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臺
摘要:近年來互聯網發展速度之迅,而隨著發展應運而生的是新經濟形式的興起,而網絡游戲的迅猛發展也造就了虛擬財產的產生。虛擬財產漸漸融入人們的生活,甚至占據了重要地位。廣大的游戲玩家對虛擬財產的保護意識愈發強強烈,櫛比鱗次的侵害虛擬財產的事件表現出了保護虛擬財產的必要性與侵犯虛擬財產的社會危害性,但在現行刑法中還不能夠規制侵害虛擬財產的行為。面對侵害虛擬財產的事件逐年增加的情況,刑法如何保護網絡游戲中的虛擬財產已然成為了社會各方各屆共同關注的重要課題。因此本文闡述了網絡游戲中的虛擬財產的概念和特征,借鑒對比國內外有關網絡游戲中虛擬財產的案件或者實踐經驗,確立侵害網絡游戲中虛擬財產的屬性,填補保護虛擬財產的立法途徑和建議。
關鍵詞:網絡游戲;虛擬財產;法律屬性;刑法保護
隨著網絡科技的疾迅發展,讓虛實世界之間的間隔越來越小。美國著名學者阿爾溫·托夫勒曾說到:“電腦網絡的建立與普及將徹底地改變人類生存及生活方式,而控制與掌握網絡的人就是人類未來生活的主宰。誰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網絡,誰就擁有了整個世界。”正如阿爾溫·托夫勒所言,虛擬世界作為另一個空間,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占據了愈發重要的地位。在數字化與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我國網絡游戲產業蒸蒸日上,在2020年,國內網絡游戲產值達到了2786.87億元,較2019年增加了478.1億元,同比增長20.71%,繼續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同時,網絡游戲用戶人數也繼續增長,規模達到了6.65億,同比增長3.7%。
2020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我們已經走過了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到達了最高層的自我實現需求。網絡游戲作為新興的文化娛樂和消費方式備受廣大民眾青睞,網絡游戲產業在今后的國內生產總值和第三產業中所占比重也將逐年提升。但是隨著網絡游戲應運而生的虛擬財產的保護問題亦成為社會群眾所討論的熱點。很多游戲玩家在游戲過程中由于不法行為的侵犯導致其虛擬財產的丟失或損毀遭受了嚴重的經濟損失和心理創傷但卻由于缺乏刑法保護的無能為力,而對此缺少懲罰機制,犯罪分子更加肆無忌憚。為了保護網絡游戲中的虛擬財產明確和完善相關刑事立法已成燃眉之急。
一、網絡游戲中虛擬財產的概述
(一)網絡游戲中虛擬財產的概念
現今,關于虛擬財產的具體定義,學界還沒有明確統一的說法,大體上可分為廣義與狹義兩類觀點。廣義的觀點來說,處于互聯網之中,通過數據化的形式,可以被人們所掌握與支配,附有一定價值而且可以為人們帶精神或者財產上的滿足的網絡虛擬產品均可被以為是虛擬財產。從具體來說,廣義的虛擬財產包括了賦有財產價值的ID名稱、虛擬貨幣、個人賬號等產品。狹義的觀點來說,虛擬財產單單指各種網絡游戲中的虛擬財產,被游戲玩家所能支配的資源,例如,網絡游戲賬號、游戲裝備、游戲練度、在特定游戲中使用具有商品流通價值的貨幣等。本文討論的問題也是圍繞狹義的定義所展開。
(二)網絡游戲中虛擬財產的特征
1、網絡游戲中的虛擬財產具有虛實結合性
網絡世界的構成建立于現實中,網絡世界的內容表現形式是虛擬的,但其所表達的內容又是客觀存在的,同時虛擬財產的產生也不能脫離網絡游戲與現實進而獨立存在。當網絡游戲中的虛擬財產與現實中的利益接軌時,虛擬財產就實現了虛實之間的轉換。
2、網絡游戲中的虛擬財產具有價值性
虛擬財產具有使用價值網絡游戲中的玩家在游戲過程中付出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為了達到一定的練度或者裝備一些玩家不惜投入了大量的金錢。網絡游戲已然成為了人們閑暇時間進行的娛樂活動,游戲中的虛擬財產也給玩家帶來了愉悅之情和擁有財產的成就感。虛擬財產也具有交換價值,當部分玩家由于某種原因不再玩游戲時,其賬號可以通過交易的形式出售,由此可見,網絡游戲中的虛擬財產具有了財產的價值屬性。同時游戲也催生了很多關于游戲的附屬職業,比較典型的就是游戲代練師,人們可以通過游戲的過程中賺取金錢。
