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玲
【摘要】從封建社會確立之前的先秦時期,到近代法制轉折時期的清末民初,我國古代社會中,女性一直處于被動、服從的地位。另外受到封建宗法觀念的影響,其應當享有的財產權利也始終受限。當前我國法律高度重視女性權利,并制定了較為完善的法律法規?;趯崿F更好推動實踐中保護女性繼承權的目的,本文對中國古代婦女繼承權的嬗變歷程進行了分階段的重點剖析,進一步揭示了中國古代婦女繼承權受限的歷史樣態,以期對推動女性繼承權保護實踐有所裨益。
【關鍵詞】財產繼承權;孀婦;女兒繼承權
一、我國古代婦女繼承權的初步確立
秦漢小農經濟的發展對于該時期婦女繼承權的初步確立影響尤為明顯。秦國商鞅變法“為田開阡陌封疆”廢除井田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買賣,為小農經濟發展提供了制度根基,還以“使商無得糴,農無得來”,“貴酒肉之價,重其租,令十倍其樸”、“重關市之賦”等措施培養民眾強烈的務農思想,使“農事不傷,農民益農”,由此,家庭有了可自由分配的田地,既可積極勞作多獲食糧,還可買賣土地多換錢財,更可將其直接留給后代,女性成員則可通過積極參與耕種、編織等農業勞動,發揮自身勞動價值。可見,家庭財富的增加,為女子繼承家產提供了財富基礎,勞動價值的提升使得女子可憑借生產貢獻爭取繼承資格,這些都源于小農經濟的發展。此外,漢代在分家產時開始考慮子女為供養家庭所做貢獻,這些影響家庭財產繼承的先決條件也正是在各國推行變法改革,大力發展小農經濟的基礎上形成的。
漢律首次明確規定了女子繼承家產、繼立門戶等內容,開古代女子財產繼承權律令規定之先河,是中國古代女子財產繼承權初步確立的標志。首先,漢代女子的法定財產繼承權表現在《二年律令》規定了女子“代戶”的繼承資格,明確其繼承順位,是女子財產繼承權的法律基礎;其次,漢代女子的“先令”財產繼承權:其一是形式上具有遺囑繼承資格,而且通常具有一定期限,期限內享有財產繼承權;其二是女子的遺囑繼承權存在被剝奪的可能性,即使有形式上的遺囑繼承資格,無法從實質上享有權利。最后,漢代女子財產繼承權的內容既包括動產,也包括不動產。例如“代戶”情形下,女性繼承人依照順位繼承本戶的錢物、宅院、耕田等以延續門楣。
二、我國古代婦女繼承權的發展與衰落
(一)唐宋時期女子財產繼承權的發展繁盛
唐宋時期兼容并蓄、自由開明的文化政策歷來為世人所稱道,百姓思想更加自由、開放、受尊重,女性可以參加社交活動、文娛活動,施展才華。眾多優秀的女詩人、女詞人是女子習文受教的典型代表,唐朝還首創“和離”制度,允許夫妻因感情破裂而自愿離婚,開離婚自由之先河。這些都折射出國家和社會對女性地位的認可與重視,為女子繼承角色多樣化、繼承份額確定化提供了文化動力,為建立自愿處分財產的遺囑繼承制度和保障女子遺囑繼承權提供了穩固的思想基礎。然而,由于唐宋時期厚嫁之風盛行,唐宋女子的財產繼承權受到了官府沒收行為的干涉,其中對在室女的限制最少,而對出嫁女的限制略多于歸宗女。唐同昌公主出嫁時,唐懿宗陪送大量珍寶,所賜宅邸還以大量金銀珠寶加以裝飾。即便是唐后期國力衰微之時,唐憲宗也以“禮費約五百萬貫”而安排回紇請婚事,可見唐朝厚嫁風氣之盛。宋代作為古時商品經濟最繁榮的朝代,嗜財之風更盛,女子陪嫁中最有價值的妝奩田,其數量也是相當可觀的,可見宋代厚嫁之風絲毫不遜于唐代。正是因為有了這種連政府都出資支持嫁娶的厚嫁之風,在室女的財產繼承權才更受重視和保護,使其不受沒收行為干涉。
唐宋時期女子財產繼承權的特點主要表現在:其一,唐宋律法細化了秦漢對女性繼承人的身份劃分,女子繼承身份多樣。即依照其與被繼承人的關系及是否享有繼承權可分為長(母親)、平(寡妻、寡妾、在室姑姊妹)、晚(在室女、出嫁女、歸宗女、養女)三輩。其二,唐宋繼承法對女子繼承份額、財產數做出了明確規定,妻子、女兒、戶絕立繼之家女兒、死商之家女子的繼承份額分別得到了確定。其三,在遺囑繼承的適用上唐宋律法明令做出了規定,對遺囑優先原則的適用也規定了相應的前提條件,由此,唐宋女子可依照有效遺囑直接繼承財產,一改秦漢時期類似“何武斷劍”中被判官主觀剝奪財產繼承權的不利境遇,更有利于確保女子真正享有財產繼承權。其四,唐宋律令針對戶絕之家、死商、外國人等的財產繼承問題增加了官府沒收這一干涉行為,是女子財產繼承權發展歷程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其重點對在室姊妹、歸宗女、出嫁女、無后寡妻的繼承份額、數量進行了限制,而對母親、在室女則干涉甚少。宋代對在室女的繼承權無甚干涉,而對出嫁女、歸宗女的繼承份額進行了限制,且對出嫁女的限制略嚴苛于歸宗女,這是唐宋女子財產繼承權的又一顯著特點。
(二)元明清時期女子財產繼承權的衰落
