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偉,閻明瀚,劉華俊,徐宇虹,江吉兵
(億緯鋰能股份有限公司,廣東惠州516000)
純電動汽車(EV)在行駛過程中能夠真正實現零排放,是綠色環保的交通工具,已成為我國發展新能源汽車的重要方向[1]。電動汽車行駛時用電能不用燃油,大量應用EV,可以減緩化石能源的消耗速度。
動力電池作為電動汽車核心部件之一,其性能直接影響電動汽車的行駛里程。鋰離子電池因其比能量高、循環壽命長、自放電率低和綠色無污染等優點[2],成為電動汽車的首選動力來源。然而,鋰離子電池在低溫環境下使用,能量和功率衰減嚴重。電動汽車“過冬”時,往往采取電加熱電池組方式[3-9]來維持適宜溫度,使電池組可以正常工作。但給電池組加熱時使用的是自身存儲的電能,當耗掉一部分電能后,會縮短電動汽車的續航里程。為了節能,冬季給電池包“穿衣”已成為必然趨勢。通過給電池包包覆保溫材料的方式,能夠有效地將低溫環境下電池使用時生成的熱量儲存起來,這樣,不用電加熱或短時加熱就能使電池維持在合適的溫度區間,提高電動汽車動力電池的性能和使用壽命[10-12]。
針對某款動力電池包,首先分析了其在低溫下的“痛點”和散熱路徑,在不降低模型精度基礎上,進行了內部保溫和外部保溫仿真設計和分析。以優化的內外保溫相結合的方案為藍本,進行了保溫性能仿真驗證。
圖1 為某預研動力電池包結構簡圖,主要由上蓋、模組、液冷板、導熱墊、箱體等組成。電池包由兩個1P23S 小模組和兩個1P32S 大模組組成,共包含110 顆電芯??紤]到電芯與液冷板之間存在接觸熱阻,在電芯與液冷板之間填充了導熱墊。液冷板通過與端板焊接,與模組形成一個整體。

圖1 電池包結構簡圖
本文提到的低溫“痛點”是指靠近端板位置的電芯由于受到端板傳熱的影響,溫度較其他位置電芯要低,是重點保溫部位。圖2 為保溫工況下電池包溫度分布云圖。仿真結果顯示,保溫工況下電池包的低溫“痛點”主要集中在靠近端板的位置,靠近端板位置的電芯溫度最低,這也是造成電池包整體溫差較大的主要原因。

圖2 保溫工況下電池包溫度分布
圖3 為靠近端板位置的電芯散熱路徑示意圖,傳熱(散熱)有三條路徑:

圖3 靠近端板位置的電芯散熱路徑示意圖
(1)熱量通過電芯大面傳遞給端板,其中一部分通過端板傳遞給電池箱體,另一部分通過端板傳遞給冷板,然后通過冷板傳遞給電池箱體,兩部分熱量均通過電池箱體散失到環境中;
(2)熱量通過電芯底面傳遞給冷板,其中一部分通過冷板傳遞給電池箱體,另一部分通過冷板傳遞給端板,然后通過端板傳遞給電池箱體,兩部分熱量均通過電池箱體散失到環境中;
(3)熱量通過箱內環境傳遞給上下箱體,然后通過上下箱體散失到環境中。
國家標準規定,將導熱系數不大于0.12 W/(m·K)的材料稱為保溫材料,而把導熱系數小于0.05 W/(m·K)的材料稱為高效保溫材料。保溫材料有隔熱棉、氣凝膠氈及真空隔熱板等,衡量一種保溫材料的好壞,并不能單獨考慮某一項指標,而應該考慮其綜合性能。
保溫材料選取的依據主要如下:
(1)選材:一般以有機材料為主,優選工程材料;
(2)導熱系數:對于保溫材料來說,導熱系數是評判保溫效果的關鍵因素,導熱系數越小,保溫性能越好,相應的成本也就越高;
(3)吸水率:吸水率是衡量保溫材料穩定性的一項重要指標,水對導熱系數的影響很大,液態水的導熱系數為0.58 W/(m·K),一旦保溫材料含了水,導熱系數急劇增大,將嚴重影響保溫效果;
(4)阻燃性:保溫材料的選取應滿足阻燃等級的要求。
動力電池系統中保溫材料按安裝位置來命名,可分為三大類:模組與箱體間的隔熱材料、電芯間的隔熱材料,以及箱體與空氣間的隔熱材料。表1 為常見的保溫材料導熱系數表。