3、網絡游戲中的虛擬財產具有合法性
網絡游戲中的虛擬財產必須經過合法的途徑獲得才得以受到法律的保護。使用腳本、外掛或者其他非法方式獲得的虛擬財產不能被法律所保護,因為它們的使用打破了市場的規則,對其他玩家造成了不良影響是被法律所禁止的。
4、網絡游戲中的虛擬財產具有受限性
網絡游戲中虛擬財產脫離了網絡游戲的平臺就是不復存在的了。游戲中的裝備是在網絡游戲服務器中的數字拼合而成。一旦這些數據永久消失,虛擬財產也將隨之不見。網絡游戲的運營時間也是有期限的,每一款游戲都不會永遠的運行下去。網絡游戲的虛擬財產只存在游戲的運營過程中,如果游戲的運營商停止了游戲運營,玩家也沒有辦法繼續在該游戲中活動,其擁有的虛擬財產也隨著游戲運營的終止而消失。例如騰訊游戲QQ音速在2006年公測,在2019年12月31日正式停止游戲運營。
二、國內外關于網絡游戲中的虛擬財產保護的刑法規定
網絡時代的快速運轉的帶動了線上經濟的發展,網絡游戲中虛擬財產也擁有了更高的現實利益,以至于侵害虛擬財產的犯罪行為愈演愈烈,虛擬財產的保護問題已引起了很多國家(地區)高度重視。
(一)國外關于網絡游戲中的虛擬財產保護的刑法規定
在英國、美國、德國等國家把網絡游戲中的虛擬財產歸入計算機信息數據,將非法侵害計算機信息數據安全的行為單列出來進行評價,創設一個獨立的法條。例如,英國規定:“任何人如用計算機執行功能,意圖在未授權下獲得計算機保存的資料數據,即是犯罪。”美國聯邦刑法典規定的一類計算機犯罪類型為通過非法使用或者以欺詐為目的的合法使用,進而獲利五千美元以上非法利益或者使他人蒙受五千美元以上之損失,意為明知有欺騙意圖而非法變賣未獲授權下取用計算機的密碼或類似資料,即是犯罪。大陸法系的德國也在刑法典第十五章侵害私人生活和秘密罪的第二百零二條規定:“非法為自己或他人探知不屬于自己的資料的,處三年以下自由刑或罰金。”上述的法文規定并沒有討論虛擬財產屬不屬于財產,也沒有對傳統的財產型犯罪的調整對象產生爭議。
在網絡游戲產業發達的韓國,其在最初立法時不承認虛擬財產的財產性禁止了網絡游戲中虛擬財產交易的合法性,可是這項措施非但沒有引領網絡游戲的更好發展,反而滋生了黑灰產業以及大量的財產糾紛。韓國的立法機關不得以重新看待虛擬財產的性質,最終明確了其合法性和財產性。韓國法律明確了網絡游戲中的虛擬財產具有獨立的財產價值,運營商為游戲玩家提供了虛擬財產的安放之地,沒有權利不經玩家允許自行改刪玩家所養成的虛擬財產。如果人們的虛擬財產遭到了嚴重的侵害,則可參照刑法關于侵犯財產罪的規定對不法侵害者追究刑事責任。
(二)國內關于網絡游戲中的虛擬財產保護的刑法規定
在香港地區,2002年一名16歲的游戲玩家因自己在游戲里歷盡千辛萬苦練成的“武器”被不法分子盜走內心痛苦萬分而跳樓自殺。這個案件引發了人們對網絡游戲中虛擬財產的保護問題的深廣討論和重視。香港的警方判斷網絡游戲世界里的武器已經能夠轉變為有價值地位的事物。警方對外宣稱如果用偷盜的非法手段盜取的游戲武器,不論金額大小,均屬于違法行為,經定罪最高可被判處有期徒刑五年至十年。在法條中也有體現例如在香港刑事罪行條例中第二百章第一百六十一條,有以不誠信意圖盜取電腦信息而使其本人獲益或引致使他人蒙受損害的,最高刑罰可判監禁五年。第二百零一章第十七條規定,通過欺騙手法取得財產的,最高刑罰可判監禁十年。再者,根據電訊條例第二十七條規定,任何人明知卻在未獲授權下取用不屬于自己計算機所保有的任何程序或數據,即屬違法,最高可罰款兩萬元。對于盜竊他人網上游戲ID或虛擬武器的,也隸屬刑事案件。
在臺灣地區,其在早期1997年就開始研究關于網絡游戲虛擬財產的保護立法問題,并在同年新修訂的刑法修正案中在盜竊罪的章節內增加了電磁記錄的說法表示虛擬財產并稱之為動產。在2001年,臺灣地區對虛擬財產做出了更深一步的解釋,認為網絡游戲中的賬號、角色及裝備,均是電磁記錄的方式,保存在游戲的總服務器中,玩家對自己的游戲賬號和賬號內的角色和裝備等電磁記錄享有支配處分權,這種權利與現實中的財產權并無二致,因此網絡游戲的賬號、角色及裝備也屬于刑法中盜竊或詐騙罪所保護的客體。這時虛擬財產的法律屬性得以確定,可是在臺灣的學術界之中對電磁記錄應不應為動產的討論爭議依然在進行。在2002年刑法修正案刪除了電磁記錄的規定同時也刪除了其為動產的認定。在2003年再次修訂刑法,細分了妨害計算機使用罪,對侵犯虛擬財產行為也在該罪下解釋,具體在三百五十八條:“無故輸入他人賬號密碼、破解使用電腦的保護措施或利用電腦系統的漏洞,而入侵他人的電腦或其相關設備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留或并處以十萬元以下罰金。和第三百五十九 條:“無故取得、刪除或變更他人電腦或其相關設備的電磁紀錄,致發生損害于公眾或他人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處或并科處二十萬元以下的罰金。
