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由全國工業統計學教學研究會、中國科技新聞學會大數據與科技傳播專業委員會、北京大數據協會、北京應用統計學會聯合編寫的《中國城市產業創新指數》正式發布。
《中國城市產業創新指數》是國內首個以企業為創新主體的產業科技創新評價指標體系,它對于各級地方政府更好地掌握轄區內產業主體創新情況,理清為企業創新活動服務的著力點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中國城市產業創新指數》以中國大數據網為發布平臺。中國大數據網是為貫徹落實國家大數據發展戰略,促進我國大數據與科技傳播應用發展,推動大數據與科技傳播應用人才成長,聚合產業資源,助力科技信息更高效傳播而組建的大型科技信息類網站,是中國科技新聞學會主辦的大數據與科技傳播專業委員會官方工作平臺,內容涵蓋了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5G技術與區塊鏈等領域。《中國城市產業創新指數》將以半年為周期在中國大數據網發布。中國大數據網將以發布的指數為基礎,根據各級政府產業政策制定需要和各地產業發展需要推出多樣、細化的區域和行業發展指數,并持續組織行業交流活動,幫助各個城市匯集企業、人才、技術、資本等資源,不斷推動城市產業科技創新活動向縱深發展。
8月16日,從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獲悉,該臺撫仙湖太陽觀測與研究基地研究人員,利用一米新真空太陽望遠鏡,以及太陽動力學觀測站的數據,探討了太陽活動區浮現過程的物理本質。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期刊《天文學與天體物理》上。
太陽活動區主要由強磁場組成,蘊含了巨大的磁場能量,也是太陽耀斑、日冕物質拋射、暗條爆發的主要發生區域。這些活動區中的磁場基本都是從光球底部浮現出來的,新浮現的磁場攜帶著各種光球底部的信息。深入對其研究,不僅有助于理解活動區形成和磁場起源,而且對太陽爆發活動同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太陽活動區蘊含了巨大的磁場能量
有數值模擬研究表明,由于受太陽內部密度分層的影響,只有強扭纏的磁通量管才能浮現到太陽表面,而弱磁場的磁通量管難以浮現出來。但有研究者則持不同看法。針對這個問題,云南天文臺科研人員探究了一個發生在2018年8月24日至25日的反黑爾極性規律的活動區的浮現過程。
通過計算這個浮現活動區的各種演化參數和磁場參數,他們發現活動區的極性分離主要在經度方向、平均無力因子一直為正。更為重要的,通過兩種不同的辦法,得到浮現活動區在浮現過程中具有很弱的扭纏性,據此認為扭纏性弱的磁通量管同樣也可以從光球底部浮現出來,從而形成所觀測到的活動區。
8月15日,從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獲悉,基于我國第一顆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中國碳衛星的大氣二氧化碳含量觀測數據,該所研究人員利用先進的碳通量計算系統,獲取了中國碳衛星首個全球碳通量數據集。
通過大氣二氧化碳濃度觀測溯源碳排放的方法,被認為是評估溫室氣體減排成果的有效方法。大氣二氧化碳濃度測量法依賴于觀測和模擬。在觀測方面,衛星遙感由于特殊的觀測地點和方式,可以在二氧化碳全球觀測中發揮較大作用,特別是在全球覆蓋高分辨率的觀測上,能夠做到看得廣、看得清;而模擬則主要是通過大氣輸送模型,利用高性能計算機,模擬出大氣二氧化碳傳輸過程和每一個時刻、每一個地方大氣二氧化碳的含量。
2016年12月22日,中國碳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基地成功發射升空并在軌運行,成為國際第三顆溫室氣體衛星,其目標是實現對全球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的高精度監測,為碳排放科學研究提供衛星資料。將碳同化系統與全球化學輸送模式相結合,成功同化衛星觀測數值與模擬數值,我國科研人員得到了最接近真實情況的數值。研究結果表明,與先驗通量相比,不確定度減少了30%~50%。更重要的是,利用中國碳衛星觀測資料,科研人員估算了2017年5月至2018年4月共12個月的全球陸地碳凈通量。估算結果與利用日本GOSAT衛星和美國OCO-2衛星資料的估算結果大體一致。這表明我國首顆碳衛星具有了全球碳通量監測的能力。未來,我國將以碳衛星的研究成果為基礎,研發新一代的溫室氣體監測衛星,服務于全球和我國雙碳目標的實現。

黎曼猜想是千禧年七大難題之一
近日,我國科研人員基于金剛石固態單自旋體系在室溫大氣環境下實現了突破標準量子極限的磁測量,成果日前發表在《科學進展》上。
測量是人類認知自然的重要手段,很多測量行為都受到一個叫作標準量子極限的限制,但這并非最本質的極限。在過去幾十年里,離子阱、原子系綜、光子等很多體系都已經展示了突破標準量子極限的能力,其中一些已應用于光鐘和引力波探測等領域。
近期發展起來的固態單自旋體系——金剛石中的氮-空位色心(NV色心),得益于固態晶格的保護,其可以很好地在室溫大氣環境下工作。然而,固態晶格在保護N V色心的同時,其本身相較于真空也是一種更復雜、混亂的環境。這使得確定性地制備自旋純態、高保真度的自旋操控等都變得十分困難,因此盡管在該體系上有一些與標準量子極限相關的工作,但突破標準量子極限仍未實現。
為了突破標準量子極限,研究人員綜合發展了一系列技術。根據這些技術,他們在基于N V色心的固態自旋體系中成功地突破了標準量子極限。其中,在真實噪聲環境下,利用雙量子比特和三量子比特對相位的測量,其靈敏度分別突破了標準量子極限1.79dB和2.77dB;利用雙量子比特對真實磁場的測量,其靈敏度突破了標準量子極限0.87d B。這一成果所采用的技術有很多實際的應用,對于N V色心在生命科學、凝聚態物理等領域的應用有重要推動作用,有助于新現象新規律的發現。
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在基于離子阱系統尋找黎曼函數零點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他們成功在實驗上測量到黎曼函數的前80個零點,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NPJ量子信息》上。
黎曼猜想是千禧年七大難題之一,雖然數學家們對其孜孜以求,但至今該猜想仍然懸而未決。在所有可能的解決方案中,一個非常有趣的想法是希爾伯特-波利亞猜想,它認為存在一個量子系統,其哈密頓量的本征值與黎曼函數的零點對應。很多物理學家被這個猜想所吸引,并發現了許多有潛力的靜態哈密頓量。但是這些靜態哈密頓量難以在實驗上實現。
研究團隊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一種準靜態哈密頓量方法。通過設計一種驅動函數周期性地驅動量子比特,能夠實現量子態的準靜態演化,使得當系統的準能量等于黎曼函數零點時,該量子系統在整數周期節點保持不變,即發生相干隧穿抑制。科研人員在自主研發的囚禁離子阱中率先實現了該方案。得益于該離子阱系統的長相干時間,研究團隊實現了30個周期的高保真度驅動,并測量到了黎曼函數的前80個零點,比該領域此前的工作提升了近兩個量級。
該實驗結果對于人們研究希爾伯特-波利亞猜想,并深入理解黎曼猜想與量子系統的聯系提供了重要的實驗依據。審稿人高度評價:“實現該方案需要高度的實驗獨創性,理論和實驗描述得很清晰,得到的黎曼零點數量大而且準確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