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學作為人類發展進步的重要基礎,馬克思對其給予了高度重視。從馬克思經典文本中關于“科學”概念的闡釋來看,具體包括以下五個層面:一是以“感性”為基礎的科學;二是以“社會發展一般精神成果”為表征的科學;三是以“運用于社會生產”為目的的科學;四以助力“資本增殖”為目的的科學;五是真正的關于人的“科學”。馬克思關于“科學”概念的上述闡釋,不僅全面地揭示了科學本質、目的和特征,而且為我們當前進一步深化理解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關系,以及合理的發展科學、運用科學、反思科學提供了方向指引。
[關鍵詞]:科學;資本;資本主義生產;人的科學
在馬克思所處的時代,科學的發展在工業革命的推動下對于人類生存發展的重要意義開始逐步彰顯。科學技術作為推動社會發展變革的重要力量,馬克思也對其給與了高度重視。本文限于篇幅,重在討論馬克思對于“科學”概念的規定和闡釋。
一、以“感性”為基礎的科學
科學作為人類研究發展自然界運行規律和內在機制的理論成果,其任何發現都是建立在對客體對象進行關照的前提之上。馬克思指出,“感性必須是一切科學的基礎。科學只有從感性意識和感性需要這兩種形式的感性出發,才是現實的科學”。①在這里,以“感性”為基礎的科學一方面體現出馬克思對科學特征的本質把握;另一方面,也體現出馬克思對于科學的唯物主義立場的哲學理解。并且,在馬克思看來,科學視野下的“感性”絕不是我們所接觸的“日常經驗”。對于這種“感性”,我們不能在庸俗的層面進行理解。嚴格意義來說,這種“感性”是以科學實驗和現代工業活動為現實表征的。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雖然近代科學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對日常生活的觀察。但是,隨著科學的持續發展,“日常經驗”的常規性、表象性往往會對科學的進一步深入產生限制,因而這種普通意義上的“經驗”是不利于科學發展的。由“地心說”到“日心說”的科學變革就是一個典型的例證,因為依靠常識或者說普通的日常經驗,我們必然不會突破既定的認識框架。突破不了這種認識框架,人類的科學就不會發生革命。因而,在上述意義上,馬克思視野下的科學的感性基礎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感性”,而是以人類改造自然的復雜實踐活動所表征的“高級感性”。
二、以“社會發展一般精神成果”為表征的科學
馬克思指出,科學是“社會發展的一般精神成果”。②這句話是馬克思對“科學”范疇所具備的基本特征的一個總體概括,集中凸顯了科學的“一般性”和“社會性”特征,內涵著科學的理論性與實踐性的高度統一。
就“一般性”而言,主要有以下幾個層面的含義:首先,科學作為在人類實踐過程中對客體對象內部規律的理論總結,這里的客體對象是就“一般性”而言的。其次,這種一般精神成果雖然是以自然為客觀對象所發現的,但不意味著僅僅只在自然層面起作用。事實上,它普遍適用于“人——自然——社會”這個總的系統。因為,科學的進步僅僅意味著人類把握自然方式、手段的進步,在更大的意義上,還帶動了人類社會發展和人類思維方式的進步。這是就科學適用性而言的“一般性”。最后,科學作為“一般精神成果”構成了一個社會特定歷史時期生產力的一般表現形式。這種“一般性”是就科學成果的生產力轉化而言的。從西方近代歷史來看,科學發展的成果最后都應用到了社會生產層面。
就“社會性”而言,科學的發展必然是在特定社會結構、社會形式和社會條件下進行的。在馬克思的理論語境下,科學本質上是一種“社會性”實踐活動。但是,從19世紀人們對于科學發展的認知情況來看,科學的“社會性”特征尚未被充分認識。但是,馬克思在《手稿》中卻一針見血的指出,“甚至當我從事科學之類的活動……我也是社會的”。③馬克思的這段論述充分展現出了他對于科學活動的本質性理解。總的來說,馬克思對于“科學”范疇的一般性和社會性的辯證闡釋,已經超越了同一時期人類對“科學”范疇的認知水平,這充分的展現出了馬克思哲學反思的“超越性”特征。
三、以“運用于社會生產”為目的的科學
在馬克思的理論視野下,資本主義條件下的科學發展并不能等同于前資本主義時代的科學發展。嚴格意義來看,隨著資本主義社會的到來,科學的發展已經脫離了純粹地探索自然奧秘的目的,而轉變為直接的運用到社會生產之中。具體來說,馬克思對于科學運用于社會生產的理解,具體包括以下幾層含義:
首先,資本主義生產依賴于對科學的具體應用,科學成為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的重要來源構成。馬克思明確提出,“生產力中也包括科學”。④也即是說,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科學與生產之間產生了密不可分的歷史和邏輯關系。對于這種關系,馬克思給予了充分的重視。在這里,馬克思既將科學看作是生產力不斷發展進步的產物,同時也將科學具體轉化和運用視作是生產力的發展進步重要動力。并且在以大生產為基礎的工業社會,實際的財富創造已經對于工人的具體勞動的依賴程度越來越少,而更多地依賴于科學的進步以及科學成果的具體應用程度。
