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河南衛視的水下中國風舞蹈《洛神水賦》在全網走紅,獲得網友一致稱贊。而這已經不是河南衛視第一次帶給人驚喜了。從今年春節期間推出《唐宮夜宴》到元宵節的《元宵奇妙夜》、清明節的《清明時節奇妙游》,再到此次端午節的《端午奇妙游》《龍舟祭》《祈》等,在今年的重要傳統節日節點上,河南衛視精準出擊,屢屢“炸場”、頻頻出“奇”,讓人連連喊“妙”。而《唐宮夜宴》等節目的走紅也給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及教學提供了很多啟示。
關鍵字:傳統文化;文化教學;文化傳播
一、《唐宮夜宴》走紅的背后原因
2021新年伊始,由鄭州歌舞劇院創排的女子群舞《唐宮夜宴》在河南衛視春晚首播之后,經過網絡的二次傳播,在全國引起熱議。它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是諸多因素相互交織、互相作用形成的[1]。
首先,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回歸導致的。進入新時代以來,中華文化、傳統文化成為主流話語系統里的高頻詞。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4]。
主流話語的力量是強大的,近幾年來就電視媒體而言,誕生了《朗讀者》《中國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國家寶藏》《典籍里的中國》等一批關注度高、影響力大、口碑俱佳的節目,一改過去讀書節目、文化欄目小眾高冷、門可羅雀、難以為繼的局面。
第二,高科技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先進的 5G、3D 和 AR 技術,讓現實舞臺與虛擬影像交錯呼應,節目以博物館為背景,俏皮可愛的唐宮小姐姐們在趕赴宴會的路上,穿梭于疊加的婦好鸮尊、蓮鶴方壺、賈湖骨笛、《搗練圖》《簪花仕女圖》《備騎出行圖》《千里江山圖》等國寶級文物影像之間,舞蹈、工藝品、音樂、繪畫等等不同時期、不同藝術的美,穿越千年萬年呼嘯而來、美不勝收,產生了令人目不暇接的視覺沖擊力,觀者仿佛在現實與歷史之間不斷穿越,享受著身臨其境的美的歷程。文化與科技跨界融合,內容與形式緊密結合,并得到完美呈現。
第三,舞蹈藝術的獨特魅力。《唐宮夜宴》的主創團隊來自鄭州歌舞劇院,鄭州歌舞劇院自建院以來一直以“追求經典、創造美麗”為己任,舞劇三部曲《風中少林》《水月洛神》《精忠報國》均屬古典舞,題材都來源于中華文化厚土。十幾年來一貫的創作風格和長期積累,為《唐宮夜宴》的創作提供了積淀和營養。
同時,《唐宮夜宴》在舞蹈創作上有以下幾個特點[5]:
一是題材厚重,內涵豐富。據舞蹈編導陳琳介紹,這個舞蹈的創作靈感來源于唐三彩,多年出國演出的經歷讓她對中國元素格外敏感,在創作采風時看到博物館里的唐三彩色彩絢麗,很多人物造型生動有趣,這讓她萌發了圍繞唐三彩創作舞蹈節目的想法。
二是表現詼諧,人物鮮明。該舞蹈的整體風格是輕松幽默的,舞蹈中 14 名憨態可掬、圓潤討喜的“唐宮少女”形象一下子吸引了觀眾的眼球,打動了人心。這是整個舞蹈最大的亮點,最別開生面之處,是創作者的大膽突破和創新,從某種程度來講,是對追求和諧典雅的古典舞的一種“叛逆”,而這種叛逆正符合了年輕人的口味,為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提供了別有趣味的藝術體驗。
二、《唐宮夜宴》走紅對于傳統文化教學的啟示
在《唐宮夜宴》中,撲面而來的是深邃的夜空閃爍著的漫天星光,16個頁面,從“樂俑復活”到“曲終人定”復盤《唐宮夜宴》的美好;緊接著大書明黃封面上的8件文物開啟了秒歸盛唐之旅,168面大開跨頁一一給讀者解密腰封上的數字奧妙。而這些展示給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教學帶來了不少啟示。
(一)深化課堂教學創新
傳統文化教學中的不少儀式化的要求至今仍有借鑒價值,既可以補益當下課堂教學的儀式欠缺,也能匡正目前不合理的儀式,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有序銜接。
一是做加法,增加傳統文化中有益的儀式。系統分析整理傳統文化中有價值的尊師禮儀、學生禮儀等,將上述禮儀規范加以適當改造,注意與課堂教學規范、學生守則相對接,創設具有班級特點、學校特色的教學禮儀。
二是做減法,減去不合理的儀式。摒棄傳統文化教學中跪拜等不合時宜的儀式,摒棄不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儀式。在轉化傳統課堂教學中的儀式的同時,實現教學儀式的人性化和現代化,使其成為師生共同接受遵守的現代教學儀式。
(二)創設具身情境,加強沉浸式教學
優秀傳統文化教學應充分利用多樣化的具身情境,豐富強化學生的文化體驗,深化他們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
一是利用真實材料創建實感情境。如書法課可準備書法作品,音樂課準備傳統器樂、影視作品等,讓學生通過視覺、聽覺、觸覺等真實感受優秀傳統文化作品,激發他們積極的情感體驗。
二是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創建實境情境。如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甚至還原傳統文化場景,實現學生的“在場”,在身臨其境中感知傳統文化,體會其中的魅力。例如,可以利用故宮APP軟件“游覽”故宮,直接感受中華藝術的魅力。
