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風
詩常與美為伴,偉大的詩歌不僅包含著美,還擁有豐厚的哲學積淀。好詩總是藝術性和哲學性共存。那么,怎么會有這樣的詩呢?今天我就帶大家看一看,令人新奇而富有哲學美的數學詩。
這一天,我在社交媒體上看到一位奇特詩人布賴恩·比爾斯頓的一組詩,詩看起來像是一組精心挑選的字詞,但又有著某種規律。據說,這是一首斐波那契體詩。
什么是斐波那契體詩?這就要從數學上著名的斐波那契數列說起。在數學上,斐波那契數列是意大利人斐波那契研究的一個數列,相信大家一定在小學或是初中的課本上接觸過。他描述兔子生長的數目時,做了如下的假定:第一個月初有一對剛誕生的兔子,剛誕生的兔子在第二個月不會生育,從第三個月開始它們每月都可以生育,每月每對可生育的兔子會誕生下一對新兔子,兔子永不死去。通過一系列數學公式推算到最后,我們得到一個數列——1,1,2,3,5,8,13,21,34,55,89,144……利用這個數列創作的詩的每一行字數正好與這個數列相同。于是,我們就稱其為“斐波那契體詩”,簡稱“斐詩”。
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這首令人驚奇的“斐詩”,為了更直觀閱讀,此處展示的是詩的漢語版本:
《擁擠的字詞》
作者:布賴恩·比爾斯頓
我
在
紙上
寫首詩
它每行變長
字數是前兩行的和
我開始擔心按此規則不停地寫
您將看到一首迅速耗盡紙張的斐波那契體的詩章
…………
事實上, 在寫這個詩體時,中文比英文有得天獨厚的優越性。因為英文的每個字的長短不同,而且英文的句子不容易斷句成行,這些用中文就可以輕易做到。當然,所有的斐波那契體詩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沒有結尾。正如比爾斯頓所說,你需要擔心的是紙張不夠空間。
了解過斐波那契體詩之后,我們再來看一首比爾斯頓其他的數學詩。詩體是個維恩圖,我們就稱為維恩體吧,也挺有意思。
維恩圖也稱文氏圖或韋恩圖,是在集合論數學分支中用以表示集合的一種草圖。最簡單的是兩個集合構成的維恩圖。舉個簡單的例子,集合A可以表示所有數學家的全體,集合B可以表示所有哲學家的全體,那么它們交疊的區域交集C,即包含所有既是數學家又是哲學家的那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