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紅英
(武平縣城廂鎮鄉村振興服務中心,福建龍巖 364300)
武平縣是福建省糧食主產縣,2020 年水稻播種面積23 246.7 hm2,產量15.04 萬噸。多年來,武平縣優質稻所占比例較小,引進推廣綜合農藝性狀好、生育期適中、產量高、品質優且抗性好的品種,加快優質稻推廣步伐。內6 優7075 是福建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內江雜交水稻科技開發中心、福建省福瑞華安科技有限公司用內香6A 為母本、福恢7075 為父本雜交配組選育而成的秈型三系雜交稻新品種[1],于2018 年通過福建省農作物品種審定(閩審稻201800017)[2],米質達部頒二等優質食用稻品種標準。福建省喜浪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大米加工企業)2019—2020 年引進內6 優7075 在武平縣城廂鎮東崗村、象洞鎮官坑村進行試種、示范,綜合表現出農藝性狀好、生育期適中、產量高、品質優且抗性好等特點[3]。通過兩年的生產實踐,初步總結該品種的高產栽培技術,為今后武平縣推廣種植雜交水稻新品種內6 優7075 提供理論依據。
2019 年,福建省喜浪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引進內6 優7075 在武平縣城廂鎮東崗村陳榮元、朱迪虹戶作小面積煙后稻試種0.35 hm2,每公頃產量8 624.7 kg,比對照宜優673 增產6.99%。2020 年,該品種在武平縣城廂鎮東崗村、象洞鎮官坑村作煙后稻進行示范種植,示范面積56.53 hm2,經現場測產,每公頃平均產量8 502.5 kg,比對照宜優673 增產5.36%。示范種植結果表明,內6優7075 在武平縣作煙后稻種植具有較好豐產性、穩產性。
1.2.1 生育期
內6 優7075 水稻品種2019 年6 月12 日在城廂鎮東崗村播種,7 月3 日插秧,9 月2 日始穗,9 月6 日齊穗,10 月13 日成熟,全生育期124 d,比對照宜優673 遲熟1 d(見表1)。

表1 品種生育期及特征特性
1.2.2 農藝性狀
群體整齊,分蘗力較強,穗大粒多,后期轉色好,植株較高,千粒質量較重,2019 年在城廂鎮東崗村試種株高為122.1 cm,穗長26.7 cm,每公頃效穗數196.5 萬穗,每穗總粒數174.1 粒,結實率86.8%,千粒質量30.7 g(見表2)。

表2 品種經濟性狀
1.2.3 抗性
2019—2020 年在武平縣試種示范,在有打藥預防的情況下,未發生葉瘟和穗瘟,而對照品種宜優673 表現出不同程度葉瘟和穗瘟。
前作是烤煙(煙后稻),根據茬口和秧齡等情況,適時早播早插,在6 月上中旬播種;雙晚稻根據安全齊穗期要求、茬口、區域等情況確定具體播期,一般在6月中旬播種,確保在9 月20 日前安全齊穗。
選擇排灌方便、肥力中上田塊作秧田,采取濕潤育秧,秧齡26~30 d。播種前曬種1~2 d,以提高發芽率和發芽勢。種子消毒可從以下兩種方法中任選一種。1)咪鮮胺浸種:稻種先用大量清水洗種3 次,后用清水浸8 h,換水2~3 次,每次通氣15 min,然后洗凈用25%咪鮮胺2 500 倍液浸種8~12 h,撈起濾干(不必淘洗)直接催芽。2)強氯精浸種:稻種先用大量清水洗種3 次,用清水浸種12 h,需換水3~4 次,每次通氣15 min,后用強氯精300 倍液浸種12 h,撈起洗凈后催芽。播種量一般為每公頃秧田150 kg 左右,大田用種量一般在每公頃1.25 kg,播種時應稀播勻播。秧田施足基肥,每公頃施45%復合肥300 kg,二葉一心期施斷奶肥,每公頃施用尿素75 kg,移栽前5 d 施送嫁肥,每公頃施用尿素75~120 kg。秧苗一葉一心期噴15%多效唑可濕性粉劑300 mg·kg-1,促進秧苗分蘗和控制秧苗瘋長。在秧苗三葉一心期和移栽前各噴藥防治稻飛虱一次,防止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和鋸齒葉矮縮病的發生。
該品種分蘗力較強,應適期移栽,合理密植,以利秧苗早生快發,提高成穗率。密植規格宜選擇20 cm×23.3 cm 或26.6 cm×16.7 cm,叢插2 粒谷,確保每叢5 個以上莖蘗,每公頃基本苗達82.5 萬~93 萬苗,為建立高產群體結構打下良好基礎。
采取“下足基肥,早施追肥,巧施穗粒肥”的施肥措施,達到“保穗數、促大穗、攻結實、爭粒重”的效果。下足基肥,整地時每公頃施用15~18 t 腐熟豬牛糞、45%復合肥450~600 kg;早施追肥,促進低節位分蘗早生快長,爭取足穗大穗,插后5~7 d每公頃施用尿素150 kg、氯化鉀75 kg;巧施穗肥,在幼穗分化2~3 期,每公頃施用尿素45 kg、氯化鉀45 kg,促進穗大粒多,提高結實率和千粒質量;葉面追肥,在破口期每公頃用磷酸二氫鉀1.8 kg 兌水900 kg 噴霧,以提高結實率、千粒質量。
采取薄水勤灌、適時露田,以利于微生物活動,加快肥料分解,減少病蟲害發生,達到以氣養根、以根促苗的目的。科學管水,淺水插秧后寸水護苗3~4 d促返青,分蘗期淺水促蘗,插后25~30 d 根據大田生長苗情及時排水烤田,控制無效分蘗,增加群體通透性;蠟熟期后干濕交替養根保葉,延長冠層功能葉壽命,壯稈增粒重,收割前5~7 d 落干,不宜過早斷水,避免斷水過早而影響產量和米質[4]。
采用農業防治為主、藥劑防治為輔的病蟲害防治策略綜合防治病蟲害[5]。在做好健身栽培的基礎上,加強田間檢查和預測預報,抓住病蟲防治適期,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對癥下藥,確保防治效果。重點做好二化螟、卷葉螟、稻飛虱、稻瘟病、紋枯病、細條病和稻曲病等病蟲害的防治工作[5]。二化螟、卷葉螟每公頃可選用20%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300 mL 或5%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微乳劑375 mL 兌水60 kg 噴霧;稻飛虱每公頃可選用25%吡蚜酮可濕性粉劑450 g 或25%噻蟲嗪水分散粒劑60 g 或50%烯啶蟲胺水分散粒劑60 g兌水60 kg 噴霧。稻瘟病每公頃可選用20%三環唑可濕性粉劑1 500 g 或20%稻瘟酰胺懸浮劑1 050 mL 或40%稻瘟靈乳油1 500 mL 兌水60 kg 噴霧。紋枯病每公頃可選用30%苯甲丙環唑乳油300 mL 或5%已唑醇懸浮劑1 500 mL 或5%井岡霉素水劑3 750 mL 兌水60 kg 噴霧。細條病每公頃可選用50%氯溴異氰尿酸可溶性粉劑750 g或20%噻菌銅懸浮劑2 250 mL 或1.2%辛菌胺醋酸鹽水劑2 250 mL 兌水60 kg 噴霧。稻曲病每公頃可選用30%苯甲丙環唑乳油300 mL 或12.5%氟環唑懸浮劑750 mL或10%已唑醇懸浮劑750 mL 兌水60 kg 噴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