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國際化進程的深入,政府職能的轉變,大學質量時代的到來,高等教育外部環境和運行機制已經或將要發生的一系列變化,一切由政府安排的管理逐漸打破,高校繼續面向社會和市場,高等教育的發展必須社會和大學相互支持,高等教育的發展已經從數量擴張轉向質量提高,全面振興本科教育將是新時期高等教育發展的核心任務。近年來,教育部出臺了相關指導意見和意見,指導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建設。
關鍵詞:高等教育;內部質量保障體系
引言
世界高等教育的發展似乎有一種默契,當今時代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務是提高質量,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是一個目標、資源、管理、運行相結合的體系,確保和有效提高高等教育質量。一般分為外部質量保證體系和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外部質量保證體系的制定和實施是公共或社會機構,高校本身就是高校在建設和實施內部質量保證體系的過程中,加強高校的主體地位和質量意識以及加強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是整個高校建設的基礎高等教育的質量保證體系,也是全面提高高?;A教育質量的關鍵。
一、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對普通高校的影響
本研究選取了涵蓋綜合類、理工類、師范類、語言類、金融類、農業類等多個類型的本科教學質量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文本。這些報告的實證研究分析了普通高校在建立內部質量保證體系方面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主要問題,本文提出了加強普通高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的對策和建議:近年來,高校加強了能力建設,強化了人才培養的中心地位,創新和完善高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加大教育投入,深化教育和教師改革,取得顯著成效。
1.1教學中心地位更加突出,人才培養是高校的根本任務
以教學為中心的聯系,不斷強化質量意識,是加強高校內部質量保障結構,提高高校師資培養質量的關鍵。大學非常重視本科教學。明確黨政主要責任人是本科教學質量第一責任人。強調本科教育是人才培養的核心和基礎,教育是學校的中心工作,許多高校把人才培養質量作為學校的生命線,這首先體現在人才培養上,學校領導高度重視本科教學工作,把加強學科建設作為提高本科教學水平的重要舉措,通過學科創新促進本科教學
1.2質量保障體系更加完善
結合報告文本分析,“以自我評價為核心”的質量理念逐步轉變為高校質量保障的實際行動:一是教學質量監控組織更加完善。學校有專門的工作人員參與質量控制和保障工作。大多數大學和大學都設有質量控制和保證機構,設在學術部或學士學院。一些高校有獨立的質量控制和保障設施,如質量控制辦公室,第二,教學質量管理的組織體系更加完善,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獨特的組織體系,包括學校管理者、管理者、教師,例如,培訓中心制定了適合培訓中心人員培訓的質量體系,三是教學質量控制更加完善。例如,該校培訓中心建立了面向企業、學生和培訓中心的三級課程監控體系,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角度對培訓中心的教學質量進行有效監控。
二、完善高校質量保障體系的必要性
2.1教學優化
規模的擴大,把高等教育最大的矛盾,變成了人們對高質量高等教育的需求與優質大學資源缺乏、發展不平衡的矛盾。高考綜合改革是學生知識結構的多樣化和學生素質差異的增加。更需要轉變高校人才培養模式,通過附加值加強對學生學習體驗的評價。
2.2促進社會發展
中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產業結構的現代化和適應性,增長方式的轉變,更多地依賴于科學技術的進步,高校必須適應人才培養規格、職業結構和課程體系,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和競爭力,加強創新創業教育和就業咨詢,提高技能培訓效果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
三、高校質量保障體系存在的問題
3.1評價機制有待完善
現行的質量保證體系對我國教育體制改革具有重要意義,質量保證體系目前正經歷著長足的發展。在相關的教學和教學條件下,我們應該引入適當的監測和評價機制,對我國的相關教育活動進行評價,這種制度的缺失使得高校在工作過程中會產生職能不足的局面,監督評價機制不僅是其他部門認可的重要標志。營造和諧的工作環境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監督和評價,為了使高校的質量保證體系更加完善,有必要:當前整個大學質量體系發展的重要前景取決于相應的監測和評價機制的水平,這也將導致這一體系運行的重大突破。
3.2組織架構需要進一步完善
我國高校質量保證體系的組織架構有待完善,這種實施方式使得我國相應的質量保證體系缺乏執行力,不能盡力而為,但整個系統的執行能力受部門負責人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部門是獨立的,質量保證體系的運行需要高校各部門的共同努力,在這種情況下,組織結構的調整對于完善我國高校的質量保證體系非常重要。
3.3教師缺乏保障