在中國大陸地區,我們在網絡與計算機領域的法規范體系也在不斷更新填補,從1997年《刑法》中涉及計算機、網絡犯罪的第二百八十五條非法侵入計算機信息系統罪、第二百八十六條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以及第二百八十七條利用計算機實施的相關犯罪,到《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管理暫行規定實施辦法》,以及2000年的《關于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等等,都在懲戒與預防網絡計算機犯罪中發揮了重大作用。但是在我國的現行《刑法》中對侵害網絡游戲中的虛擬財產犯罪尚未有明確的法律規定,當玩家的虛擬財產受到侵害時無法及時有效的維護自身合法利益,同時司法機關在實踐過程中由于沒有明文規定而無從下手時常造成案件難以處理的窘困之境,外界對虛擬財產保護問題的呼聲也越來越高。
三、網絡游戲中虛擬財產刑法保護的對策及建議
我國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實施,其中第一百二十七條對虛擬財產的規定:法律對數據、網絡虛擬財產的保護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盡管民法典中關于虛擬財產的只有這么簡短的一句話,但是其所表達的意思非同小可。民法典做的這條規定標志著網絡虛擬財產以及數據的財產屬性,我國邁出了虛擬財產保護的第一大步,填補了長期以來我國法律關于虛擬財產保護問題上的空缺。在刑法中的虛擬財產的保護的道路上既要保持刑法的穩定性也要順應時代的發展變換適時跟進前行。
(一)運用司法解釋使網絡游戲中虛擬財產的保護有法可依
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八十七條規定,利用計算機實施金融詐騙、盜竊、貪污、挪用公款、竊取國家秘密或者其他犯罪的,依照本法有關規定定罪處罰。利用計算機盜竊或詐騙網絡游戲ID和游戲裝備等虛擬財產的行為都是通過網絡和計算機實行的,可以將這類行為以盜竊罪、詐騙罪等傳統財產罪來定罪處罰。并且也沒有與立法旨意相悖。筆者建議可以通過司法解釋的方法,對盜竊網絡虛擬財產數額較大或者情節嚴重的,按照盜竊罪進行定罪處罰。對詐騙游戲賬號等行為情節嚴重的可以按照詐騙罪定罪處罰。可以將虛擬財產通過對盜竊罪或者詐騙罪中的“財物”進行解釋,這樣也沒有超出其可能的含義范圍解釋也符合了罪刑法定原則。
(二)將侵害網絡游戲中虛擬財產的犯罪單獨列出罪名
網絡游戲中的虛擬財產被盜取或者詐騙等可以通過司法解釋的辦法適用傳統的罪名。可是,面對這新時代的游戲模式的變化以及不同的的侵犯虛擬財產的新犯罪,單單只通過司法解釋是不能一蹴而就的。一旦對待新型網絡犯罪牽強附會地通過司法解釋將不同的虛擬財產犯罪劃入現行刑法的適用范圍,必然會導致擴大解釋的發生,違背了刑法謙抑性。筆者認為,這種時期完善立法就需要提上日程來填補刑法的漏洞,可以在今后完善刑法修正案中增設關于網絡游戲虛擬財產犯罪的新罪名。例如:瑞士在2003年修訂的刑法典分則第二章第一百四十三條設立了非法獲取數據罪。臺灣地區增加保護電磁記錄的規定等等。這些措施值得我們去借鑒研究。
參考文獻
[1]鄧佑文.虛擬財產的物權保護[J].社會科學家,2004(2):65.
[2]趙秉志.陰建峰.侵犯虛擬財產的刑法規制研究[J].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08(4).
[3]宋旭東.網絡虛擬財產的性質認定及其民法保護[J].網絡法律評論,2005(6).
天津商業大學 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