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冉
摘要:關于理論教育,始終是我黨及國家相關工作的一條重要“生命線”。本文將此方面的教育工作實效性作為研究視域點,將高校開展教育工作的重要陣地作為研究對象,基于此,提出現階段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中存在的有關問題,并針對提升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水平的相關舉措加以簡要分析。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理論;高校;教育問題;對策;研究分析
引言:當前高校學生處在激烈競爭的社會環境中,不僅在心理、學業與就業等承擔著巨大壓力,而且還承載社會與家庭的期望。由此也能看出對高校學生開展此方面教育的急迫性與重要性。誠然,若是不能重視與改善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各類問題,則無法發揮出理論教育的實效性。
一、簡析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
(一)受到互聯網發展的沖擊
現階段,互聯網已融入到學生們的學習生活中,同樣互聯網的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著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發展,可是因為教學內容、教學手法等方面的相對滯后,導致教育難以滿足信息快速延伸的現實需求,這樣導致其相關信息無法更好地存在于網絡世界,從而影響到師生有效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
第一,網絡充斥著海量信息難以辨明真假,高校學生通過網絡即使可以拓展視野,強化知識學習效果,可由于西方散布的不當言論在一定程度“誘惑”著青年學生,雖然未能親眼看到這些情況下,但是部分高校學生會針對西方世界“想入非非”,逐漸轉變了自己的價值感與人生觀,甚至學生的個人思想遭到腐蝕而沒有意識到[1]。基于此,要通過網絡構建學習平臺,其應是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重點處理問題之一。
第二,網絡環境的虛擬性可能導致高校學生出現人格分裂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犯罪率。如果認為網絡是徹底虛擬的,過于片面,其物理屬性的確是虛擬的,可是社會屬性具備現實性。雖然學生在生理上已經成熟,可其思想具備較大的可塑性空間。該階段學生仍是以好奇作為重要特征,相對隱匿的網絡環境很容易勾起高校學生巨大的好奇心,可以說一根光纜聯系著各個世界角落,彼此之間不清楚對方年齡、性別等各種信息。正是因為環境的隱蔽性很容易激發內心的深層思想,尤其是當下網絡缺少完善的法律監督體系情況下,在網絡上充斥著大量的不負責任言論,嚴重影響到高校學生個人言行,進而少數學生很容易出現人格分裂,更是學生犯罪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
(二)簡單落后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
探索與改革教育方法屬于一項現代化教育的關鍵任務,而這門課程的教育改革關于處理實效性問題方面已體現在教育模式改革、教育手段的豐富[2]。各大高校近些年也進行較多的有益探索,形成一些實效性更強的教育手段與方法,可基于整體情況分析,絕大多數理論課仍舊采取課堂講授的法法,還有一些教育手段與方法的應用未能全面進行。部分學生認為,該項課程教學需實現理論和實際有機結合,緊密聯系社會熱點與時事政治,提高和時代發展的結合水平,要盡可能地進行實踐與討論,盡可能多地進行課堂互動,錄入在課堂中為學生播放紀錄片,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到教學環節中,和個人思想情況相結合進行課前講演、交流學習心得、辯論熱點問題、組織名家座談以及教師講評等活動,另外課下還需積極開展討論,教師要盡量融入和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中。與此同時,還需運用網絡媒體提高教育教學的吸引力,例如通過直播課堂、網絡題庫、在線討論等均有利于提高思政教育的質量與實效性。由此可見,教學手段與方法的改革,一方面是教育理論有效發展的現實要求,另一方面也符合高校學生的學習需要。
(三)未能充分掌握高校學生思想特征
高校學生會接觸到海量信息量,加之其處于思想趨于成熟的時期,面對各種良莠不齊的信息無法進行精準篩選,所以其亟須發揮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力量為其給予科學指導,同樣進入到信息化時代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我國的分配模式、經濟體制等?;隈R克思主義視角分析,伴隨持續深入的改革開放進程,一些外來思想與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對當代高校學生造成巨大影響,文化和思想之間的激烈碰撞,使得當高校學生思想更加多元,若是不能予以正確科學的引導,極易在認知方面出現混亂。首先,培養學生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正確樹立起創業與自強等意識;其次,在很多學生身上體現出對馬克思主義的“排斥”。主要表現在,少數高校學生未能對全局和個體之間的關系形成一個正確認識,在任何情況下均是個體利益至上,而且對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的學習沒有積極性。另外,社會客觀存在的城鄉收入差距等現象,進一步加劇了思想價值的混亂,會產生很多的心理壓力,從而影響到理論自身吸引力的發揮。
二、簡析提高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水平的相關建議
(一)教師隊伍應重視能力培養與信念教育
