳單方面的分析,對于綠色低碳發展多區域多維度的綜合分析較少。
本文以京津冀城市群13個地級以上城市為研究對象,進行多區域多維度的綜合分析。結合文獻調研及專家訪談,合理選取評價指標,構建了綠色低碳發展評價指標體系,運用熵權-綜合評價法測算京津冀城市群綠色低碳發展水平,分析城市綠色低碳發展的制約以及驅動因素,以期為推動我國城市綠色低碳發展提供理論依據和參考。
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和相關文獻建立指標評價體系,從四個方面來構建準則層,并在其下設置了16個二級指標,如表1所示。
本文選取了2013-2019年京津冀城市群2個直轄市和11個地級市,共13個城市的面板數據進行分析,數據來源于《中國城市統計年鑒(2013—2019)》等,采用熵權-綜合評價法計算分析。部分缺失數據,參考相關文獻,以“均值法”及“外延法”補齊。關于統計分析,本文將每年13個城市的測評得分做平均,得出京津冀城市群近7年綠色低碳發展綜合水平得分(見圖1);通過每個城市近7年的得分來分析其動態變化情況(見圖2),并取每個城市7年的得分均值進行排序比較,分析其在該城市群的定位特征。

圖1 2013-2019年京津冀城市群綠色低碳發展綜合水平得分
從京津冀城市群整體看(見圖1),2013-2019年京津冀城市群綠色低碳發展水平呈整體逐年穩步上升的趨勢。在這個過程中,國家相繼出臺重要的規劃和政策對綠色低碳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國務院辦公廳印發《2014-2015年節能減排低碳發展行動方案》提出了對單位GDP能耗、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排放的控制要求。《“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強調應加強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加快補齊生態環境短板。具體來看,北京市會同七省區市及有關部委,成立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協作小組,空氣質量持續改善,推進京津風沙源治理、京冀生態水源保護林等任務落實,共筑綠色生態屏障;在水污染治理方面,共同完善水污染應急聯防聯控機制。根據《京津冀水污染突發事件聯防聯控機制合作協議》,京津冀三地輪值組織開展聯合突發水污染事件應急演練,為可能的突發環境事件處置奠定基礎。
從京津冀城市群各城市角度來看(見圖2),發現2013-2019年13個城市的綠色低碳發展綜合水平得分在0.4-0.9之間,綠色低碳發展水平截面差異明顯。其中,北京綜合水平得分最高(0.89),其次是秦皇島和承德市。石家莊市、廊坊市和唐山市得分為后三名,唐山(0.43)與其他城市差距較大。

圖2 2013-2019年京津冀城市群各城市綠色低碳發展綜合水平得分
不難看出,近年來北京高度重視城市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不斷優化空間結構和產業布局,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成為全國首個減量發展城市。同時,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截至2019年,其人均碳排放量約為6.9噸,第三產業增長值占GDP比重為84%,城市污水處理率為99%,生活垃圾處理率100%,經濟總量達到3.5萬億元。同時,北京通過實施新一輪百萬畝造林綠化工程,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和人均公園綠色面積兩個指標有明顯的增長,城鄉環境明顯改善。秦皇島作為國內著名的旅游港城,綠色低碳發展綜合水平得分在京津冀城市群排名第二,以第三產業為主,占GDP比重54.3%。截至2019年,森林覆蓋率達到60%,是國家著名的森林城市。
相比京津冀城市群其他城市,唐山的綠色低碳發展水平仍有一定差距(0.43),主要由于唐山仍承載了不少高耗能、高污染的產業,導致其在工業煙塵排放量、工業廢水排放量指標上數值相對較大。雖然,近些年來唐山也在戰略性新興產業、服務業等領域開始發力,空氣和水污染有所改善,但仍然未能改變以傳統資源型產業為主的發展特征。
本文以京津冀地區13個城市2013-2019年面板數據,進行時序和空間兩方面分析,測算該城市群綠色低碳發展綜合水平,并提出以下建議:
(1)以綠色低碳為導向,進一步推動區域協調發展。京津冀城市群要加快環境污染的聯防聯控機制構建,建立健全跨域統籌協調的工作模式,促進京津冀城市群生態系統修復、環境污染治理和綠色低碳發展的協同機制。京津冀應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建立健全綠色低碳發展考評機制,將綠色低碳理念融入各類發展政策。
(2)推動京津冀城市群內部綠色低碳發展。鍛造長板、補齊短板,針對指標得分高的城市,繼續推動產業向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轉型。充分發揮北京首都的政治、經濟中心的帶動作用,實現北京綠色低碳相關基礎設施在京津冀城市群資源共建共享。同時,針對指數得分較低的城市,充分考慮此類城市發展存在的后發優勢,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堅決遏制高能耗、高排放項目,努力推進津冀城市群綠色低碳進程齊防共管、共治共享。
(3)加大數字化等前沿技術在綠色低碳發展中的實踐探索。加大研發重視程度,在推動節能減排和污染防治的過程中,積極思考和運用數字化等先進技術,實現傳統模式的數字化革新與低碳綠色發展齊步走。鼓勵數字化龍頭企業積極探索不同應用場景的實踐應用,進一步拓寬數字化賦能綠色低碳市場。結合不同城市的發展特征,鼓勵形成多元化的發展樣板,借助數字化的技術優勢,探索各有特色的低碳路徑與模式。學習借鑒國際經驗,樹立國內外引領的典范。京津冀城市群應對照國際先進的大型城市群發展經驗,圍繞工業、建筑、交通等細分領域,探索實現國外優質經驗“引進來”,以期將京津冀城市群打造成在國內有引領作用、在國際有示范帶動作用的“中國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