表1 常見保溫材料的導熱系數
本文選取的保溫材料是丙烯酸樹脂涂料,導熱系數0.045 W/(m·K)。該材料成本比氣凝膠低。它可與膠粘劑一起通過專用設備噴涂,經自然干燥后形成具有一定強度和厚度的涂層。這個涂層不僅能隔熱保溫,還可保護電池箱體,減緩石擊破壞。它能夠有效阻斷熱傳導,有很好的保溫效果。
式(1)為傳熱計算公式,目的是通過理論計算初步評估保溫材料的效果。

式中:Q為傳遞的熱量,Wh;λ 為導熱系數,W/(m·K);Δθ 為電池包內外溫差,℃;A為下箱體外壁表面積,m2;t為時間,h;δ為保溫層厚度,mm。
假設環境溫度-20 ℃,電池包箱內溫度35 ℃,溫差Δθ=55 ℃,t=1 h,A=1.74 m2,δ=0.01 m,λ=0.045 W/(m·K)。
代入公式(1)得:

110 顆電芯的總質量m=110×2.72 kg=299.2 kg;
電芯比熱容C=1.088 kJ/(kg·K);
根據Q=CmΔθ,有:

隨著電池包內部溫度降低,電池包內外溫差Δθ 逐漸減小,熱量損失也隨之降低,電芯溫降速率減小,直至內外溫度達到平衡。
圖4所示電池包為實驗對象,進行低溫靜置實驗。采用的設備是廣州威德瑪生產的高低溫箱,規格型號:WTH150-40W4。

圖4 電池包低溫靜置實驗
測試方法如下:
(1)將電池包于25 ℃的環境中擱置,用上位機采集電芯的溫度信號,待采集到的電芯溫度達到(25±2)℃后,認為達到平衡狀態。
(2)將平衡狀態電池包放置在方形塑料支撐架上,然后置于-20 ℃的環境倉中,保溫12 h。
仿真模型與測試電池組的溫度傳感器的布點位置保持一致。
仿真計算時,設定電池包初始溫度為25 ℃,環境溫度為-20 ℃。模擬環境倉底部空調吹風,電池包上箱體外表面對流換熱系數5 W/(m2·K),下箱體外表面對流換熱系數為20 W/(m2·K)。
圖5 為電池包保溫12 h 的溫度分布云圖。從云圖上可以看出,位于電池包前端的兩個模組溫度最低,主要原因是此處兩個模組與箱內空氣換熱面積較大,熱量散失較快。

圖5 電池包溫度分布云圖(12 h)
圖6 為仿真與實驗最高和最低溫度監測點溫降曲線對比??梢钥闯觯罡邷囟缺O測點仿真與實驗相差不大,全過程最大誤差為3 ℃。最低溫度監測點仿真與實驗相差較大,全過程最大誤差為6 ℃。最低溫度監測點仿真與實驗誤差較大的原因分析:由圖4 的照片可以看到,電池包放置在方形塑料支撐架上,電池包前端懸空,受環境倉空調風的影響,電池包前端模組下方對流換熱系數較大,導致電池包最低溫度下降過快,造成了電池包最低溫度監測點仿真與實驗誤差較大。排除這一實驗環境因素,仿真模型精度較高,可進行保溫性能的優化設計。

圖6 仿真與實驗最高和最低溫度監測點溫降曲線
對電池包內部所做的保溫主要考慮兩條路徑:(1)端板與靠近端板的電芯之間;(2)端板與下箱體之間。表2 為電池包內部保溫方案匯總表。

