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度教學要求教師明確在核心素養目標下“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以及“教得怎么樣”等問題。本文以高三一輪復習課《中國古代的科技》為例,結合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高三一輪復習的能力要求,分別從教學目標的制定、教學手段的選擇、解題規律的探討、教學評價的設置四方面進行深度教學嘗試的闡述。
關鍵詞:深度教學 高三 一輪復習
深度教學要求教師把學生作為教學和促進的對象,幫助學生學會學習,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標。要深入開展深度教學,教師需要進一步明確在核心素養目標下“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以及“教得怎么樣”等問題。需要將教學指向學生的深度學習,使學生能夠做到對學習內容進行質疑辨析,對學習內容進行有機整合。
一、課前預設,明確師生教學的目標和任務
制定高三歷史課的教學目標,首先要明確考情與教情,必修一第一單元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使古代科技有了強大的政權作為支撐。必修二第一單元中國古代農耕經濟的發達為古代科技提供物質基礎。這就要求學生能分析古代科技發展的原因。中國古代科技的發展受到時代的影響,也深刻地影響到其他領域,傳到歐洲以后對西方社會產生深遠影響,加速了社會轉型的步伐。明清以后中國科技受到政治經濟因素的阻礙,沒有產生像西方那樣的近代自然科學,這就需要學生進行中外對比,理解古代中國社會中導致近代科技落后于西方的因素。
第二,教學目標的預設需要立足于學生的學情。這就要求學生把知識點串聯起來聯系記憶。必修三是思想史,教科書的編寫把政治經濟思想割裂,學生在理解時往往難以整合,而思想史往往比較抽象,學生的分析思維比較薄弱,中外對比的不熟悉也成為掌握本考點的阻力。根據考情教情以及學生的學情分析制定了教學目標:1.展示中國古代科技的思維導圖,了解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成就。2.通過史料分析科學發展的特點和原因。3.通過史料探究把握中國古代科技對古代中國以及西方近代產生的影響。
二、精選手段,滲透歷史學科的學科核心素養
(一)創設情境導入,培養家國情懷素養
教師指出:中醫藥作為我國傳統科技,在古代直到今天仍然熠熠生輝。同樣,古代的許多科技成就也使我們中國人所引以為榮這樣的情境創設與學生課前自主復習梳理知識考點時整理出的中國古代領先世界的科技成就相呼應,能激發學生作為中國人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心,培養家國情懷素養。
(二)展示思維導圖,培養時空觀念素養
思維導圖的制作有利于學生對其所思考的問題進行全方位和系統的描述與分析,有助于學生對紛繁復雜的歷史知識進行深刻的和富有創造性的思考,從而有利于史實的記憶和把握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系。學生制作好思維導圖后,通過小組之間的分享和互相指出優點以及不足之處,通過小組評價不斷完善。這樣學生的基礎知識在動手制作和小組分享中能得到夯實。
(三)精選閱讀材料,滲透史料實證素養
在突破重難點中國古代科技的影響時,教師選取了材料:黎澤潮、溫娟《明清圖書出版特征及促銷藝術》介紹的“明清時期是我國古代圖書出版史上的全盛時期”的表現和中世紀時歐洲的由手抄向印刷的轉變的史料,讓學生做出分析和判斷,以印刷術為小切口,分析歸納出四大發明對中國古代的社會以及西方近代社會所產生的巨大推動作用。通過史料,學生們有了抓手,理解中國古代科技在時代背景的影響下的發展以及對社會產生的重大推動力。
(四)聯系史實本質,培養唯物史觀素養
教師把唯物史觀的相關原理告訴學生,作為學生思考的引領。本課學習中學生通過大量史實的掌握與時代背景的分析,以及從材料中得出古代科技對中國古代和西方近代社會的影響后教師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這些歷史現象體現唯物史觀哪些原理?學生不難得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生產力這一唯物史觀的原理。
三、課堂探究,師生共同探討高考的解題規律
(一)進行考情分析,明晰高考要求
學生明確高考的要求,還要看往年高考的考查方向與考查頻率。古代中國的科技這一考點在過往的高考命題中,集中于考查中國科技的特點、原因和影響。因此教師在設置教學目標和了解教學重難點的時候也會重點參考考情,同時必須提供給學生以作參考,讓他們也明晰該考點高考試題的考查角度,以便于有針對性的備考。
(二)運用概念教學,強化階段特征
教師在講授明清時期中國古代科技的發展時,展示岳麓版教材的一段文字,引出“西學東漸”這一概念。然后引用林延清《試論明清之際中西文化交流的分期、特點和歷史作用》中對這一概念的闡述,要求學生從材料中闡述的內容中找出與這個概念相關的時間、定義、表現、手段、影響,全方位地把握這個概念,讓學生通過對“西學東漸”概念的把握從而進一步了解明清時期中國科技的背景之一是中外交流的頻繁。
(三)通過角度分析,滲透答題方法
隨著教師對高考試題的研究,發現高考題的考查是有規律可循的。而發現和應用規律這一過程,教師應創設情境讓學生去完成。如引導學生探討宋代科技的特點,教師打出表格類題目,引導學生進行縱橫比較,合并同類的角度。教師傾聽學生的發言,提醒學生注意歷史語言的使用,幫助學生總結“概括”特點類的題目常用的方法。在突破重難點一分析影響古代科技的原因時,教師讓學生結合史實利用圖示歸納明代影響科技發展的因素。從而得出求答原因的歷史模板。這樣,學生就能掌握相應的解題方法,逐步明確高考歷史的能力要求。
四、教學檢測,教師設定出有梯度的教學評價
深度學習是一種自我導向型的學習,強調學習者通過對自己學習的過程和結果的自我評價。通過自我評價,學生檢測自身的學習效果,判斷是否能達到深度學習的要求。需要注意的是,學生取得的每一個微小的進步,教師都需要給予學生充分的肯定,以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把深度教學進行下去。課上評價教師主要通過學生舉手發言和提問發言,掌握學生即時的學習反饋。課后教師設置了選擇題,稍基礎的材料題還有開放性試題三種題目讓學生進行練習。前兩種題目主要是檢測學生的基礎是否過關,分別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描述和闡釋事物的能力,開放性試題要求學生運用論證和探討問題的能力,結合自身的思維加工進行答案呈現,答案不唯一。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答題情況進行教學難度的調節等。
新課標引領下的教學改革浪潮讓深度教學成為大勢所趨,教師應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不斷學習,不斷嘗試,不斷反思,使自己在深度教學的道路中不斷成長。
【作者簡介】
姓名:黎綺云 出生年月:1982年5月 性別:女 民族:漢
籍貫:廣東廣州 職務/職稱:教師/中級 學歷:大學本科
研究方向:歷史教學 單位信息(單位全名):廣州市第一中學
所在省市 : 廣東省廣州市 郵編 : 510163
廣州市第一中學 歷史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