三是運用言語解說、肢體動作乃至相關課件創建離線情境。以《唐宮夜宴》為例,由于其展示的是唐代宮廷內部的歌舞表演,為了使學生對這一內容的印象更為深刻,老師可采用課堂戲劇表演的方式來演繹相關情節。首先可以從環境創建入手,租用相關的唐朝服飾,化唐朝的妝容,并在網上搜集相關的舞蹈資料,在課堂上自行演繹一遍,這樣對于當時的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等內容有較為全面的理解。
(三)將文化教學從課堂回歸至日常生活
回歸生活即是將這些已有的經驗與教學相銜接,喚醒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既有的積極情感體驗,助益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自覺。
回歸至日常生活要將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特別是與學生日常生活體驗過的相關內容加以融合,實現課程內容的生活化。在內容選擇上,可以將學生日常經歷過的傳統文化節日、當地傳統風俗、二十四節氣等與語文、歷史等課程相融合,也可以將上述內容與單獨的傳統文化教材相銜接。打通學生體驗與課程內容間的鴻溝,實現兩者的無縫銜接,起到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的作用。
通過《唐宮夜宴》這一節目的傳播,我們了解到了更多關于唐朝時人們的服飾、飲食以及樂器、妝容等細節,一時間國內開始刮起“國潮風”,這些曾經遠在千年之前的文化標識在此刻活了起來。這同樣也是人們了解熟悉我國古代歷史的一次良機,將歷史搬到我們的生活中,使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對傳統文化耳濡目染,自然能起到鞏固歷史、文化等的學習。
三、透過《唐宮夜宴》節目探討文化傳播策略
中國古典舞蹈藝術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在成為向世界傳播中華文明的火種。《唐宮夜宴》在國內外的傳播,為我們展示了一種根植于傳統文化的中國古典舞蹈藝術在全球傳播的新途徑[2]。通過對舞蹈符號的二次編纂和編碼,在文化交流和貿易的雙向推動下,創造藝術品牌,實現文化自信、文化認同,實現中國古典舞蹈在跨文化語境中的有效傳承,以實現世界文化多樣性的相互理解和共享[3]。
(一)講好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
中國舞蹈的對外輸出首先需要解決跨文化交流的編碼解碼問題。通過更直觀的視覺傳播向國外觀眾傳達中國風中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境、含蓄的藝術氛圍,以及跨越千年歷史文明的價值觀。由于舞蹈表演具有文化與經濟雙重屬性,中國舞蹈的對外輸出需要文化交流與文化貿易雙向驅動,應將舞蹈表演這塊待墾沃土中豐富的符號資源賦予文化內涵、意識形態,轉換為文化品牌IP,參與國際市場競爭與文化貿易。
(二)堅守中國傳統文化,獲取文化認同
中國舞蹈表演正經歷從文藝界或從精英層走向大眾文化的回歸。舞蹈表演藝術打破了文化持有者的內在視角,融入大眾藝術,喚醒了人們的歸屬感、歷史記憶和文化認同。唐宮夜宴的設計是為了迎合年輕群體的個性,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唐代少女通過古今的互動對話,從翩翩如也的仙女轉變為人們眼中充滿喜怒哀樂的普通人,并與年輕一代一起融入到相似的聯系和情趣中,從而獲得了大眾的認可。
(三)將舞蹈與科技相結合,實現有效傳播
中國古典舞蹈不僅重視身體姿態的展示,更重視身體文化各種形式的綜合表現,重視其詩情畫意的塑造與展現,實現天、地、人等萬物合一的靈性和神性。《唐宮夜宴》節目的表演使得舞蹈藝術與舞臺技術的同步共振成為現實,將原始場景與現代表現手法相結合,將大量影像資料創造的虛擬場景與真實舞臺相結合,讓演員與觀眾融入到同一個古畫世界。同時,借助5G科技以及4K超高清技術的電影拍攝、后期制作,所有媒體技術的使用讓觀眾即使只能在屏幕前觀看,也能享受到畫面沖擊所帶來的震撼感。
四、結語
總之,《唐宮夜宴》《洛神水賦》等節目的創作實踐,為新時代條件下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打開了新思路,積累了新經驗,開辟了新空間,一定會給新時代的文藝傳播和文化教學注入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谷中風.從《唐宮夜宴》到《洛神水賦》:“兩創”方略的成功實踐[N]. 中國藝術報,2021-06-21(004).
[2]馬艷茹.國風文化精彩“出圈”[N].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21-04-23(018).
[3]張世彬.共情 共鳴 共振 共舉——以《唐宮夜宴》的成功傳播為例[J]. 新聞愛好者,2021,(04):76-78.
[4]王勝昔,崔志堅,光杜倩,劉少鄉.《唐宮夜宴》為什么能火[J]. 決策探索(上),2021,(04):44-46.
[5]李嬌.《唐宮夜宴》為什么火了?[N]. 文藝報,2021-03-29(004).
作者簡介:
肖海云(2000—),女,漢族,廣東。本科,漢語國際教育,華僑大學,36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