表2 電池包內部保溫方案
方案N-C 和方案N-D 均在靠近電芯的端板面上噴涂了1 mm 厚的丙烯酸樹脂,二者的區別在于,方案N-C 是用1 mm厚環氧板將端板與箱體隔開,螺栓穿過環氧板與箱體鎖附,即依次將端板、環氧板、箱體用螺栓連接在一起。方案N-D是用厚度1 mm 的環氧板將端板與箱體完全隔開,螺栓不與箱體鎖附,是一種理想情況。
對電池包外部所做的保溫主要考慮電池包上蓋、箱體四周邊框,以及箱體底部。表3 為電池包外部保溫方案匯總表。

表3 電池包外部保溫方案
將保溫效果較好、可行性較高的內部和外部保溫措施相結合,分析對電池包保溫性能的影響。表4 為電池包內外保溫相結合的方案。

表4 電池包內外保溫相結合方案
方案NW-C 是在電池包組裝之前,在靠近電芯的端板面上噴涂了1 mm 厚度丙烯酸樹脂涂層,并且在箱體底部及四周邊框均噴涂了5 mm 厚丙烯酸樹脂,另外考慮了冷板與端板不焊接的情況。
設置電池包初始溫度為35 ℃,環境溫度為-20 ℃,上箱蓋外表面設置對流換熱系數5 W/(m2·K),下箱體外表面設置對流換熱系數為20 W/(m2·K)。
表5 為電池包主要零部件熱物性參數表,其中電芯導熱系數為各向異性,厚度方向導熱系數為1.4 W/(m·K),高度和寬度方向導熱系數均為15.6 W/(m·K)。

表5 主要零部件熱物性參數
圖7 為未采取任何保溫措施的電池包仿真結果。圖7(a)為電池包保溫4 h 后的溫度分布云圖,可以看出,大模組靠近端板的4 個電芯溫度最低,主要原因是端板與水冷板焊接,然后與箱體直接通過螺栓鎖附,靠近端板的電芯熱量很快通過箱體傳遞到外界環境中。保溫工況下,考慮了重力的影響,電池包內熱空氣向上流動,導致上層電芯溫度升高,進一步加大了上下層模組的溫差。另外,上層模組端板的熱量通過二層支架,傳遞給下層模組端板,也因此改善了下層模組靠近端板的電芯溫度。圖7(b)為電池包溫降曲線,以單個電芯的體平均溫度作為保溫評價的標準。保溫4 h 后,原始方案電池包最低溫度為-2.1 ℃,最大溫差為30.7 ℃。

圖7 未采取任何保溫措施的電池包仿真結果
表6 為電池包內部保溫方案結果匯總。圖8 為內部保溫的電池包溫降及溫差曲線(單電芯體平均溫度)。

圖8 內部保溫的電池包溫降及溫差曲線(單電芯體平均溫度)

表6 電池包內部保溫方案結果匯總
端板噴涂隔熱材料:
方案N-A,當端板噴涂1 mm 厚丙烯酸樹脂涂層時,保溫4 h 后電池包最低溫度為-0.6 ℃,較原始方案改善了1.5 ℃,最大溫差為28.38 ℃,較原始方案改善了2.32 ℃;
方案N-B,當端板噴涂3 mm 厚丙烯酸樹脂涂層時,保溫4 h 后電池包最低溫度為-0.14 ℃,較原始方案改善了1.96 ℃,最大溫差為28.44 ℃,較原始方案改善了2.26 ℃。
端板與箱體間采取隔熱措施:
方案N-C,端板噴涂1 mm 厚丙烯酸樹脂涂層。端板與箱體用厚度1 mm 環氧板隔開,由螺栓與箱體接觸。保溫4 h 后電池包最低溫度為-0.1 ℃,較原始方案改善了0.5 ℃,最大溫差為28.49 ℃,較原始方案改善了2.21 ℃;
方案N-D,在端板噴涂厚度為1 mm 丙烯酸樹脂涂層的基礎上,當端板與箱體用厚度1 mm 環氧板隔開,螺栓與箱體不接觸時,保溫4 h 后電池包最低溫度為4.78 ℃,較原始方案改善了5.38 ℃,最大溫差為23.94 ℃,較原始方案改善了6.76 ℃。
由此可見,當螺栓與箱體接觸時,對保溫效果的影響比較大。應考慮在螺栓與箱體間采取隔熱措施。
圖9、表7 為電池包外部保溫仿真結果。

