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稀油區塊開發初期,采用伴熱輸送三管流程,存在低熱效率運行,能耗浪費嚴重的問題,采用“井口不加熱單管輸送”和“井口摻水雙管輸送流程”工藝,可有效提高運行效率,達到節能增效的作用。
關鍵詞:稀油區塊;井口不加熱單管輸送;井口摻水雙管輸送流程
Abstract:At?the?initial?stage?of?the?development?of?dilute?oil?block,?the?three-pipe?process?of?heat-tracing?transportation?is?adopted,?which?has?the?problems?of?low?thermal?efficiency?and?serious?waste?of?energy?consumption.?The?technology?of?"wellhead?unheated?single-pipe?transportation"?and?"wellhead?dual-pipe?transportation?process?mixed?with?water"?can?effectively?improve?the?operation?efficiency?and?achieve?the?effect?of?energy?saving?and?efficiency?increasing.
Keywords:Dilute?oil?block;?wellhead?unheated?single?pipe?transportation;?wellhead?mixed?water?double?pipe?transportation?process.
1.1.1 背景
稀油區塊主要開發方式為注水開發和天然能量開發,采用二級布站方式,單井→計量接轉站→聯合站,建有計量接轉站,聯合站,完善的天然氣管網、供電管網和原油外輸管網。單井產液進入到計量接轉站進行單井計量、升溫、升壓后輸至聯合站進行原油脫水、外輸和污水處理。
開發初期,采用伴熱輸送三管流程,2007年陸續對集輸工藝進行試驗及改造,目前存在3種工藝:伴熱輸送三管流程、井口不加熱單管流程、井口摻液輸送雙管流程。
1.1.2 存在的問題
1)集輸工藝與生產現狀不匹配,能耗高
伴熱輸送三管流程更適用于低產井、間歇出油油井,需要提供熱水和回收熱水,因此集油能耗大;集油管線與伴熱管須包扎在一起后才能進行保溫,因此集油管線不能預制,必須現場施工?,F場施工的保溫層防水性能差,一旦滲水,造成保溫層失效,不僅大量浪費熱能,而且加快管線腐蝕。
2)已建設施能力大,負荷率低,能耗高
建設初期產量高,站內設施設計負荷大,隨著開發時間延長,產量大幅度下降,集輸工藝設備嚴重低負荷運行,站內工藝設施處于 “大馬拉小車”狀態。
3)投產時間長,設備老化,效率降低,能耗高
投產至今,設備老化嚴重,效率降低,增加能耗。加熱爐運行效率為35%(最低),機泵運行效率為27%(最低)。設備超期服役,維護費用逐年增加,設備修理費240萬/年,加熱爐管線清洗費55萬/年,增大了安全隱患。
1.1.3 油氣集輸方案
為解決集油管線沿程溫降問題,提出三個方案。方案一:多井串聯進站流程;方案二:井口不加熱單管輸送流程+環狀摻水流程;方案三:井口不加熱單管輸送+井口摻水雙管輸送流程。
1.1.4 方案一 多井串聯進站流程
1.1.4.1 方案描述
將各計量接轉站所轄井口按照區域位置特點,分成若干井組,每個井組集油管線串聯進站,將井組最遠油井集油管線作為該井組的集油管線,敷設井口至同井組集輸管線的集油支線。通過高液量的井口帶動低液量井口,出井溫度高的井口帶動出井溫度低的井口,增加油品溫度和流動性。
各井口計量方式采用功圖計量。各井口立管部分采用電熱帶和復合鋁鎂硅酸鹽保溫措施,可在油井故障停井時,保持立管不凍,確保油井的正常生產。各井口設立切斷閥和溫度計,當任何支線穿孔泄露時,關閉切斷閥,使影響面達到最小。
1.1.4.2 流程優缺點
該流程優點
1)采用一根集油管道,與兩管、三管流程相比,耗鋼量少,施工速度較快。
2)集輸半徑較大,節省工程投資。
3)采用便攜式功圖法進行油井計算,可實現遠程控制管理。
該流程缺點
1)井場計量造成流程控制點多且分散,增加了井場設施工程量,
2)多井串聯于一根變徑管上,端點油井的回壓較高,不利于低壓油井生產,油井之間的壓力干擾較大,并難以適應油田井網的調整。
1.1.4.3 節能效果
節省綜合能耗2371.1104MJ/a。
1.1.5 方案二 “井口不加熱單管輸送”+“環狀集油摻水流程”
1.1.5.1 方案描述
根據現場試驗數據結合pipephase軟件計算確定井口不加熱單管輸送的邊界條件:
一是井距<800米;
二是產液量>25m3/d;
三是井口溫度>凝固點8℃;
四是含水率>90%。
從而確定可以實現井口不加熱單管輸送占總井數的54%。
其余井口采用環狀摻水集油流程。以各計量接轉站為中心,將距離站最遠井口設為端點井,端點井沿途串聯其他井口串聯進站,將高溫污水摻至端點井口,端點井口處將原伴熱循環管線一條改成摻水管線,增建單流閥,防止油井在生產過程中出現摻水倒灌井內的情況;另外一條伴熱循環管線安裝切斷閥,各井口計量采用功圖量油方式,串聯進站后采用稱重式油井計量器或利用原計量間計量。計量站內的高溫污水采用摻水流量計或利用原計量間計量,計量后摻至端點井和產出液摻混后輸至第二口生產井,順次輸至第三口、第四口生產井,末端井利用已建進站管線輸回到計量站。站至端點井摻水管線和末端井至站集油管線利舊,井與井之間串聯管線新建。
1.1.5.2 流程優缺點
端點井摻水后,匯同該環沿途各井,即減少了摻水量,又通過高溫污水的熱量帶動油品流動性,油品進站后無需增壓加熱即可輸至曙一聯,減少了加熱爐負荷,更具有節能優勢。
1.1.5.3 節能效果
節省綜合能耗9867.554MJ/a。
1.1.6 方案三“井口不加熱單管輸送”+“ 井口摻水雙管輸送流程”
1.1.6.1 方案描述
除采用井口不加熱單管輸送流程井口,其余井采用井口摻水雙管輸送流程。各井口處將原伴熱循環管線一條改成摻水管線,增建單流閥,防止油井在生產過程中出現摻水倒灌井內的情況;另外一條伴熱循環管線安裝切斷閥,停止使用。
1.1.6.2 節能效果
節省綜合能耗4807.454MJ/a。
1.1.7 結論
通過上述計算及方案比選,方案二投資雖然不是最少,但節能效果明顯,年節約經營成本高,故方案二為最優方案。
參 考 文 獻
【1】賈毅著.長慶油田原油不加熱輸送的工藝技術.油田地面工程1988年02期.
【2】趙仲慧著.油田不加熱集輸管網設計探討.科級資訊.2015年第08期.
【3】紀永波.趙建興.華北油田原油不加熱輸送技術.油田地面工程.1992年05期.
作者簡介:趙斌(1982--),女,遼寧省盤錦人,大學本科,從事石油儲運設計工作。
中油遼河工程有限公司 遼寧盤錦 124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