女訓文化的興盛為限制女子財產繼承權提供了思想基礎,元清一蒙一滿,思想文化、宗教信仰等與男耕女織、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漢族小農有著巨大差異。以“三從四德”“男尊女卑”“敬順之道,婦人之大禮”為核心思想的女訓文化大肆興起,再次將男權主義推至頂峰。元代將《孝經》、《列女傳》等作為欽定讀本,要求妻子事夫守節,教訓女兒應順敬父母。同時,女子貞潔觀的強化加劇了對女子財產繼承權的限制。明代對女子貞潔觀的要求尤為突出,甚至將其列為律法,制立貞節牌坊,免役免收。如此強化的貞潔觀是對男尊女卑式封建禮制的極端推崇,一方面,受女子貞潔觀的強烈影響,《大明令》不同于前朝將寡婦繼承問題規定在家產分析、戶絕財產等令條中,而是單獨列出“夫亡守志”,是對寡婦守志繼承條件的突出強調;另一方面,女兒終要嫁入夫宗,恪守從夫貞潔觀,與父宗之聯系更加淡薄,為確保戶絕財產留在父宗內部不被女婿占有,故除延續婚嫁習俗享有妝奩財產繼承權外,女兒對父家財產的繼承權限制加重,《大明令》開古代女子財產繼承權之先河,變相將女兒完全排除在父產繼承人之外,是女子貞潔觀間接影響女兒財產繼承權的突出體現。
而明清兩朝對女子的財產繼承權并不重視,國家律令規定甚少,且多加限制。首先,只強調寡婦守志才能承夫分,如果改嫁,則“并聽前夫之家為主”,對夫家和父家財產的繼承權都要被剝奪,強化了守志的限制;其次,加強了對女兒繼承權的限制,女子須在家族內所有符合條件的應繼男子一個都沒有的情況下,才可繼承家產,而封建宗族內除了妻妾所生的親生子,還可能有奸生子、私生子、養子、繼子、兄弟之家的侄子、嗣子等。近乎于完全剝奪了女兒的財產繼承權,可見明代女兒的財產繼承權已經名存實亡。最后,清朝是滿人統治下的封建王朝,其女子繼承權等相關內容,難免會受滿族風俗影響。
三、我國古代婦女繼承權的真正確立
西方侵略加深,中國封建法制受制于內外雙重壓力,清政府開始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式的律法改革,制定了《大清民律草案》,后北洋政府又以之為藍本制定了《民國民律草案》,其中關于女子財產繼承權的規定,二者均有新內容,又不盡相同。
清律草案中女子財產繼承權的特點有:第一,沒有男性子嗣的前提下,女性才享有繼承順位;第二,無子寡婦仍以守志為前提享有承夫分的繼承資格;第三,繼承順序中妻子居第一順位,作為直系尊屬的母親居第二順位;第四,女兒則是最后順位。而《民國民律草案》的特點在清律草案的基礎上有所增加:第一,強調寡婦守志承夫分時僅是應繼之人的財產代管人,不具有繼承人身份;第二,親女無論出嫁與否,都有繼承人資格;第三,妻子作為第一順位繼承人,可繼承的財產僅限于供養贍之用的數量;第四,強調遺囑繼承的優先性,變相許可了女子在遺囑繼承中可占有一席之地。
綜上所述,此時雖然男性子嗣的繼承地位仍然優于女性,寡妻繼承仍要以守志為前提,但是女子繼承權已經開始突破封建禮制的束縛:首先,女性繼承人的順位開始以親等遠近為基本依據,妻子可作為第一順序繼承人,其婚姻親等關系得到肯定,開始與現代法律中配偶居第一順位的繼承制度相接近;其次,清律草案中,將妻與夫同置于第一順位繼承人的位置上,反映出男女平等繼承開始被律法所認可,表明男尊女卑、出嫁從夫的封建禮教有所松動;再次,女兒作為被繼承人的直系親屬,獲得平等對待,不再進行在室、出嫁、歸宗的區分,表明封建宗族觀念有所淡化。由此,中國古代女子的財產繼承權開始了向近現代女性繼承權真正確立的趨勢。
結語
縱觀整個古代分期,我國女子財產繼承權的發展一波三折,呈現出轉變慢、歷時長、往復性強的特點,然而,無論如何發展演變,古代女子的財產繼承權始終受制于男權主義,即使是民國初期女子的繼承地位的真正確立,也是在沒有男性繼承人的前提之下,與現代女性繼承權有著本質的不同。現代法律制度下,女性享有完全獨立的繼承人地位,其繼承權利、繼承順位等均被法律以明文規定加以認可和保護,是對古代女子財產繼承權的重大突破。
參考文獻:
[1]莊程慧.論明清時期江南女性財產繼承觀念[D].浙江財經大學,2019.
[2]吳明熠,葉榕.中國古代女兒財產繼承權論要[J].山東女子學院學報,2019(04):78-83.
[3]毋艷南.宋代婦女權利研究綜述[J].惠州學院學報,2019,39(01):47-52.
[4]張星.我國古代女子財產繼承權的嬗變及現代思考[D].遼寧大學,2018.
[5]邵俊利.清代“為人女”與“孀婦”財產繼承權問題研究[D].南昌大學,2014.
[6]翟小功.唐代在室女的財產繼承權之探討[J].克拉瑪依學刊,2014,4(01):36-41.
[7]程維榮.中國古代婦女財產繼承權要論[J].政治與法律,2013(09):118-125.
西北政法大學法律碩士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