其次,科學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的具體應用是建立在讓人“非人化”的基礎上實現的。馬克思早在1844年就強調指出,自然科學間接地“使非人化充分發展”。⑤從哲學層面來看,馬克思這里所指認的“非人化”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指的是科學的生產化應用與人的具體的勞動產生了分離,科學的大規模運用其必然后果是將勞動者逐出現實的生產過程,使得勞動者日益呈現出“非人化”特征。第二層含義是指科學在生產過程中的具體運用不僅不利于人的本質的自由展現,而且還在很大程度上以“物化”的手段消解了人的自由勞動價值向度。所以,科學運用于生產所依靠和帶來的“非人化”前提和結果都不利于馬克思語境下人的解放的價值理想。除此之外,更為重要的是,在資本主義社會,科學運用于社會生產既是科學自身發展的內在規律,也是其進一步發展的動力來源。
四、以助力“資本增殖”為目的的科學
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科學已經與資本“合謀”,二者在相互促進的基礎上一道實現了資本增殖的價值目標,以及科學自身的進一步發展。馬克思指出,一方面,“資本主義生產為自然科學在最大限度上的發展奠定了所必須的物質基礎、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條件”;另一方面,“自然科學也進一步成為資本致富的手段”,⑥資本主義生產對于科學的轉化使用的規模是過去任何一個時代都難以企及的。這是馬克思對科學與資本的關系最為深刻的揭示。具體來說,二者之間的緊密聯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在資本主義經濟關系下,資本增殖對于科學成果的占有具有歷史必然性。在馬克思的理論語境下,資本的發展擴展已經超越了這一范疇本身限度,而成為一種顛倒一切、統治一切的“強制性”權力。這種“強制性”權力通過一般的經濟關系,展現出一種對工人勞動高度抽象的權力統治。這是資本主義社會最直接,也是最典型的一種統治、占有關系。并且,科學也不能幸免于資本的奴役和附庸。就二者關系的本身來看,科學的地位和作用雖然在資本的推動下得到了加強;但是,卻造成了科學在資本背后亦步亦趨,喪失了其自身的價值向度。
其次,與資本對科學占有相對應的是,科學開始走向其自身“反面”,而成為與資本主義社會的勞動者相對立的重要力量。也即是說,科學作為社會生產力的重要構成內容,已經與勞動同等成為財富價值的創造條件。但是,科學作為資本主義社會財富的重要創造條件,已經演化為工人勞動的重要剝削手段,并且蘊藏著一種絕對的統治權力。
再次,科學在資本主義生產中的廣泛運用不僅是科學的自身發展邏輯驅使結果,同時也是資本自身發展邏輯的必然表現形式,這是由資本的本性所決定的。因為,資本的本性就在于不斷地增殖,其在量方面的表現程度深刻地展現出其自身的權力大小。因此,資本自身的發展,在邏輯脈絡上必然也是和科學的發展邏輯高度一致的。并且,在資本主義社會條件下,生產過程還逐漸呈現出“科學化”的趨勢,而工人的勞動則淪為實際生產過程的構成要素。更為重要的是,一旦現實的生產過程不依賴于工人的具體勞動時,而表現為對科學的高度占有時,資本才得到了進一步解放,進而獲得了更為充分的發展條件。除此之外,在現代社會,“科技加速作為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加速的開端”,在資本邏輯的驅使下,已經成為資本奴役人類社會的重要手段。⑦這樣一來,科學在資本邏輯的裹挾下,受資本權力架構的驅導,呈現出與資本自身同樣的發展趨勢。
最后,資本對科學的具體占有,并不是微觀意義上的科學在生產中的具體運用,而且是就社會歷史發展總體層面意義而言的。在資本主義社會條件下,科學的發展既是以現有的過去遺留的總的歷史條件為前提的,同時還能在最大的程度上轉化為社會生產力,推動社會在總體意義上向前發展。并且,資本對科學的占有還意味著資本自身的不斷發展。因為,科學在生產中的不斷運用一方面表現為科學的發展,另一方面也表現為資本榨取剩余價值方式的進步。而這種相互作用的結果必然導致整個社會的經濟關系、生產方式,等等都發生了相應的變化。這種變化不是局部的,而是表現為總體層面的。
五、真正的“科學”:關于人的“科學”
馬克思對于“科學”的理解,并不僅僅只停留在或者局限于一般工具層面和經濟層面,也并非單純指的是自然科學。在更重要的意義上,馬克思是從人這一終極目的出發,也就是說從深層的價值層面來關照“科學”的。因此,科學在馬克思那里還包括社會科學。早在1844年馬克思就強調指出,“自然科學往后將包括人的科學,正像關于人的科學包括自然科學一樣”。并且,在其后再次強調,“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而且,“歷史科學”是包括自然科學和人的科學在內的。同時,二者也是不可分割的。嚴格意義來說,馬克思所提出的關于人的“科學”所對應的就是馬克思所處時代的關于社會的科學。關于人的科學(社會科學)之所以能夠將其稱之為科學,在馬克思看來,是不存在任何爭議的。
