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藝彤
摘要:綠色發展理念以人為核心,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全社會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大學生是未來社會主義建設的主力軍,探析綠色發展理念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具體路徑,加快綠色發展理念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實踐,是落實生態價值觀和綠色發展觀培育的重要環節,是培養綠色發展觀的新時代接班人的關鍵。
關鍵詞:綠色發展理念;思政課教學;教學路徑
高質量綠色發展的本質在于以綠色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是以人為核心的。高質量綠色發展的任務落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代代人身上,在發展關鍵期培育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接班人的綠色發展理念,關鍵在學校,關鍵在教師。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堅持綠色發展,就是培育綠色的思政教育生態和培養受教育者積極健康的內在人格。[1]大學生是高質量綠色發展的生力軍和未來主要的參與者,了解生態環境、關注綠色發展、培養健康的綠色發展觀是高素質人才所必備的重要內涵,這直接關系到年青一代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關乎未來綠色發展的質量和水平,關乎生態文明建設的接續發展,高校要抓好思政課主陣地、主渠道的作用,從德育角度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綠色發展觀,深入思考如何把綠色發展理念融入思政課教學中,探索具體路徑,努力培養學生的綠色發展觀、綠色職業選擇、綠色生活方式,從而推動思政課實現新發展。
一、創新教學觀念
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2]教師在辦好高校思政課上發揮著關鍵的作用,為推進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研究的改革創新,加快辦好新時代思政課,必須創新教學觀念。當代大學生生活在改革開放時代,雖然思想政治狀況主流積極向上,但是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對外開放條件下,在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的環境中,大學生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和差異性明顯增強,思想活動受到各種思想文化的影響也增多。因此,這就要求思政課教師在教學中,必須不斷創新教學觀念,努力換位思考,從當代大學生的立場、視域、需求出發,向學生講明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性和實用性,讓學生明了這一理論在過去和現在解決了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重大問題,其中的方法論不僅能夠指導社會主義建設,也能幫助當代大學生正確判斷當今世界、當今中國現狀及發展趨勢,幫助大學生解決自身成長發展過程中、生活學習中的許多重大問題,滿足大學生自身的重大需求。
思政教育工作者作為高校思政最具影響力的因素,是溝通教育與受教育之間的橋梁,是理論的宣揚者和踐行者。思政課教師應以身作則,以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個人素養為基礎,以堅定的政治人格為核心,呈現“真信、真懂、真用”的能力,為學生形成正面示范,踐行綠色的生活方式。
二、提高授課比重
高校思政課涵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等課程,其中蘊藏著豐富的綠色發展理念教學資源,對培養大學生的綠色發展理念有著特殊的優勢。高校思政課要從國家發展大局以及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兩方面出發,增加綠色發展理念在思政課堂中的授課課時,突出綠色發展理念的重要地位。教師要對每一個課時進行認真分解,從不同角度解讀生態環境保護既是當前形勢所迫,又是一項利在千秋的民生工程,以期達到最佳教學效果。此外,教師要精心準備授課素材,選擇教材之外有益的素材,采用課堂教學與課后指導相結合的形式,延長學生接受綠色教育的時長。
三、注重理論講授
高校思政課教師必須加強對綠色發展理念的學習和研究。思政課老師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講人和研究者,承擔著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任務。要想讓學生具備綠色發展觀念,思政課教師必須首先加強自身綠色發展理念的研習,掌握綠色發展理念的理論,關注綠色發展的實踐,讓自己在教授學生時言之有物,言之成理,言之有效。
充分利用課堂傳遞理論魅力,依托思想政治理論課這個思政教育的主渠道,在講授《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和《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兩門課時,加入綠色發展理念的有關理論和相關實踐內容。
四、注重實踐引領
組織學生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實踐。綠色發展理念的培養需要組織學生走出去,觀察社會的綠色轉型。在《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實踐》等實踐課上引導學生調查綠色發展現狀,走進“兩山”理論誕生地和美麗鄉村發源地,感受綠色發展的實際成就;走進農村基層,感受綠色發展指引下基層經濟社會面貌的轉變;組織學生進社區、進企業進行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政策法規、可持續發展方面的知識理論宣傳,既可以幫助基層群眾拓展視野,提升其思想政治素養,還可以在宣傳過程中融入綠色發展教育,提升其對生態理論的認知以及自覺踐行生態行為的積極性。
五、注重環境熏陶
環境熏陶一要重視高校教育者的言傳身教。高校教育者要樹立綠色發展理念,踐行綠色生活方式,做綠色生活方式的典范。環境熏陶二要重視教學環境的建設,充分利用教室、寢室、實驗室、食堂等場所,以及雕像、文化長廊、文化小道等設施,宣傳綠色發展理念。建設綠色美麗的校園環境,是教育生態有形的物質基礎。使用富于生態文明內涵的名字命名校園建筑,使高校建筑、校園空間發揮“潤物細無聲”的文化熏陶作用,實現校園環境功能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綠色發展何以可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實現共贏的可能,從根本上來說是因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在高校思政課中貫徹綠色教育理念,可幫助大學生全面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從而實現人的可持續發展,每個人的可持續發展是既是國家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同時也是國家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目的和歸宿。高校思政課要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著力加強大學生綠色教育,推動綠色發展理念融入思政課教學,這對于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以及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均有著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陳輝林.論新發展理念視域下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自覺[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08):61-62+68.
[2]習近平: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9-03-19(1).