表7 電池包外部保溫方案結果匯總

圖9 外部保溫的電池包溫降及溫差曲線(單電芯體平均溫度)
方案W-A,當電池包上蓋噴涂5 mm 厚丙烯酸樹脂涂層時,保溫4 h 后電池包最低溫度為-2.02 ℃,較原始方案改善了0.08 ℃,最大溫差為30.38 ℃,較原始方案改善了0.32 ℃。最低溫度和最大溫差均無明顯的改善,主要原因是靠近端板的電芯的熱量通過端板傳遞給箱體,然后通過箱體傳遞到外界環境中,對上蓋采取保溫措施并不能有效改善端板電芯的溫度。
方案W-B,當箱體底部噴涂5 mm 厚丙烯酸樹脂涂層時,保溫4 h 后電池包最低溫度為4.93 ℃,較原始方案改善了7.03 ℃,最大溫差為24.65 ℃,較原始方案改善了6.05 ℃。
方案W-C,箱體底部及四周邊框噴涂5 mm 厚丙烯酸樹脂涂層時,保溫4 h 后電池包最低溫度為5.56 ℃,較原始方案改善了7.66 ℃,最大溫差為23.28 ℃,較原始方案改善了7.42 ℃。
可見,外部保溫效果最好的位置是箱體底部,若箱體底部不做任何保溫措施,本文采取的各種內部保溫方案,均難以滿足對電池包保溫的要求。
圖10、表8 為電池包內外均采取保溫的仿真結果。

表8 電池包內外保溫方案相結合的結果匯總

圖10 內部和外部保溫的電池包溫降及溫差曲線(單電芯體平均溫度)
方案NW-A,在端板噴涂1 mm 厚丙烯酸樹脂的基礎上,箱體底部噴涂5 mm 厚丙烯酸樹脂,保溫4 h 后,電池包最低溫度為6.02 ℃,較原始方案改善了8.12 ℃,最大溫差為23.22 ℃,較原始方案改善了7.48 ℃。
方案NW-B,在端板噴涂1 mm 厚丙烯酸樹脂的基礎上,箱體底部及四周邊框噴涂5 mm 厚丙烯酸樹脂,保溫4 h 后電池包最低溫度為6.45 ℃,較原始方案改善了8.55 ℃,最大溫差為22.36 ℃,較原始方案改善了8.34℃。
方案NW-C,在端板噴涂1 mm 厚丙烯酸樹脂的基礎上,箱體底部及四周邊框噴涂5 mm 厚丙烯酸樹脂,且水冷板與端板不接觸,保溫4 h 后電池包最低溫度為9.28 ℃,較原始方案改善了11.38℃,最大溫差為20.32 ℃,較原始方案改善了10.38 ℃。
由此可見,水冷板與端板焊接對保溫性能有所影響。
(1)端板噴涂隔熱材料,能改善保溫效果。端板噴涂1 mm 厚丙烯酸樹脂,電池包最低溫度提高1.5 ℃,最大溫差降低2.32 ℃,厚度切換為3 mm 后,最低溫度和最大溫差改善空間不大。
(2)端板與箱體用1 mm 厚的環氧板完全隔開,電池包最低溫度提升5.38 ℃,最大溫差降低6.76 ℃。當端板與箱體通過螺栓鎖附時,電池包最低溫度提升0.5 ℃,最大溫差降低2.21 ℃,應在端板與箱體間采取隔熱措施。
(3)電池包上蓋和箱體四周邊框對保溫性能的影響較小,外部保溫效果最好的位置在箱體底部,箱體底部噴涂5 mm厚丙烯酸樹脂,電池包最低溫度提升7.03 ℃,最大溫差降低6.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