現階段,隨著人才的不斷引進,在職稱結構、教師學歷、教師年齡等方面,我國高校相應的教學質量保障管理隊伍較為合理,如在與教學質量管理相對應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中,存在著教師信息缺乏的問題,反饋系統不能有效發揮作用,導致系統應用問題的主要原因是不同層次的教師不能有效溝通,導致明顯的溝通不良。未準確及時上報各類教師信息,部分教師秘書責任心淡薄,職責分工不清。找出高校質量管理教育存在問題的原因,主要表現在教學管理觀念滯后,管理人員定位不清,理論領導水平不高,高校教師隊伍職責不清、制度不完善是高校教學質量難以有效保障的主要原因。
四、高校內部教育學質量保障體系的理論構建策略
4.1以文化為核心,推動高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建設
高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建設不僅是制度建設的過程,質量文化也是高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的靈魂。從根本上講,只有所有成員都有共同的教育理念、共同的質量意識和共同的價值監測,并努力將質量作為共同目標,才能建立長期的質量改進機制。第一,創造一個教育與質量相協調的文化環境,要求以人才培養質量為發展的基礎,以職業培訓為基本任務,建立質量保證體系,作為提高質量的重要起點。第一,通過加強教育中心,完善質量保證體系,優化運作機制,確保領導能力,加強高校的政策咨詢和質量管理,確保教師教育、資源分配、籌資模式、崗位評價等優先教育領域,隨后采取措施提高質量和文化水平另一方面,為了加強人的治理理念,擴大學生學習、參與和監督學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運行和管理等質量保證活動的權利,使質量保證的概念和行為成為人們自覺的行為。
4.2以教師為主體,推動高校內部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建設
對于影響培訓質量的許多因素來說,教師至關重要。加強教師在教學質量保證體系中的作用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作用:完善教師評價體系,明確界定教學在教學質量建設中的核心作用,將教師送回教學崗位,確保教師在教師培訓中發揮核心作用,教育在促進學生整體成長中發揮核心作用,教師的明確任務是教育教師,建立教學激勵和約束機制。在此基礎上,應建立與教學科學學院同等的評價機制,使教育投資、教學成果以及科學研究等教育的其他方面能夠被認為是重要的,其次是專業發展學院的不斷發展、教學的加強和教師創新教學的動力。建立終身課程體系提高教師的學術水平。當今高校教師的需求主要在專業和教育領域得到考慮。大部分年輕教師在大學攻讀碩士或博士學位后直接教書,這很難判斷教師培訓的質量。
4.3完善評價機制
高校需要結合培養人才和定位教學的目標,分析所有過程中教學人員的素質,找出保證和控制教學質量的適當關鍵因素,不斷提高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從而提高優秀人才的培養。第一,確定學院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在引進階段的主要組成部分;提出科學明確的質量標準,建立一個結合質量和數量價值的評價體系,在健全的技術方法基礎上建立健全有效的評價機制,有效評價反饋和不斷改進,并提供有效的政策、有效的制度和組織保證。二、提高高校質量保證。承擔高校的自主權,賦予質量保證的主要責任,利用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手段,提高學校質量保證體系的有效性和連續性,并建立以學生發展為基礎的專業教學質量評估體系。第三,完善成果評價方法。對于自我評價、學校評價、專業認證和國際評價等質量保證活動,評價學生學習效果是評價標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評價指標體系的重要方面。制定評價學習成果的工具和方法,根據留學生的經驗制定評價標準和評價尺度,并客觀、客觀地加以介紹。第四,教育管理的多元化制度。重視學生的參與,通過逐步建立有效機制,讓學生參與學校內外的質量保證活動,發揮學生作為高等教育重要利益群體的作用;根據各國政府或外部機構的外部評價和學術界的自我評價,將進一步探討所有利益攸關方的廣泛參與,以確保為確保高等教育質量實行共同治理。
五、結語
質量保障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在教學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仍有一些長期存在的問題需要探索和解決,學校應以本輪審計評估為契機,結合自身特點,構建特色鮮明、科學完善的教學質量保證體系,努力促進質量保障體系的實施和有效運行,真正發揮其在提高教學質量中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王小明,馮修猛. 國內高校內部教學質量監測與評估機構發展:現狀、問題與對策 [J]. 上海教育 評估研究,2018(4):73.
[2] 王 紅. 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審核評估工作指南 [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9:3.
作者簡介:
謝雨辰 廣州大學 謝雨辰(1992——)女,漢族,湖南衡陽人,廣州大學音樂舞蹈學院2014級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音樂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