首先,關于人的科學的研究對象也是一種客觀存在的范疇,并且所采用的也是客觀的方法,只不過在具體的加工過程加入了思維的抽象而已。比如,馬克思對于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在本質上事實上就是一種科學研究。馬克思曾在《資本論》中明確指出,他所研究的對象是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以及在這種生產方式作用下各自社會關系的運行機制。也即是說,研究對象的客觀性,決定了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能否稱之為科學的關鍵。并且,馬克思還指出,關于人的科學與純粹的自然科學存在的另一個本質區別就是,關于人的科學除了以客觀的方法對客觀對象進行研究之外,它還必須履行一種特有的社會功能,即批判反思功能。也即是說,社會科學、關于人的科學除了具有實證性、客觀性特征之外,還具有著批判性功能。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經常將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稱之為“政治經濟學批判”。
其次,在馬克思所生活的19世紀,自然科學已經取得了一系列發展成就。當時,受牛頓力學的影響,實證化研究范式成為社會科學的主流研究方法。比如,與馬克思同一時期的社會學家孔德在《實證哲學教程》一書中就將關于社會的科學稱之為“社會物理學”。當時,學者們都普遍強調,對于社會科學的研究同樣應貫徹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并形成了一套極其極端的研究方法。即通過構造假說、揭示規律、進行解釋和檢驗。這樣所帶來的結果就是以還原論的思維模式,對人類社會和人的存在精密化闡釋所導致的精神價值的移位。這也是后來一度出現反實證主義哲學思潮的根本原因。雖然馬克思也強調,“自然科學是一切知識的基礎”,任何思辨哲學都要讓位于實證科學。但馬克思與孔德等實證主義者不同,馬克思不僅看到了這種社會科學轉變成為真正的科學的必要性,而且馬克思對于具體“轉變”的方法做了比實證主義更為高明的理論闡釋。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之所以能夠稱得上是“科學”,不僅僅在于其研究對象的客觀性,更重要的還在于它的研究方法的科學性。⑧這種研究方法事實上就是我們所熟知的“辯證法”。也即是說,只能借助于“辯證法”所提供的抽象思維,社會科學才能獲得轉變成為真正的人的科學的可能性。因為,在馬克思看來,通過對人的現實活動的實證研究所獲得的抽象,本身受到了來自于歷史、社會、觀念等種種前提的制約,而這種制約是在任何的實證研究方式都無法涉及的,這恰恰就是這種方法的局限性所在。
總之,馬克思關于“科學”概念的具體論述,是馬克思理論的重要構成內容。科學理解馬克思關于這一概念的相關論述,能夠幫助我們反思當前人類社會面臨的眾多現實問題。一方面,馬克思通過全面地揭示科學本質、目的和特征,尤其是從深層次上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對于科學占有、運用所導致的資本與勞動對立程度更一步加劇,為我們更加科學的認識到資本主義科學發展的本質,以及科學與資本合謀對于工人的剝削提供了宏大的理論視野。另一方面,也為我們在現代社會進一步深化理解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關系,以及合理的發展科學、運用科學、反思科學提供了價值規范和方向指引。
[參考文獻]:
①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63.
②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15.
③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01.
④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11.
⑤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07.
⑥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572.
⑦ 于天宇.需要加速與生產加速:社會加速循環的深層邏輯[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119.
⑧ 孫正聿等.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研究(上)[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269.
作者簡介:
吳迪(1988-),男,漢族,黑龍江哈爾濱人,碩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社會科學,工作單位: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黑龍江哈爾濱 1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