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菲,鄧方貴
(1.綿竹市獼猴桃現代農業園區,四川德陽 618200;2.綿竹市遵道鎮貴菲家庭農場,四川德陽 618200)
獼猴桃潰瘍病是獼猴桃生產上的毀滅性病害[1],四川省是獼猴桃種植大省,以種植紅心獼猴桃為主[2],近幾年潰瘍病在各個獼猴桃種植區都有發生[3],綿竹市沿山區種植的紅陽、Hott16A 等中華系品種為高感品種[4-5],潰瘍病在各園區內的發生也越來越嚴重,嚴重影響產業發展。避雨栽培為近年在獼猴桃潰瘍病防控上的主推技術之一[1,3],為產業發展需求,綿竹市農業農村局引進避雨栽培模式以防控潰瘍病害,為掌握綿竹區域內避雨栽培對潰瘍病害的防控效果,特在沿山潰瘍病發生嚴重的園區進行小面積試點,并對潰瘍發生情況進行全程調查統計,以便科學評估防控效果及核算投入產出比,為下一步更大范圍推廣及完善綿竹當地潰瘍病科學防控技術體系奠定基礎。
綿竹市遵道鎮貴菲家庭農場,果園地址為綿竹市九龍鎮棚花村3 組,地理方位東經104°7′20″,北緯31°23′15″,海拔661 m;建園時間為2013 年,面積1.33 hm2,果園土質為水稻田粘土。栽培品種為東紅和紅陽,株行距2 m×4 m,果園種苗均來源于同一苗木公司。選用的果園在調查開始前已經有較為嚴重的獼猴桃潰瘍病發生。
于2020 年2 月在果園完成0.33 hm2簡易避雨大棚的搭建工作。避雨大棚為寬廂簡易棚,棚間連體,棚區結構一體,棚間自留30 cm 排水間隙。大棚框架結構由立柱支撐、弧形拱頂通過垂直連接桿連接,下沿排水線使用厚卡膜槽與立柱連接固定呈整體。大棚跨度寬8 m、棚高3 m,大棚骨架使用承插式連接,地基預埋件與立柱插接再使用鉚釘釘牢,如圖1 所示。其余未搭建大棚區域為露天栽培管理。棚內外日常管理除水分管理外,基本一致。

圖1 簡易避雨大棚結構圖(mm)
1.3.1 枝干潰瘍感病情況
2021 年2—5 月,每隔7 d 調查一次大棚內外東紅樹體主干情況。5 月10 日統計枝條發病情況。調查占比為全園總株數的25%,即每4 行抽查1 行。
潰瘍支干發病率=枝干發生潰瘍病害的株數/調查總株數×100
1.3.2 葉潰瘍感病情況
2021 年6 月10 日進行葉潰瘍調查工作。每株樹在東南西北4 個方向各調查1 枝春梢,每枝春梢調查基部5片葉片,棚內外各調查10 株東紅、10 株紅陽及10 株實生苗樹體,記錄每片葉片的病情級數,計算病情指數。
病葉分級方法:0級,無病;1級,每葉有病斑1~5個;3 級,每葉有病斑6~10 個;5 級,每葉有病斑11~15個;7 級,每葉有病斑16~20 個;9 級,每葉有病斑21個以上[6]。
葉片感病株率=葉片感染潰瘍病植株的株數/調查總株數×100
葉片感病率=感染潰瘍病葉片數/調查總葉數×100
病情指數=∑[(各級病葉數×相應的級數值)]×100/(調查總葉數×9)
1.3.3 數據處理
使用Excel 進行數據統計及制圖。
由圖2 可知,大棚內外春季東紅主干潰瘍病發病率發生動態。2 月初,棚內外主干發病率相差不大;從2 月下旬開始,棚內外潰瘍發病率差距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增大,在3 月下旬,兩者相差達到最大22.04%。

圖2 大棚內外東紅主干潰瘍病發生動態
由圖3 可知,大棚內外各個品種的葉潰瘍發病情況。在棚外,各個品種葉潰瘍發生率均值為53.17%,而棚內僅為3.83%;葉潰瘍發病株率棚外均值為100%,而棚內僅為20%;葉潰瘍病情指數棚外均值為36.37,而棚內僅為2.43。

圖3 大棚內外各品種葉潰瘍發生情況
試驗調查統計,綿竹地區搭建簡易避雨大棚1 年后,紅心獼猴桃的主干潰瘍、枝蔓及葉潰瘍發病情況都有十分明顯的下降趨勢。與棚外同期相比,棚內主干潰瘍病發病率下降20.04 個百分點,枝蔓潰瘍發病率下降30.22個百分點,葉潰瘍發病率下降49.34 個百分點,葉潰瘍病株率下降80 個百分點,葉潰瘍發病指數下降33.94。這和涂美艷等在對都江堰紅陽獼猴桃的潰瘍病防控中的結果吻合:在避雨栽培模式下紅陽獼猴桃潰瘍病病情指數顯著降低[7]。
在綿竹市農業農村局的指導下,示范區搭建的簡易避雨大棚成本每667 m2在1.8 萬元左右,使用壽命保守估計8~10 年;在搭建1 年后,棚內獼猴桃667 m2產量已恢復至1.5 t,棚外獼猴桃產量基本為0,按市場價12元/kg計,大棚成本在2 年即可回收,投入產出比良好,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