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風林
我們講故事、寫小說就像螺螄殼里做道場,在有限的文字、有限的篇幅中努力掀起波瀾,使故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讓讀者感到出人意料、卻又能曲徑通幽,達到尺水興瀾、引人入勝的效果。我以為,可引導學生從以下環節錘煉技巧,增強記敘文的波瀾。
一、打造使人耳目一新的標題。俗話說“題好一半文”,寫文章題目擬得好,靚麗吸睛,就能激發讀者的閱讀欲望。譬如魯迅先生的小說《藥》《祝福》《在酒樓上》《吶喊》等題目都意蘊深沉,值得玩味。優秀的小說、影視作品啟發我們,作品題目要獨辟蹊徑,打破觀眾的審美疲勞。電影《教授與瘋子》、傳記《蛤蟆的油》、東野圭吾的小說《解憂雜貨鋪》、魯迅的雜文《墳》等,通過陌生化意象帶給讀者新奇的體驗;《是誰殺了我》《我是誰》《上帝擲骰子嗎》在題目中設置疑問;小說《紅與黑》《白夜行》、電影《盜夢空間》《嫌疑犯X的獻身》通過對比凸顯巨大的疑問……這樣擬寫出來的標題能激發好奇和想象,引發讀者一探究竟的欲望。
二、打造一錘定音的開頭。在卡夫卡最負盛名的《變形記》中,他用冰冷的筆調,描繪了小職員格里高爾身體變形之后的一系列體驗,借此展示普通人人生的荒謬處境。魯迅的《祝福》是講述祥林嫂一生的悲慘遭遇,作者用倒敘手法將祥林嫂的悲慘結局放在前面,突出強烈的震撼效果,收到了引人入勝的效果。《三國演義》中的《楊修之死》也運用了倒敘技巧,楊修猜解雞肋令,曹操以“亂我軍心”將他斬首,求賢若渴的曹操僅僅因為這件事就將聰穎過人的楊修處死嗎?還有什么原因?這些都強烈地吸引著讀者繼續探究。
我們寫作文采用倒敘應該從內容和形式的需要出發,倒敘部分結束回到順敘時要交代清楚,要有過渡和銜接,否則會使故事頭緒不清,影響內容的表達。
三、善用懸念、突轉、巧合、誤會、抑揚等方法,促故事情節起波瀾。生活中的事情也許很平淡,我們寫作時可以把時序打亂,重新組合,使之跌宕起伏、一波三折。這里重點講解設置懸念和情節突轉兩種技巧。
敘事時先設置懸念,吸引讀者興趣,接下來隨著情節的發展,懸念逐步化解,人物命運發生重大變化,以變化來扣住讀者的心,最后解開懸念,讓讀者在經受長時間的懸念折磨后恍然大悟,從而獲得某種滿足。電影《盜夢空間》可以說是懸念設計的上乘之作,懸念在作品中重復運用不斷強化形成循環,真實與夢境分不清,以致令觀眾到最后都懷疑結局只不過是又一層的夢境。設置懸念貴在巧,要藏而不露,根據情節的發展和生活邏輯而定,否則就會顯得虛假不可信。
我們還可以在事件正常發展過程中突轉一筆,使讀者按照邏輯或生活經驗預測的故事走向發生逆轉,使讀者感到出人意料、曲徑通幽。《紅樓夢》第七回本是寫“送宮花賈璉戲熙鳳,宴寧府寶玉會秦鐘”,卻在姐弟一干人興盡要回府時突轉一筆,寫焦大醉罵,揭出了繁華鼎盛之下的骯臟敗落之象。歐·亨利是最善長運用突轉法的作家,人們甚至把突轉式結尾叫做“歐·亨利式寫法”。《警察和贊美詩》《麥琪的禮物》《最后的常春藤葉》等小說都運用了突轉的藝術技巧,使情節發展出人意料,打破了讀者的心理預期,引人入勝。
最后,敘事要引人入勝還要雕琢意蘊無窮的結尾。西元的小說《文明》中有這樣的描寫:“對面的中國人似乎沒聽懂他的話,當然,他覺得這個美國人也同樣沒聽懂自已的話”。小說以對話展開情節,卻以誰也“沒聽懂”對方的話作結,與前文兩人交流的順暢形成鮮明的反差,留白式結尾給讀者留下了思考回味的空間。日本電影大師黑澤明的電影《羅生門》故事情節簡單,導演直到最后也沒有解開武士被殺的懸疑,以懸置真相吊足觀眾胃口,讓觀眾在強盜、妻子、武士和樵夫各執一詞的講述中思考人性。
一篇文章中要綜合運用幾種方法,使文章一波三折,平中見奇。同學們要注意,文章波瀾起伏,可以激發閱讀興味,但一定要適度自然,不可脫離生活,故弄玄虛,故作驚人之語。
參考文獻:
[1]楊九俊 王棟生.文似看山不喜平—敘事貴曲[C].南京:鳳凰出版傳媒,2007
[2]南帆.講個故事吧:情節的敘事與解讀[J].東南學術,2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