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艷
摘要:高一階段是整個高中時期語文學習打基礎的關鍵階段。高一的學生若想要有一個好的語文學習成效,離不開日復一日養成的良好學習習慣,因此,高一語文教師應當予以重視,有針對性地對學生的語文學習習慣進行培養。首先,高一語文教師要培養學生的預習習慣;其次是學生的獨立思考學習、積極討論的習慣;最后,還應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的習慣。
關鍵詞:高中語文;學習習慣;語文學習
高中語文教學較初中時期的難度有所提升,對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與此同時,高中的課業壓力繁重,學生若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容易導致學習效率不高的情況發生。高一階段的學生經過了中考,已經有了一定的語文知識基礎,為提高語文這一學科的學習效率,好的習慣可以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如虎添翼”。因此,教師一定要努力把握好這一“黃金時期”,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讓學生們在高中時期的學習成效更好,打下牢固的語文知識基礎,不負學習時光。
1、培養及時預習的習慣
眾所周知,從高一開始,學生的課程壓力愈來愈重,高中語文課文篇幅較初中時期有所增加,知識范圍也進行了相應的擴大。因此,對高一學生而言,課前預習有助于其提前了解課程相關內容,提前“消化”一部分課程知識,從而減輕學生負擔。
例如:在講(《短歌行》,人教版)這一課程之前,教師可提前給學生布置預習的任務。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去了解《短歌行》的作者曹操寫下這首詩歌的背景和中心思想,一方面是為了便于學生更好地進入學習狀態,另一方面是節省教師正式上課時進行背景介紹的時間。有的學生不知道具體的預習方法,教師有必要在課堂上反復強調,讓學生明確預習的方向。學生如果在預習《短歌行》的過程中,有不理解的字詞,例如“呦呦鹿鳴”等,可以先自行查找(網絡或詞典),提前做好標記,在正式上課的時候留意教師教授相關要點。對于預習習慣的養成,教師起到一定的監督作用,在正式上課時,教師可以在十分鐘內對學生就之前布置的預習范圍進行一些提問,其目的是為了確認學生是否進行了有效的預習,若學生沒有及時預習且人數較多的,教師可以用十五分鐘的時間供學生進行課前預習,
2、培養積極討論的習慣
當前,我國大多數高中語文課堂的氣氛常常是“死氣沉沉”的,造成這一情況的原因也是多種多樣,可能是學生普遍比較害羞,不太愿意大膽表達,也可能是語文學生的壓力較大,提不起興趣面對。因此,教師要多想方法,引導和鼓勵學生養成課堂積極發言探討的習慣。
例如:在講到(《沁園春·雪》,人教版)的內容時,教師可以根據課文內容對學生進行相關的提問,其目的在于活躍課堂氣氛,幫助學生更快更好地理解課文知識要點。教師可以采取抽簽的方式,讓各個小組的學生派代表進行回答,最后,由教師進行一個綜合性的總結。教師可以就文中的“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讓學生分別列舉不同朝代的能人志士及對人生有哪些啟發意義,討論的時間是10-15分鐘。通過此次課堂討論,教師也可以間接地了解到學生對于所學知識點的掌握程度和學生是否有認真閱讀課文內容。教師在面對學生多種的回答時,要多給予肯定,對于積極討論的學生,教師要適當地給予夸獎,主要是不打擊學生對于課堂討論的積極性。通過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學習,可以達到一個事倍功半的教學效果。
3、培養獨立思考的習慣
一直以來,我國傳統教學往往會針對某一問題提供一個標準的答案,但這個答案有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它限制了學生的思考。如今,我國教育越來越提倡開放式教學理念,答案也趨向多元化,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在課堂中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不人云亦云。
例如:在講到(《雷雨》,人教版)這一課時,教師可鼓勵學生多在課堂上發表自己關于故事中的各個人物性格特征的見解,至于答案的對錯暫不過多討論,只要是學生經過認真思考,言之有理即可。由于在學習的過程中,個別學生不喜歡主動進行思考,對教師的講解具有一定的依賴性,總是被動地等待教師公布“正確的”答案。而高一的學生的思維較初中更加成熟,獨立思考的能力十分重要,在學習的過程中保持獨立思考的行為習慣,有助于學生牢牢地把握學習的主動權,進而讓學生有更有信心學好語文這門學科。因此,學生在對于文中人物“蘩漪”、“魯大海”等人的評價,無論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只要是經過了本人獨自認真思考過的評價,例如有學生認為蘩漪是新時代婦女解放的代表,有的學生不這么認為,教師不要一律地否認學生的觀點。要想有效地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教師需尊重他們的發言,給他們思考的自由和空間,讓其通過課文有更深的探索和思考,充分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
4、培養課外閱讀的習慣
一直以來,教育部都鼓勵高中學生積極地開展課外閱讀,理由是課外閱讀有利于拓寬學生的視野,讓學生看到更廣闊的知識體系。在高中語文學習中,語文閱讀學習最重要的就是閱讀量的積累,故教師要適當安排學生進行課文閱讀,增長課外知識。
在講到(《青蒿素:人類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人教版)的這一課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一些關于屠呦呦40多年努力進行科學研究的新聞報道,讓學生了解更多關于青蒿素的由來背景,了解我國的中醫藥文化。與此同時,學生還可以通過課外閱讀這些報道,積累自己的寫作素材,運用于自己的語文寫作之中。通過課外閱讀,學生可以全面地了解到我國科學家的不畏艱難、不計名利的優秀的精神品質,從而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如今,網絡時代的到來也為課外閱讀提供了便利,教師也可在班級QQ群或微信群等社交平臺上分享相關的閱讀資料給學生,并與學生一同交流閱讀的內容。教師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要幫助學生養成積極閱讀的習慣,提高學生閱讀量的積累。[]
結束語:
綜上所述,高中語文教師要堅持培養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良好習慣,讓這些好的學習習慣伴隨學生終生。與此同時,教師還需在日常學生學習語文的過程中起到一個監督指導的作用,如果學生沒有好好堅持這些習慣,教師要想辦法了解其無法長期堅持的真實原因,并與學生交流解決方法,鼓勵學生繼續堅持好的學習習慣。只有學生堅持了這些細小的學習習慣,習慣成自然,高中語文教學的質量才可因此得到一個有效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盧剛.探究高中生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J].南北橋·人文社會科學學刊,2015(2).
[2]袁杰.高中語文自學習慣培養研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