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慧 彭程

摘 要:國際生產折衷理論是研究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重要理論,鄧寧(John H.Dunning)在融合各學者對國際投資理論研究的基礎上形成了一個綜合的理論體系,它全面分析解釋了企業國際投資的決定因素、企業進行投資所采取的形式等方面的內容,是解釋跨國公司的形成與其國際直接投資行為產生的理論工具。通過追溯國際生產折衷理論的起源,理清其發展脈絡,發現其優勢所在,指出其存在的局限性,更深入地將國際生產折衷理論與其他理論結合起來,解釋現實生活中的國際商務活動現象,便可最終達到指導跨國公司國際直接投資行為的目的。
關鍵詞:國際生產折衷理論;國際直接投資理論;跨國公司
中圖分類號:F830.591?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1)30-0053-04
20世紀60年代,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和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的迅速擴張,學者們將研究視角聚集到解釋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行為的動機和影響因素上。在眾多關于國際直接投資的理論之中,英國雷丁大學著名學者Dunning提出了“國際生產折衷理論”,理論體系中的核心內容可以概括為“三大優勢”,即所有權優勢、內部化優勢和區位優勢。因此,本文從這三種優勢出發,對國際生產折衷理論的由來、優勢、局限、現階段的發展、在國際商務活動中的應用以及對我國跨國投資的啟示等方面進行探討。
一、國際生產折衷理論述要
國際生產折衷理論本質上是關于如何恰當地結合企業網絡派生能力和與母國交易成本、資源等內部優勢,以及利用東道國當地的地理位置、制度等區位優勢完成跨國投資的理論。這種分析架構為從不同視角研究國際商務活動的學者進行漸進式對話奠定了共同的基礎,使得不同研究渠道之間的交流日益增加,相互關聯。鄧寧將壟斷優勢理論、內部化理論和區位理論融合在一起,把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因素概括為三種優勢,認為企業只有同時具備這三種優勢時才會選擇跨國投資。
(一)所有權優勢
所有權優勢是指一國企業獨有的無形資產、規模經濟等方面的優勢。美國學者海默(Hymer,1960)運用壟斷優勢解釋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行為。此后在金德爾伯格等學者研究的基礎上,形成了系統的壟斷優勢理論。該理論認為,企業的壟斷優勢來自于產品要素市場的不完全,如企業所獨有的技術、資金、管理等方面的優勢,這些優勢使得企業在對外直接投資中能夠獲得較大的市場或形成規模經濟、降低成本。
(二)內部化優勢
內部化理論出現于20世紀70年代末,內部化優勢是指擁有所有權特定優勢的企業,為了避免外部市場不完善對企業的影響而將企業優勢保持在企業內部的能力。內部交易比非股權交易更節省交易成本,尤其是對于那些價值難以確定的技術和知識產品,而且內部化將交易活動的所有環節都納入企業統一管理,使企業的生產銷售和資源配置趨于穩定,使企業的所有權特定優勢得以充分發揮。黃紹鵬(2003)提到海默(1934—1974年)是內部化理論的先驅。在1968年發表的《大型跨國公司:對國際商務一體化的若干動機的分析》當中,海默基于科斯的思想,得出了與伯克萊和卡遜類似的結論。
(三)區位優勢
區位優勢是指某一地區在發展經濟方面客觀存在的有利條件或地理位置。區位優勢是由多種優勢共同決定的,同時區位優勢并不是靜態的,它會隨著時間和空間的變化而發展。崔敬(2012)認為,區位論的發展從古典區位論到新古典區位論,已經把對區位因子的觀察由微觀視角發展到宏觀視角,把區位因子與區域的,甚至全國或國際間的各種社會經濟因素聯系起來,來觀察區域的優勢、劣勢和區位因子作用。
二、國際生產折衷理論的局限
(一)所有權優勢的局限
首先,所有權優勢主要是解釋為什么會產生跨國公司,為什么會發生對外直接投資,而對跨國公司如何形成優勢和利用優勢并沒有給予很好的解釋,因此其分析是靜態的觀點(林季紅,2007)。其次,國際生產折衷理論在使用時,暗含的假設是所涉及的優勢越明顯,企業會越早進行對外直接投資。但是丁淑娟(2013)認為,按照實物期權理論,該結論有待商榷。因為傳統的實物期權理論認為,所有權優勢越獨特,則企業可等待的余地就越大,企業越可能延遲投資;企業的內部化優勢往往意味著投資的不可逆程度高,從而企業會延遲投資。從異質期權博弈理論出發,強優勢企業與弱優勢企業可以競相對外直接投資;甚至在合適的市場條件下,弱優勢企業先投資、強優勢企業等待是均衡局面。無論是傳統的實物期權理論,還是期權博弈理論,都對國際生產折衷理論構成了一定的挑戰。
(二)內部化優勢的局限
林季紅(2007)認為,Dunning的早期理論中首先關于內部化的解釋是狹義性的,即把內部化看作是企業內部使用其已有的所有權要素的一種方式,沒有考慮到如何利用已有的所有權優勢通過內部市場更好地服務于價值增值活動。其次,該理論忽略了管理者對國際市場中企業行為的影響,把跨國公司當作是一個面對外部環境被動的反應者。最后,林季紅(2007)認為,內部化理論和國際生產折衷理論最初都沒有解釋合作的模式,而后來他們將戰略聯盟和合資企業也歸入內部化的做法則是不恰當的。唐彬、唐小明(2011)認為,OLI范式應該擴展為OLIM范式,將戰略聯盟形式納入內部化優勢范疇不妥,而是應將企業經營方式的優勢作為所有權優勢、內部化優勢、區位優勢外的第四類優勢,以形成OLIM范式。
(三)區位優勢的局限
國際生產折衷理論應更多地考慮區位和制度因素對跨國公司經營戰略的影響。東道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會對跨國公司的經營產生影響(林季紅,2007)。
(四)國際生產折衷理論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