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白
余巷村位于上興鎮南段,曹山省級旅游度假區的腹地,歷朝歷代都說這里是一塊風光秀麗、資源豐富、人杰地靈的好地方。但是前幾年發展的步子總是邁不開,生活的飯碗沒有多少好滋味。這幾年,在上級黨委、政府的關心下,曹山省級旅游度假區成功創建,傳統的農村吹起了一股生態的新風,老百姓端起了生態碗。依托現有的優勢資源,大膽創新發展,生態碗里的“生態飯”越吃越香,成了全鎮率先實現高質量鄉村振興的示范點。
如何快速地讓老百姓富起來,這是余巷村兩委一直思考的問題。首先,是在傳統優勢上做文章,城里有城里的靚麗,鄉村也有鄉村的閃光。比如在余巷村,山芋、油桃、茶葉是傳統的農作物,并且已經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在保證質量和產量的前提下,鼓勵村民擴大種植規模,借助鎮里的電子商務站,暢通銷售渠道,并積極開展農產品深加工。一個簡單的山芋,今天已經開發出山芋飲品、山芋甜品、山芋干制品等多個品種,并打算推出山芋衍生出的粗纖維化妝品等,市場前景十分廣闊。其次,以全域旅游推進年為契機,通過招引旅游項目,科學規劃,精細實施,發展好鄉村旅游。2018年成功簽約牛馬塘景區開發項目。該項目以山水田園和鄉村生活為載體,以鄉村民宿、田園體驗和文創活動為紐帶,打造集特色農業、田園生活、客家民宿文化于一體的具有傳統意蘊的山村居所。該項目于2019年4月10日正式對外運營,帶動周邊30余名村民就近就業,并且隨著項目的實施,進一步提升了曹山旅游的品質,讓老百姓真正享受到發展旅游業帶來的利好。
如何讓村莊美起來,這是余巷村的第二張牌。老百姓生活好了,對生活環境的要求自然也就高了,但幾千年的農村養成了固有的生活習慣,加之基礎設施比較薄弱,“土菜很好吃,環境實在差”,成了外來旅游者的一句口頭禪。為此,他們借力溧陽深化全國文明城市建設的契機,村“兩委”班子一方面挨家挨戶給群眾宣傳保護環境的重要性,請環境專家講環境污染的危害,讓干部群眾感到坐不住;另一方面,多次到一些發達鄉鎮參觀,學習生態發展的好經驗,向干部群眾展示優美生態的遠景,讓他們覺得等不起。一個坐不住,一個等不起,美化鄉村的行動就迅速拉開序幕。經過幾年的努力,目前全村已經實現了水泥道路村村通,區域供水的二三級管網鋪設全覆蓋。同時,加大對生活垃圾、黑臭水體的集中整治力度,新建垃圾亭20個,聘請保潔員20余名,河塘清淤 6個,新改建公廁16個,新鋪污水管網 8公里。實實在在的投入,產生了實實在在的改變。自己住在村里覺得舒服了,外面的人來玩也舒服了。一個舒服的環境產生了實在的效益,鄉村旅游收入眼見著往上躥。
如何讓文化活起來,這是余巷村人花心思最多的地方。這里歷史文化悠久,但用心保護、流傳下來的的卻很少,基本上還停留在老百姓口口相傳的模式。文化是民族傳承的血脈,留住了文化,土里土氣的農家樂才能提檔升級,鄉村振興的路才能行穩致遠。說干就干,立即組織力量對村里現有的傳統文化進行逐一排查,整理歸檔,并聘請了專業的團隊,挖掘文化內涵。結合曹山花居文旅項目,保護和開發并存,努力打造文化精品。此外,他們還想方設法盤活村級文化廣場、文化活動室、百姓議事堂、道德講堂和鄉村廣播室等載體平臺,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普及,提升老百姓的思想道德水平。村里開展了“文明戶”“高品質農家示范戶”“好鄰里”“好人榜”等創建活動,傳承尊老愛幼、和睦團結的村風家訓。籌建以傳統農耕和手工藝技術為特色的村史館,集中展示余巷村濃厚的文化底蘊和特色。
生態碗里的味道,有富裕起來的豐滿,有山水秀美環境整潔的愜意,還有代代相傳的鄉音沁心的那一點點柔軟的優雅和歡樂。這樣的碗端在手里,那種幸福感是穩穩當當的,踏踏實實的,有滋有味的。
(責任編輯 姚定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