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簡介】
楊英杰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文史教研部副主任、教授。著有《金融發展中的中國貨幣需求研究》、《改革為什么這么難》,主編有《包容性增長與中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共反腐為什么能》、《新常態下的“心常態”》等,主持參與國家社科基金及省部級課題多項,在海內外發表論文文章近300篇。
2021年是第七屆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周期的第一年,也是全國文明典范城市創建的開局之年。全國文明典范城市是一座城市綜合實力、形象魅力、發展活力、治理能力的集中體現,創建文明典范城市更是習近平總書記精神文明建設系列重要論述的具體踐行。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一系列關于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論述,立意深遠、內涵豐富,不斷開拓中國共產黨關于精神文明建設的新視野、新境界、新思路,為推動以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為其具體彰顯的文明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了強大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指引。
“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改革開放之初,我們黨就創造性地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戰略任務,確立了“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戰略方針。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強調,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物質財富要極大豐富,精神財富也要極大豐富。我們要繼續鍥而不舍、一以貫之抓好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為全國各族人民不斷前進提供堅強的思想保證、強大的精神力量、豐潤的道德滋養。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國穩定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由總體上實現小康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換而言之,伴隨著物質文明的日益進步,人民群眾對精神文明的更高需求愈發強烈。亦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只有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都搞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才能順利向前推進。
“政治生態也要山清水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好各方面工作,必須有一個良好政治生態。政治生態污濁,從政環境就惡劣;政治生態清明,從政環境就優良。”“自然生態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態也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態清明,是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前提。
習近平總書記十分強調政治生態建設要立足社會環境,植根生活沃土,強調黨組織要走進現實社會生活,走進廣大人民群眾;并且號召廣大黨員干部,充分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同時要求運用科學的體制機制,捋順政治生態主體之間的關系,還要營造積極健康的文化環境,以此保持政治生態系統的良性運轉。不難看出,精神文明建設在某種意義上與政治生態建設于內涵方面高度重合。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要管黨絲毫不能松懈,從嚴治黨一刻不能放松。”“一個地方要實現政通人和、安定有序,必須有良好政治生態。”強化黨的建設,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同時也為精神文明建設的全方位提質增效提供了強大的政治保障。
文化自信是精神文明建設的底色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旗幟鮮明地提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這一重大時代命題。“兩個結合”的提法,出現于黨的文獻中尚屬首次。不難看出,“文化”一詞在習近平總書記心目中分量之重。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共識、匯聚力量,用優秀文化產品振奮人心、鼓舞士氣,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人民提供豐潤的道德滋養,提高精神文明建設水平。
對文化的強調,也體現在習近平總書記對城市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要求之中。他曾經指出,“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城市文化是城市現代化的根基,是城市的氣質、是城市的靈魂。”“文化”是“文明”的內核,提升城市文化品格是創建文明城市活動的重要抓手。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正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底蘊所在。持續的精神文明建設通過致力于國民的思想道德修養、科學教育文化的培育,為傳播我國的優秀文化提供了平臺,為文化強國提供了思想保證和智力支持。
以社會和諧穩定推動精神文明建設上臺階
2003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作出了“發揮八個方面的優勢”、“推進八個方面的舉措”的決策部署,簡稱“八八戰略”。
緊緊圍繞“八八戰略”,浙江省委專門出臺建設“平安浙江”的相關決定。“平安浙江”中的“平安”涵蓋了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各方面寬領域、大范圍、多層面的廣義“平安”,其宗旨在于創造一個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切實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努力實現經濟更加發展、政治更加穩定、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安康。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所以必須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增強社會創造活力,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國家長治久安。”精神文明建設與社會和諧穩定相輔相成,精神文明建設是社會和諧穩定的軟件基礎,社會和諧穩定則是精神文明建設的硬件保障。
生態文明建設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這是值得我們自豪和驕傲的。同時,我們在快速發展中也積累了大量生態環境問題,成為明顯的短板,成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成為影響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變量。
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臺實施,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人民群眾的獲得感顯著增強。生態文明建設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同每個人息息相關,每個人都應該做踐行者、推動者。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強化公民環境意識,推動形成節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良好風尚。
全國文明城市是對一個城市文明創建工作成效的最高評價,是反映一個城市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綜合發展成果的最高榮譽,全國文明典范城市是文明城市的標桿。我們必須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精神文明建設的系列重要論述,全面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全國文明典范城市創建過程中深思之、篤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