若是一支素質能力國強的師資隊伍,教育工作若要突出實效性僅僅是一句空談,何謂素質過硬?本文認為應是具備堅定的信仰、深厚扎實的理論知識基礎,能夠在現實中善于及時發現問題并通過馬克思主義相關理論進行解決。對此,應提高對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視,尤其是提倡相關教師能夠走進各個階層、行業中開展調研工作,在必要時需予以足夠的經費保障。正所謂,若是沒有調查則不具備發言權。任課教師如果不能積極投身社會調查便不能達到理論和實際的緊密聯系。同時,還應將此參與逐漸上升到機制層面,進一步擴大教師視野,一方面課堂教學會更加直觀生動,另一方面課程也更具生命力,要想達到這些實際效果,需關注以下幾方面:
第一,教師應提高研究馬克思主義的水平及層次。理論研究始終是限制其教育發展的瓶頸所在,即使國家在此方面予以科研項目足夠的經費與硬件支持,也在激勵機制和突出項目實際作用上出臺相應的政策舉措。另外,還需要在高校教師隊伍進一步深化其原有的科研意識,結合實際情況給出量化指標,以此提高教師參與科研項目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第二,教師需要扎實掌握馬克思主義相關理論精華及要領,唯有做到如此才會在內心形成堅定的信仰,有關信仰是否堅定并非是語言表達出來的,應是依托歷史以及對現實進行考察,正確認識到中國之所以會選擇馬克思主義,所處于的歷史背景以及堅持的必要性,需理解到選擇不僅是偶然更是必然,高校教師如果可以理解到這一點,則有利于教師堅定自身的信仰。
第三,不斷提高教師的教學技能。所謂教學技能,其指的是教師需提升教學效果以及接受的生產、加工,與實現更高效地運用所需的具體戰略目標的方法。基于廣義角度出發,教師掌握的教學技能存在差異,需要從多方面對教學技能進行培養,若是有條件的話應將教學分工進一步細化,或者是在紅色旅游區聘請綜合素養突出的校外輔導員,總之要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強化學生的學習效果。
(二)重視外部環境構建,提高媒介溝通能力
第一,注重校園文化氣氛的創設。有關校園文化氣氛,其主要指的是在學校相對特殊的環境中,教師及學生形成的文化精神。簡單來講,便是學校擁有怎樣的教學特色,是否具備優良的學風,是否具備積極向上的校風等[3]。面對這樣的要求,教師與學校需在教育特色、班風學風等正確科學地引導學生。
第二,注重課堂情境的創設。課堂氛圍是否良好直接關乎教學的有序開展,若是將此基礎離開,則無法保證教學達到理想的效果,對此教師應該努力創設這種氛圍。教師需與接受客體之間形成在感情方面的和諧;采取民主化程度更高的探究式教學,將學生作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氛圍,也是促進教學效果提高的重要保障。
第三,教學媒介要提高其性能。針對教學媒介而言,其性能發揮的作用尤為關鍵,對此應從以下幾點不斷提升:(1)取替單一傳統的教學方法。在具體教學中,教師應該依據當前教學條件與接收對象,利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與手段,切實提升知識接受效果。(2)有效運用教學媒介,符合現實條件并依據不同的層次、類型及各個專業學生具體情況,采取針對性的教學手段與方法,通過優化組合達到優勢互補的效果,教學媒介由此也能實現性能的提高。
(三)構建網絡教育教學體系,開展網絡思政
互聯網在進入新世紀獲得快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信息量,而且每條信息會迅速傳遞至各個世界角落。對于理論教育而言,存在于聯網平臺中的負面信息不僅對學生接受造成影響,而且導致學生在某方面產生困惑。面對這樣的現實情況,高校絕對不可以忽視該陣地,進行現實教育的基礎上,應該加大虛擬網絡的運用力度。在互聯網平臺上建立相關教育網站,而且要引導學生形成辨別真偽的能力,在面對負面信息時可以去偽存真。
第一,合理創設教育網絡環境。據相關研究調查表明,現階段在網絡思想意識方面的斗爭形勢相對嚴峻,加之受到不同因素影響只是網絡信息更加復雜、多面,且具備不確定性。而若要占據網絡環境的高地,那么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應要獲得主動權:(1)嚴格監管網絡信息,針對滲透進來的境外勢力信息需具備高度警覺性。(2)門戶網站及信息提供商應提高社會責任感,例如相關軟件與游戲網站等。(3)重視信息網絡建設,進一步提高“紅色網站”等具備的思想吸引力與感染力,例如開辟在線“紅色旅游”路線、組織紅色電影聯播等。(4)重視軟件開發,依托新媒體強化交流互動,由此提供更多樣的教育渠道。
第二,構建網絡教育體系。現階段,大多數院校均會構建校園網絡或者是網上論壇,以此方便師生之間的交流,可是很多消極信息也容易借助網絡平臺滲透到高校學生的生活和學習中。在這一情況下,作為高校需要將馬克思主義相關理論成果作為核心武器,確保占領該制高點。不僅有領導更應有組織,構建師生間良好的互動交流機制,建制要落在“層”上,領導要落在“級”上,不僅責任明確更應設備到位,讓高校學生能夠將馬克思主義視為一種武器,從而篩選有助于進行教育的各類優質信息,這樣在思想方面幫助學生建立起負面思想的“絕緣帶”[4]。與此同時,也能在網絡上建立起結合趣味性、知識性相結合的教育網站,鞏固并堅持馬克思主義具備的指導地位。有關教育工作人員還需借助網絡軟件,充分發揮其教學功能,通過網絡軟件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相關理論成果,其也是實現網絡化馬克思主義教育的關鍵路徑。
(四)和學生現實需要相符并提高教育價值
第一,滿足高校學生的現實需要,在此基礎上作為促進教學效果提高的切入點。(1)相關教師應深入分析高校學生,針對接受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需要,和具體的社會需要;(2)因為專業、目標不同,學生也具有不同的理論知識學習要求,教師需依據“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則,教育方法層面需針對學生進行分門別類地研究,由此讓教育工作更具實效性。
