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祥琬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員
我國提出了碳達峰、碳中和的“雙碳”目標。我認為,“雙碳”目標是走向未來能源的兩個里程碑,且“雙碳”目標是有機聯系的。碳達峰不是沖高峰,也不是攀高峰,而是要瞄準碳中和的目標來實現碳達峰,可以說是碳中和的一個基礎和條件。
實現“雙碳”目標對現在的中國來說仍有很大困難。比如我國現在產業偏重、能源偏煤、效率偏低,對高碳發展的路徑依賴慣性比較大。如果能夠克服這樣幾個短板,國家就能進步,這是很顯然的。
在我看來,節能、提效,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戰略之首。綠色低碳的首要是節能、提效,這也是保障我們國家能源供需安全、保障國家環境安全和氣候變化安全的必然要求。
同時,碳中和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我國提出“雙碳”目標,是要開創一條兼具成本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路徑,是與實現國家第二個百年目標同步的、經濟社會低碳轉型、深刻進步的里程碑。
實現碳中和呼喚重大創新。例如,我國提出要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縱向源網荷儲一體化,橫向多能互補。可再生能源比例高了,就要增強電力系統的靈活性。這對物理儲能、化學電池儲能、火電調節、需求側響應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都需要加大科技創新突破核心關鍵技術。此外,可再生能源設備需要多種新材料、新礦物。而新能源技術的創新開發能力和對新能源關鍵礦物質的掌控及新材料的科學創新能力,是實現能源低碳轉型的關鍵。

鐘南山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醫學科學院學部委員
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賦能了醫療、健康、公共衛生領域,推動了全球醫學基礎研究、臨床應用研究以及藥物器械的研發,進一步提升了人類對疾病的認知和理解。
當前,全球健康面臨著重大挑戰:一方面,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帶來生活方式的改變,以及人口老化的日益加劇,疾病譜發生了變化,慢性的、非傳染性疾病的負擔日益加重了,要占到80%以上;而2020年以來,新冠病毒感染在全球的蔓延,也對人類社會發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考驗,國際社會需要聯合起來,守望相助,風雨同舟,匯集各方面的力量,共同來應對這場全球公共衛生危機。另一方面,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蓬勃興起,并且迅速地向醫療健康等行業滲透和融合,從而掀起了新一輪產業革命,也給各國的經濟發展、社會治理、人民生活帶來了重大的、深遠的影響。
在不斷創新努力下,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聯合中國科學院、天鵬計算機等科研機構和AI企業,共同打造了人工智能呼吸健康大數據的云平臺。除此之外,我們還建立了全球疫情控制的趨勢預測,AI新冠肺炎的影像識別,AI肺功能管理和質控的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術平臺,從臨床醫療、科研教學、衛生防疫等方面,加快提升了健康資源供給的質量,對醫療衛生管理和服務的新模式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未來,我們還應繼續攜起手來,共同捍衛全球人民的身體健康,共同構建人類衛生健康的共同體。

吳有生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我國“船舶智能化”的根本目的不是追求“無人”,而是提高船舶航行運營的安全可靠性、經濟環保性。
根據目前我國智能船舶技術發展狀況,我認為要重點攻克三大方向的難題。
首先,為了提高安全可靠性及環保性,必須全面提升船舶八大功能系統的智能化水平,包括智能海洋運載裝備中智能航行操控、能源與動力系統智能管理、輔機安全運行智能監控、全船安全監控、節能環保智能監控、震動噪聲的智能監控、貨物信息智能管理、一體化信息綜合系統8個方面。
其次,扎實發展智能船舶基礎技術,切實彌補在物理、化學、生物量感知基礎元器件技術,船用觀通導航設備核心部件技術,有線和無線精細控制基礎配套件方面的短板。
最后,要強化基礎條件建設,建立在接口、網絡與通信的法律法規等智能裝備信息的交互統一;提升岸海鏈路、船舶數據、控制系統的網絡安全防護法規;建設“智能技術試驗船”,增強實用化考核驗證條件。
在我看來,中國海洋裝備技術發展與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將分為兩個部分。
一個是變“注重造軀體”為“注重造內臟與神經系統”,以“智能技術”推動“動力、配套與信息裝備技術”更新換代,提升航行運營的安全可靠性和經濟環保性。另一個是把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技術結合起來,加快發展中國船舶制造技術,使生產效率趕上世界先進水平,助力全球“碳中和”達標。

侯增謙
中國科學院院士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黨組成員
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成功化解了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等風險,創造了前所未有的“中國奇跡”。系統梳理中國以往所取得的經濟發展成就并有效應對新時代高質量發展所面臨的國內外挑戰,迫切需要對中國經濟發展規律進行深刻揭示和系統總結,并在此基礎上提煉關鍵科學問題,開展多學科、大交叉、新范式的研究,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有效的、基于科學理性分析的堅實支撐。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黨組的領導和指示下,管理科學部2020年9月在北京召開第257期“雙清論壇”,旨在進一步深入探索“中國經濟發展規律與理論研究關鍵科學問題”,以期提出未來5~10年中國經濟科學基礎研究的主攻方向。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同時也是實施“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開局之年,新時代圍繞“中國經濟發展典型事實與核心規律”“中國經濟發展理論創新與體系構建”“中國經濟發展理論應用與政策實踐”3個方向開展跨學科、新范式的深入研究與前瞻布局,顯得尤為迫切。
為推動中國經濟科學領域的學術交流和思想碰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中國科學基金》編輯部會同管理科學部特別籌劃“中國經濟發展規律與理論研究關鍵科學問題”專題,希望通過中國經濟發展規律的深入研究,講好中國經濟發展奇跡的故事,總結原創性經濟理論,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助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