第三,不斷提高教育價值。(1)針對有關任課教師而言,需要及時關注國內與國家在政治環境、經濟環境與文化環境上的變化,而且在滿足環境情況的基礎上,依據變化的形式對相關教育內容適當地刪減與增加,進一步提高教育價值的實效性。(2)教學表達應更加生動。若要在此方面具備生動性,首先需要通俗易懂的表達方法加以支撐,學生這樣才會更愿意接受;其次需要時代性的資料與教材,有關此方面,教師需結合具體教學情況同教材出版、編寫單位展開溝通,應該將實踐中遭遇的新問題反饋給有關單位,確保教材能夠與時俱進。(3)有關教學內容需滿足學生的具體需求,能夠利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處理實際問題,尤其是學生在思想道德上的問題,應選擇和當代高校學生心理、年齡相符的內容。唯有如此才能實現其實際價值,真正達到學有所用的目的,將馬克思主義有關理論成果,應用到工作與實際生活中才能在體現其真實價值。
(五)積極倡導實際與理論相聯系的學習
應正確認識到理論和實際相聯系,是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遵循的一項根本原則。其并非對理論知識進行單一學習,主要是為全面掌握其方法論與世界觀,而實踐則是其最終目的。針對理論和實際相聯系,主要是通過理論體現實際,并非通過事實遷就理論,應讓理論反映事實;通過理論對實踐加以指導,依托實踐對理論加以驗證,同時應在實踐過程中進一步發展與完善理論。對于任課教師而言不應僅是傳授理論,應該和具體事例相結合,尤其是高校學生喜聞樂見的事例,從而進行深入淺出地講解。若是提及國內、國際中的熱點及重大問題,絕對不可以刻意回避,作為理論研究工作者應該依據實際情況與最新的社會主義成果予以個人的見解。針對沒有得到定論的一些敏感問題,建議將學生劃分成課題小組實現攻關,通過這樣的方法一方面能激發出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在學生心目中能夠樹立信仰威信[5]。另外,還要在黨史中汲取紅色教育力量,引導學生進行黨史學習時,應形成明確清晰的目標:黨史就是最好的一本教科書,擁有十分豐富唯物辯證法和理論思維,涵蓋萬千共產黨人在百年歷程中,一點一滴形成的思想智慧。通過對黨史進行深度學習,讓學生在風雨歷程中及時總結經驗、不斷汲取力量,從而形成歷史維度的思維和眼光。總之,學習黨史應正確引導高校學生,體悟馬克思主義是怎樣在中國深刻改變進程中做到與時俱進及發展創新的。
結束語:黨中央針對理論教育在高校中開展,給予高度注與大力支持,也是其可以獲得發展與壯大的前提基礎[6]。在現階段的教育工作中,應該和教學目標相結合開展工作,使學生能夠感受到在社會發展進程中其起到的不能替代的作用,無論在形式還是內容上均應加以轉變,在具體安排教學內容時需緊抓目前的難點和熱點問題,在此基礎上設計針對性的教學內容,從而使高校學生能夠緊跟時代思想進步步伐,樹立起科學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在具體教學中還應做到理論和實際相聯系,進一步推進改革深化,將重點放置于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優化改革。因為教師是開展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所以需要把握好當下與歷史,深入探究馬克思主義進入中國而且能夠“成長”的相關歷史淵源,唯有教師隊伍素質過硬、能力夠強,才可以真正將課程教好講好。
參考文獻:
[1]娜仁高娃. 新時期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發展與創新——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歷史進程》[J]. 重慶高教研究,2021,9(04):129.
[2]郭嘉欣. 如何提升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實效性途徑與對策[J]. 僑園,2021,(Z1):160+162.
[3]彭佳麗,黃琳慶,翟亞妮. “互聯網+”條件下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測評指標體系的探討[J]. 桂林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21,35(02):12-17.
[4]司麗靜.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中的運用研究——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運用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J]. 科技管理研究,2021,41(05):237.
[5]杜雪嬌. 分眾化視閾下的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J]. 社會科學家,2021,(03):151-156.
[6]段華. 論地方紅色文化在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效果中的價值體現[J]. 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1,5(06):29-31.
[7]謝佳男. 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創新性路徑探究[J]. 現代交際,2021,(03):146-148.
[8]朱大鵬,劉昱. 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視野中的高校理論社團建設研究[J]. 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42(06):118-123.
[9]陳慧女. 高校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生成邏輯[J]. 高校輔導員,2020,(06):14-18.
[10]鐘穎. 高校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協同創新[J]. 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0,(33):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